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晚间,中国平安公布去年全年业绩,业绩报告显示:2023年,平安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同比下滑19.7%,其中,保险业务、科技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利润均有所下滑,尤其是资管业务板块下滑较多。
受业绩表现影响,3月22日,中国平安A股跌3.5%,H股跌5.77%。
在当天召开的中国平安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平安多位高管就业绩表现、分红、股价、业务板块等相关问题回答提问。
“相信金子总归会发光,价格总归要回归到价值,所以我们很有信心。”中国平安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说。
股价下跌如何提振
去年,平安整体业绩遭遇挑战,中国平安副总经理付欣表示,2023年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且有很多一次性波动因素,比如资本市场的下跌等,对保险行业造成较大影响,但风险已经筑底,并且开始有向好的趋势,平安认为其在未来不会产生更多的影响。
“去年这样一次性的利润下跌,主要是由于信用风险,诸如银行的零售业务、联合运营陆金所的零售信贷和小微企业信贷等,根据平安一贯以来的拨备策略,在过去一年,平安对于部分资产进行非常审慎的减值测试,包括计提拨备,为资产负债表筑底,使得整个资产负债表更加扎实。”付欣说。
“我相信营运利润的下跌是一次性因素,未来3年,我们将重回业绩的高质量增长,这是非常有信心的。”付欣表示。
另外,对于年报披露后的股价下跌,付欣认为,影响股价的因素有很多,一天的股价下跌并不能说明公司的基本面。
“平安的股价是被低估的,无论PB还是PE,没有完全反映平安的经营业绩及核心业务指标,尤其是平安的股息率在过去12年来稳定增长,领先于行业。面向未来,平安都是价值投资的最优选择。”付欣说。
年报显示,自寿险改革启动以来,平安代理人数量持续下滑,截止2023年底,个人寿险代理人34.7万人,同比下滑22%。
代理人数量何时止跌?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表示,目前行业代理人正从人海战术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代理人数量下滑是行业趋势。平安积极主动提升代理人质量,代理人产能同比提升近89.5%,收入提升近40%。
郭晓涛认为,相比以前的“人海战术”,如今代理人质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低利率下险资如何应对
面对低利率时代,投资压力较大的险资该如何应对一直是市场的关注焦点之一。
在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总经理助理、首席投资官邓斌表示,凭借长期以来延展资产久期,匹配资产负债久期的核心战略下,中国平安预判了利率走势,过往每年都超预算地配置了长久期利率债。
“在有效久期计算方式下,我们的资产负债久期匹配目前处在非常舒适的区间内。同时,因为提前配置了债券,我们锁定了比现行利率更高的利率,也因此产生了很多隐含的价值。另外,在权益投资方面,我们在成长股和价值股之间做好均衡配置,使得我们能够超越市场基准。”邓斌说。
在这些配置动作背后,邓斌用了“战略定力、穿越周期;战术机动,未雨绸缪;配置均衡,分散风险。”这三句话来概括平安的投资风格。
邓斌表示,具体来说,战略定力是要穿越宏观经济周期,跨越10年周期的战略资产配置会带来稳定的配置逻辑;战术方面,要预判市场变化,能够未雨绸缪地配置资金;同时分散风险,由此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我们做投资的常说,管理风险最根本的逻辑、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分散风险。通过均衡配置,近两年我们的股票收益大幅超过沪深300指数收益。”邓斌说。
邓斌表示,任何一个经济体在长时间的历史中都不会逃脱周期规律。“我们见到过高利率的时代,现在利率下行,未来利率还会向上升,全球都是在重复着这样一条路。所以我们只要做好我们的长期配置,有纪律、有战术地去应对市场的变化,同时分散风险。”邓斌说。
调整内含价值假设为哪般
内含价值是寿险公司估值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分析计算需要涉及大量未来经验的假设,其中两大重要假设为风险贴现率假设和投资收益率假设,近年上市险企这两大假设普遍为10%-11%及5%。
在中国平安2023年年报中,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基于对宏观环境和长期投资趋势的综合考量,中国平安分别将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及风险贴现率假设调低至4.5%及9.5%。
中国平安首席财务官张智淳在业绩发布会上回应第一财经记者称,此次调整一次性体现后使得2023年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相比以往显得更为审慎。
在长端利率长期下行背景下,保险公司以固定收益资产为主的配置策略面临投资收益率持续下滑,实际投资收益率水平难以达到上市险企普遍设定的5%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假设。但下调长期投资收益率假设和风险贴现率假设对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将产生负面影响。
年报数据显示,由于此次调整,中国平安2023年新业务价值下降81.82亿元,内含价值下降991.86亿元。
“对于投资收益率假设的调整,我们肯定是充分考虑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整个长周期的回报变化。同时考虑到匹配模型,以及中国精算师协会关于投资收益率和风险贴现率的联动测试机制,我们也调整了风险贴现率。”张智淳表示。
招商证券分析称,上述二个假设的联动效应将对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的变动起到一定程度的对冲作用,如果风险贴现率下调幅度大于投资收益率,负面影响预计将更小。
张智淳强调称,平安此次假设调整相对于中国精算师协会的指引更为审慎,相信未来向好的中国经济,以及平安寿险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能够创造更好的价值回报。
“一参一控”如何平衡
2022年12月19日,证监会核准方正证券、方正承销保荐、方正富邦基金等公司变更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中国平安正式成为上述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方正承销保荐、方正富邦基金为方正证券的子公司。
同时,证监会也提到,方正证券应当督促实际控制人中国平安切实履行责任,就解决同时控制方正证券与平安证券、方正富邦基金与平安基金等问题在一年内制定并上报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在5年内完成规范整改。另外,双方也要做好风险隔离与防范安排,严防利益冲突和利益输送风险,并督促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5年内完善股权架构,压减对方正证券的持股层级。
在2023年年报中,方正证券也提及,将督促中国平安按照监管要求,及时履行承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范整改。
对此,谢永林在发布会上回应称,平安将在有关监管部门的规定下妥当推动解决,过程中将及时按照监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
“我们对于平安证券、方正证券目前的做法是深度赋能,把他们的经营搞好。”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