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患儿增多:像普通感冒但咳出鸡鸣声!家长怎么办?

母婴育儿2024-04-02 04:55:48无忧百科

百日咳患儿增多:像普通感冒但咳出鸡鸣声!家长怎么办?

“孩子上周起开始咳嗽,尤其晚上咳得厉害,喝了三天止咳药,都没有缓和迹象。去医院检查确认为百日咳。”近日,广州有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帖,讲述孩子患病经历。

百日咳是什么?该如何预防?如何治疗?

专家介绍,百日咳潜伏期7~10天,初期会出现咳嗽、打喷嚏、流泪和乏力等症状,看着非常像感冒,但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名百日咳。规范接种疫苗是防控最有效措施。

百日咳患儿明显增多

3月27日10时许,小林和母亲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呼吸科门诊复诊。3周前,小林被确诊患有百日咳,经过规范的治疗,咳嗽症状有所缓解。

小林是一名初中住校生。1个月前,小林的室友因反复咳嗽,被确诊患有百日咳。为了防患于未然,小林来到医院进行检查,没想到自己也感染上了百日咳鲍特菌。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呼吸科主任医师印根权表示,近期接诊的患者以感染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和百日咳鲍特菌为主,其中发烧患者多是感染流感病毒和肺炎支原体,咳嗽剧烈的患者多是感染百日咳鲍特菌和肺炎支原体。“春季本就是流感的高发季节,但百日咳患儿的数量较往年有明显的增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赵夜发现,近一年该科室收治的百日咳患儿较以往有所增多,从新生儿到学龄儿童,甚至青春期孩子均有发病。

今年百日咳发病数增加

广东省卫健委公布的全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和死亡统计数据显示,今年2月全省百日咳发病数为3797例,而2023年12月全省百日咳发病数为2327例。

据国家疾控局官网“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2024年1月1日-2月29日,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还出现13例死亡病例。

为何百日咳发病数会增多?印根权分析,过去三年婴幼儿接触的呼吸道病原体较少,使得他们成为易感人群。另外,还与疫苗接种时间偏后有关。

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用于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的百白破疫苗接种程序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而五联疫苗的首剂时间可以提前到2月龄。

“很多孩子会在2月龄以下发病,有的甚至在出生20多天时就发病,并且可能出现严重症状。”印根权表示,接种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建议父母按照预防接种的要求,提前为孩子接种疫苗。另外,百日咳抗体的保护作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下降,一般能维持三至四年,因此5岁以上的孩子更要做好防护。

赵夜表示,如果孩子与百日咳患者密切接触,可在暴露后21天内接受药物预防;如果成人出现不能用既往疾病解析的反复、迁延性咳嗽,且家中有婴儿,特别是有未完全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婴儿,建议其及时到呼吸专科就诊。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很重要。若孩子已经确诊,应及时按照医嘱治疗,隔离期为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后至少5天或痉挛性咳嗽后21天,日常需注意咳嗽礼仪和手卫生。”赵夜说。


新华社发

【什么是百日咳】

咳嗽症状持续2~3月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将其列入乙类传染病中进行规范管理。

潜伏期很长,平均为7天—10天,初期患儿会出现咳嗽、打喷嚏、流泪和乏力等症状,看着非常像感冒,但与感冒不同的是,百日咳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名百日咳。

1岁内婴儿易感性最强

一般来说,所有人群都易感,但1岁以内未完成全程基础免疫接种的婴儿易感性最强,严重病例也多见于婴幼儿。

百日咳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发病前1~2天至病程3周内传染性最强,带菌者及不典型症状的患者也有传染性。

早期与普通感冒没太大区别

百日咳早期表现看起来跟普通感冒没有太大区别,有时候甚至连发热都没有,整个病程可能几乎没有肺部体征。而一旦进展到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严重可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据报道,有孩子因为咳嗽太厉害,导致眼睛球结膜出血、眼周淤血,最终确诊百日咳。

成年人患病后可能症状较轻

航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窦志芳表示,成年人患病后可能症状较轻,一段时间后可自然好转,但对于脆弱的婴幼儿来说,百日咳有着不小的杀伤力。

一方面,百日咳的特点是咳嗽剧烈,这可能引发面部、眼睑浮肿,眼结膜出血等。另一方面,咳嗽持续时间很长,过程中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百日咳脑病、低氧血症等,有致死风险。


新华社发

【热点答疑】

为何近日发病率上升?

对于百日咳发病率上升这一现象,航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窦志芳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疫苗免疫效力持久性不足。人体可通过自然感染或接种疫苗获得对百日咳的免疫力,但这两种途径获得的免疫力都不能持续终生。

研究发现,通过接种疫苗产生的百日咳特异性抗体一般持续4~12年。青少年、成年人疫苗效力下降后,可能再度感染。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组织修订的《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指出,百日咳发病年龄高峰已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青少年、成年人免疫系统相对成熟,患病后症状往往不明显,从而可能成为隐匿性传染源,感染婴幼儿。

二是近年来诊断标准不断改进、监测系统更加完善。相比于之前通过细菌培养、PT抗体检测,目前百日咳的诊断还纳入了核酸检测,有条件诊断的医院或机构显著增多,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病例数增多。


制图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

为何打过疫苗还会感染?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门诊部主任王颖硕表示,目前我国使用的百白破疫苗仅可用于7岁以下儿童,儿童时期接种疫苗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其保护作用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这是导致目前青少年及成人发病率显著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百日咳菌株变迁对疫苗产生免疫逃逸,以及对百日咳诊断水平的提高,都导致近年来全球百日咳的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

【如何治疗百日咳】

阿奇霉素有用吗?

