房企新一轮组织调整,来得太猛了

时事新闻2024-03-21 15:40:42无忧百科

房企新一轮组织调整,来得太猛了

今年,无疑将是地产行业组织调整和人事调整的大年。

一季度还没有过完,作为行业最后一道防线的一梯队房企们,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一轮大型的组织架构调整。

万科、绿城、华润置地、中交、招商蛇口等头部房企,都整了一波大动作。

组织架构大变革,加上大量地区公司负责人的轮动,不少房企内部员工表示:震感很明显。

而且,这一轮的调整变动主要集中在国央企。显然,为了应对挑战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环境,国央企也纷纷开始做组织准备,积极求变。


为适应市场变化

房企开启新一轮组织优化


为了让今年房地产市场有个好的开局,今年前两个月在政策端其实是有所发力的,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陆续出台利好政策。但是从销售表现来看,显然是不及预期。

今年开年新房销售市场迎来“超跌”,销售面积和金额创2017年以来新低。

2月,百强房企操盘金额同比降低60%,单月业绩规模继续刷新下限。前两个月总销售额的同比降幅也高达48.8%。

销售疲软,注定成为头部房企今年要面对的头号难题。

因此,年后回来,头部房企纷纷紧急调整组织架构,显然也是在为打硬仗做准备。

总结起来,这一轮头部房企的组织调整方向很明确。

① 区域进一步整合,资源聚焦。

三月份,万科先后对两个最大的粮仓进行了城市公司合并。南方区域12个城市合并为8个,上海区域15家城市公司重组为2个中心城市和6个地区公司。

招商蛇口2月份将7大区域合并成了5大区域;

华润置地的7大区域,也同样合并成了5大区域,并且28个片区公司也裁撤为20个地区公司;

绿城中国华北区域被降级,西南区域更是被旗下代建公司绿城管理西南区域合并。

金茂去年底也将6个大区合并成了5个,并同时撤销了北京、长沙、上海、广州、佛山、成都等多个城市公司,相关项目直接由大区管理。

② 管控层级压缩,管理扁平化。

步子迈得最大的要属中交,直接撤销了7个区域公司,由“总部—区域—城市”三级管控,改为总部直管城市的二级架构。

华润置地最新一轮的调整,也进一步削弱了大区的管理权,未来大区主要承担业务督导职责,片区公司直接向总部汇报。

通过管理层级的压缩,集团总部直管,一方面能及时掌握一线动态,提高市场敏感度,避免战略误判;另一方面,汇报层级压缩,也能提高决策效率,全国一盘棋,更高效地分配集团资源。

③ 人事任命以业绩为主要导向。

区域公司、城市公司的升级、降级、裁撤、合并,也必然伴随着人事的适应性调整。因此,今年一季度,各大地产公司基本都经历了一轮大范围的人事变动。

并且,不管是区域吞并还是人事任免,都越来越趋向于以业绩为导向。把销售放在第一位,已经是头部房企今年的基本共识。

3月份,万科甚至首次任命了一位“首席营销官”。过去万科各区域营销基本独立,总部营销职能没有存在感。此次在集团层面设立营销高级管理岗,说明万科已经将“抓销售”提高到了集团战略高度,营销条线的权责分配可能也会随之调整。

④ 多元业务加速整合

1月份,万科宣布成立商业事业部,将万科地产7大区域的商业业务以及印力集团并入商业事业部管辖,集中力量办大事,避免各自为战、分散资源。

绿城中国则将商管事业部资产管理职能划归综合产业办公室管理,同时,综合产业办公室与产融事业部合署办公。

并且将科技集团、生活集团合并,成立生活科技集团。原生活集团下属产城业务划归浙江区域管理;原生活集团下属商业运营业务划归给了商管事业部管理。

总之就是,对多元化业务进行资源整合,以形成合力进一步做大。

从头部房企这一波的调整可以看出,近两年房企组织调整的思路,已经基本上趋同,那就是:
「去产能」、「控风险」、「降成本」

去产能,就是要缩表。减少新开发项目数,投资资源尽可能集中在回款有保障的安全区域。

表现在组织上,就是区域合并、裁撤,战略收缩。把扩张期铺出去的摊子,一点点收回来。城市公司配置的完整部门班子,能共用的共用,能裁撤的裁撤,能精简的精简。

控风险,就是授权回收、强管控,缩小管理半径。

不少房企将区域投资、资金、采购等权限都收归集团。并尽可能弱化山头主义,例如区首换防不能带原有人马赴任。同时,组织和个人绩效都强调业绩导向,加大人员升降奖惩力度,明确以销售回款为核心的组织目标。

