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酒店设计问题。
最近在上海的松江住了希尔顿酒店。
有个感受:酒店的房间和酒店的会议室太远了,走路要走将近10分钟。问题就是一个酒店为什么会设计成这个样子?谈谈这其中的管理问题和管理背后的玄机。
一般来说,对酒店印象是这样。
到酒店去住宿第一个是住的舒服,第二个是希望酒店的服务。酒店装修的规格比较高,因为谢尔顿,所以说它的标准、用料、内部的设施都比较高,这是特点。
·另外服务也不错,服务员包括餐餐食,比如自助餐水平特别也不错,至少在五星级里边算比较好的。
但是比较大的问题就是酒店最高是三层盖的不高,而且会议室和餐厅之间离得特别远,像我这种走法要走10分钟,如果是从空间距离来看,走十分钟差不多就得一公里了。至少是五百米到一千米左右,因为中间拐弯有什么东西的?
·还有上楼下楼的,这些导致离住宿比较远。
这里边肯定就是酒店建设设计标准里边有不符合酒店的思想叫集约化的思想,就不集约。
问题出在哪里?
我就要思考的问题,这么好的酒店为什么采取这种不集约化的方式?在这里边我就在考虑到这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会议室平时可能不一定是住宿来的,比如可以对外专门做会议,这样就是叫会议区的概念。它是住宿,我是在那住,住完以后要到会议区要走,如果专门去开会就无所谓,因为会议区周围是有停车场什么的,只是通过走廊连起来了。这是我讲第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既然是酒店会议室,通常大家都知道一般是一个酒店,比如30层,3层到5层是会议室,比如说7层到13层都是住宿,就是节约一下电梯就到了。
为什么不这样做?为什么在上海松江这地不盖成高层?仔细看看周围的区位,因为这个地方松江还是偏郊区的。
我想这种盖楼的方式,个人认为酒店盖的方式就是投资人是想用这种酒店来占这个地,因为整个建筑成本是比较低的,盖上三层比盖层高层成本要很低,而且容易拆掉,很可能再过几年等松江发展起来以后就可以把地方整体拆起来,再盖开拆迁,高层变成办公区或者拆迁的,干别人变成住宅区,总之肯定有二次开发问题。
要不然就不太能理解它为什么不集约,为什么?只盖三层,而且它就是形成这样一个大的区位,因为用这种酒店房能占地,这就是在讲战略过程中要越过一个投资行为,去看背后的价值和长期的目的。
所以可以肯定的说这个公司是两部战略,第一部战略先占地,但是你不能空着,所以就盖成酒店,用的是品牌。但是盖的时候建筑成本并不高,装修的成本高,这样会符合酒店的特征,但是把酒店会议室盖的很大,这样把地占下来。等土地升值以后,比如说上海的松江发展起来了,这个时候土地变得值钱了,这个时候就开始集约化的开发。
这就是对酒店设计过程一种现象的分析,类似这种情况如果大家能看到,可能你就会做一些深度的规划,这样就会把握一些行业趋势也会占有资源,这是公司经营方面的一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