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狗打车成功港股上市、拿到了“同城货运第一股”的称号两年后,货拉拉还在IPO的道路上前行着。
近日,货拉拉的上市主体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货拉拉”)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高盛、美银证券、摩根大通为其联席保荐人。据了解,其曾于2023年3月、9月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目前均已失效。
相比2022年,货拉拉在2023年实现了扭亏为盈,但其收入增速已经有所放缓,且扭亏为盈也另有“内情”……
来源:官网
扭亏
据悉,货拉拉于2013年在中国香港推出平台,自2014年起扩展至中国内地及东南亚其他城市,于2019年开始进军拉美等其他境外市场,是一家从事同城/跨城货运、企业版物流服务、搬家、零担、汽车租售及车后市场服务的互联网物流商城。
2023年,公司平台促成的已完成订单超过5.88亿笔,全球货运GTV(交易总值)达87.36亿美元。2023年,公司有平均月活商户约1340万个,平均月活司机约120万名。
截至2023年末,货拉拉业务遍布全球11个市场超过400个城市。不过,公司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境内市场,2021年至2023年来自境外的收入占比分别为10.9%、9.6%、8.8%,呈下行趋势。
结合几次招股说明书,2020年-2023年,货拉拉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29亿美元、8.45亿美元、10.36亿美元、13.34亿美元,净利润分别为-8.07亿美元、-20.86亿美元、-0.49亿美元、3.22亿美元。
可以看出,公司的收入和净利润均在稳定增长,且在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
对此,公司表示,主要受到公司庞大的网络效应、有效的变现策略、收入来源的增加及经营效率的提升所推动。
IPO日报发现,这主要得益于业务模式的加速变革,使得公司毛利率的高速增长,2021年-2023年(下称“报告期”)的毛利率分别约为39.41%、53.66%、61.23%。
业务模式方面,货拉拉收入主要来自货运平台服务、多元化物流服务、增值服务。其中,货运平台服务是公司核心业务,主要是在主营的货运平台服务上向司机收取会员费以及司机履行完运输订单后向其收取佣金。
司机叫苦
事实上,这一模式近年来发生了一定改变。
2020年至2021年,货拉拉处于实施混合变现模式的初期阶段,绝大部分货运平台服务收入来源于司机会员费,且司机会员费固定不变。此后,货拉拉采用司机会员费和佣金组合的混合变现模式,佣金占货运平台服务收入的比例在报告期内大幅上升。
据了解,货拉拉为司机提供多个级别的会员资格,会员级别越高,会员费越高但抽佣比例越低。
招股书举例称,截至2022年年末,货拉拉司机在深圳的一二三级别会员月费分别为189元、489元和739元,非会员和一二三级会员的佣金率分别为18%、14%、11%和8%。到了2023年,货拉拉非会员及不同等级会员的抽佣比例不变,但各级会员月费上涨50元,分别为239元、539元和789元。
报告期内,各期司机会员费收入分别为3.56亿美元、2.71亿美元、3.25亿美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42.1%、26.1%、24.4%,逐年下降;各期佣金收入分别为4801.9万美元、2.90亿美元、4.44亿美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5.7%、28.0%、33.9%,逐年上升。
总的来看,上述两部分收入之和分别为4.04亿美元、5.61亿美元、7.69亿美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47.8%、54.1%、58.3%,占比大幅上升。
对此,货拉拉称,目前货运平台服务产生的司机会员费及佣金组合均衡,这促使其货运平台服务变现率不断提高,由2021年的7.6%增至2023年的10.3%。货运平台服务毛利率也由2021年的58.8%增加至2023年的80.6%。
但高昂的会员费和佣金率也是货拉拉被一部分人诟病的一个地方。在黑猫投诉上,货拉拉的投诉数量超过了5.4万条,其中多数是来自司机的投诉。
一年内减少566人
与此同时,公司的还压缩了期间费用。
报告期内,公司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6.73亿美元、1.98亿美元、1.79亿元,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9.7%、19.1%、13.4%。
可以看出,公司的销售及营销开支持续下滑。2022年,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同比下滑了70.6%,主要是商户折扣及司机推荐费、促销及广告开支减少,以及控制员工成本。
换言之,公司减少了对消费者和司机的补贴,并且降低了员工薪酬或是裁员。
如果未来补贴持续减少,消费者还会继续选择货拉拉吗?
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开支分别约为美元1.76亿元、1.97亿元、1.75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0.9%、19%、13.1%,处于持续下滑的状态中。
截至2022年年底和2023年年底,公司的员工数量分别为10718人、10152人,2023年减少了566人。
细分员工类型来看,2023年减少的主要就是销售、营销及业务发展人员和研发人员。
截至2022年年底和2023年年底,公司的研发员工数量分别为1825人、1725人,2023年减少了100人;公司的销售员工数量分别为6522人、5838人,2023年减少了684人。
但这一盈利模式能否持续?能否为公司带来稳定的业绩增长?
记者 吴鸣洲
版式 佘诗婕
编辑 褚念颖
1
2
3
4
IPO日报是《国际金融报》旗下新媒体,对平台刊载内容享有著作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