对于百日咳治疗手段,王颖硕介绍,目前推荐首选的治疗药物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或克拉霉素等。轻症可以选择口服药,重症或者有并发症的需要住院治疗。

“但也有一些孩子,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后疗效不好,可能是感染了耐药菌株,医生会换用磺胺类药物治疗。”王颖硕提示。

如何让孩子好得快?

“治疗百日咳麻烦的地方在于,一旦患病,如果没有及时诊断和治疗,孩子不仅要经历长达两三个月的恢复期,反复咳嗽,其休息、饮食、生长发育都会受到极大的干扰。”福建省儿童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唐秋雨介绍,百日咳需要早诊早治,一般可有效将病程缩短至2周-3周。

唐秋雨提醒家长,最广泛的诊断方式还是进行百日咳核酸检测,如果孩子出现了如咳嗽、发热、喉咙疼痛等典型症状,要尽早带孩子去往医院,配合医生开展治疗。

如何预防百日咳?

窦志芳建议做好如下几点:

婴幼儿规范接种。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及时接种疫苗是防控百日咳最基本的免疫策略。针对百日咳预防,我国当前使用的是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百白破疫苗),总共包括4剂次接种,分别在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家长应遵从疫苗接种规范,按时带孩子完成全流程接种。

接种疫苗对百日咳有多重要?据介绍,该病曾是全球儿童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自疫苗成功研发和推广后,发病率一度下降。

首款全细胞百日咳疫苗于1914年在美国获得批准,20世纪4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为儿童广泛接种相关疫苗,我国在1978年将百日咳疫苗纳入了免疫规划疫苗(按照免疫程序可免费接种)。

随着疫苗广泛接种,百日咳进入极低流行状态,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报告的病例数减少了99%以上。

及时诊断和隔离。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青少年,咳嗽持续2周以上、伴有痉挛、程度剧烈,尤其是咳得整夜睡不着觉、眼睛充血,或身边有类似病例后自己突发咳嗽,应主动前往医院。确诊后要及早隔离,切断传染源。

易感人群做好日常防护。小孩、年老体弱者、孕妇等易感人群在百日咳流行季,尽量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在公共场所注意戴好口罩,避免跟咳嗽患者接触,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同时保证勤洗手、适当锻炼、清淡饮食,以提高自身抵抗力。

目前我国的百日咳疫苗仅覆盖7岁以下儿童,考虑到发病率再度上升的问题,《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已提出,“若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未来,必要时拓宽疫苗接种人群或是防范的重要举措。


新华社发

【延伸】

今春多种呼吸道疾病共同流行

3月27日上午10时许,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北院区)急诊科,约有90名患者正在候诊。

“最近身边有不少同事感冒或者发烧,我担心自己是不是‘中招’了?”曾女士喉咙疼痛的症状持续近一周,虽然她自行服用了感冒药,但症状依旧没有缓解,于是,她请假专程来医院做检查治疗。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杨正飞表示,近期北院区急诊科的接诊量较同期有所增加,呼吸道疾病病原体以流感病毒、新冠病毒为主。虽然“二阳”和“三阳”的患者较多,但大部分患者症状较轻。

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急诊科主任医师邓文介绍,3月以来,科室的接诊量也有一定增长,患儿主要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流感呈上升趋势。

“往年,某一时间段主要流行一种病原体,今年却出现了同一时间段内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的情况。”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袁伟锋表示,如今人们健康检测意识提高,就诊时往往会要求进行医学检测,以明确自己感染的是何种病原体。

“虽然有患者检测出流感病毒阳性或新冠病毒阳性,但阳性检出率仍较低,这说明感染仍然以常见的鼻病毒、腺病毒等病毒为主。”袁伟锋说。

为何会出现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杨正飞分析,目前正处于冷暖空气交替的季节,天气在“回南天”与降温之间“反复横跳”,同时春节假期后,人群大规模流动,多种因素叠加,有利于病原体传播。“往年,春季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公众不必过于担忧。”

专家预计呼吸道疾病就诊人数4月回落

“预计到4月中旬,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会回落。”杨正飞判断。

按照疾病流行特征,袁伟锋也预计广州地区在天气回暖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展趋势会逐渐放缓,但仍会有散发病例。

如何做好防范?针对患儿,印根权表示,孩子增强抵抗力最好的“药”是做到正确的护理、全面的营养、适当的锻炼、开心的情绪。“预防呼吸道疾病要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可遵循‘三分饥和寒,四季保平安’原则。”

他解释,大于1岁的孩子要注意吃饱,但别吃撑,每晚睡前1.5小时不吃任何东西。另外,孩子入睡后,要保持全身任何部位干爽无汗,手心、脚心、后背保持温热,肚子不能着凉,身体其它部位可露在被子外面。“入睡后冷热适宜,睡得好、睡得香,身体抵抗力自然就强了。”

邓文提醒,近期家长要多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若是小婴儿,应关注其精神状态,是否有发热、咳嗽、哭闹不止等;若是年龄较大的孩子,应关注其发热程度,是否伴有寒颤、缺氧等。无论哪一种不适症状,都应该尽快就诊。

针对成年患者,杨正飞建议,公众到人员密集的场所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免疫力低下,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高风险人群,尽量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如确需前往,务必科学佩戴口罩。

针对“二阳”“三阳”的患者,他建议,及时服用药物,多休息、多喝水,便可康复。

整合:易福红

采写:南方+记者厉思璇 汪祥波

通讯员周密 刘琪莎 刘文琴 王舒华

来源:新华社 人民日报 央广网 光明日报等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