降成本,则是持续进行组织瘦身、职能合并、一岗多能、团队精英化。

过去,房企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架构,能够反映出各自不同的管理风格、发展理念、企业文化。现在,房企的组织架构已经调整为战时模式,一切以“求生存”为出发点。

只要地产行业整体的销售规模没有稳住,房企的组织调整就不会停。情况越紧急,调整也会越频繁。

去年,碧桂园一年之内就调整了三次组织架构,试图紧急瘦身。

今年,随着市场持续承压,一些向来稳健的房企,预计也会出现频繁的大幅调整。在一波波的组织调整中,也会有更多的地产人被震荡出局。


销售压力持续高企

今年行业依旧动荡


房企开年扎堆紧急调整组织架构,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销售面恢复不及预期。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不少城市就已经打响新房“价格战”,尤其是库存高企的区域,新项目为了提高开盘去化率,低于备案价、周边均价入市的情况,就不少见。给待入市项目形成了不小的压力。

而今年一季度,房企的销售压力甚至不降反升。

一是库存量创历史新高,价格战愈演愈烈。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1-2月,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4.8%,销售金额则同比下降了32.7%,也就是说,这份并不乐观的销售成绩单,也是靠房企单方面让利“以价换量”才拿到的。

销售疲弱,让新房整体库存量快速飙涨。

今年前两个月,全国待售商品房面积再创新高,同比增加了15.9%,达到了75969万平米,已经超越上一轮“去库存”前的2015年,达到历史最高值

而且,仅今年短短2个月时间,库存量就增加了8674万平米。如此高的库存量下,今年房企在销售层面上的竞争必然将进一步白热化。

二是头部房企偿债困难,行业紧张氛围持续。

随着被看作地产“最后一道防线”的万科、金地等房企,陆续出现偿债困难、寻求债务展期,行业的整体安全性也再次遭到质疑。

部分房企持续的现金流承压,加大促销力度,不仅加剧了价格下行的压力,还会加重购房者的观望情绪。

同时紧张的舆论氛围,也会无形中提高地产行业的融资门槛,给所有房企都增添了一层隐形压力。

巨大的压力之下,房企自上而下的寒气传导也会更加猛烈。

去年,行业就已经出现房企高管“大逃杀”的局面,据乐居财经不完全统计,去年至少有554位房地产高管发生了职位变动,相当于每一天都有1-2位房企高管离职、跳槽。

房企对高管的替换需求也越来越明确。

一、不拘一格降人才,关键时刻要打胜仗

随着市场越来越严峻,房企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过去强调自有人才培养体系的房企,开始倾向于外部优秀人才的引入。

万科这一次的南方区域组织大调整,入职仅3个月的周轶群出任南方大区区首,打破了万科10年未有从外部引进过经理人直接任区首的惯例。

可见,当前房企用人的核心需求,就是两点:


一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亮眼的业绩成绩单。据称,万科新南方区首周轶群,就曾带领仁恒上海公司相继突破了100亿元及200亿元大关,跻身上海领先房企行列。

二要经历过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执行力。

专业制胜的用人思路下,真正有能力的地产人,反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产品、营销人才受追捧

在巨大的销售压力下,目前房企人才需求最大的岗位,就是产品和销售。

尤其是改善当道,各大房企都在设计人才升级方面下足了功夫,产品人才价值含金量也开始重新洗牌。改善和高端产品力强的房企设计条线的员工,开始受到市场的热捧。

例如,近期越秀引进的景观和精装设计负责人,绿城、中海宏洋、华发的精装负责人,基本都是龙湖出身。仁恒、旭辉、融创、绿城等房企的产品研发设计类人才,也非常受欢迎。

此外,实战派的营销经理人,也成为各大房企招徕的目标。

除了万科,金茂也在近期任命了新的集团“首席营销官”,引进的是曾出任过龙湖集团营销一把手的李剑。越秀则引进了前龙湖城市总、泰禾营销副总裁,担任地产营销中心总经理。

可以看出,当前房企用人的要求,简单、直接,就是能攻坚拔寨,能打胜仗。

在区域合并大潮继续的背景下,各区域公司、城市公司之间互相赛马,就是业绩说话。

高强度竞争,会让地产高管人才的流动更频繁。团队精简、业绩至上的导向下,普通员工之间的人才竞争也会更激烈。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本文标签: 万科  房地产  碧桂园  大房企  华润置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