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聚两会|儿童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两极分化,委员建议开设食育课程

母婴育儿2024-03-05 16:55:23无忧百科

“申”聚两会|儿童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两极分化,委员建议开设食育课程

据《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数据显示,中国6至22岁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0.2%,6岁以下和6至17岁人群中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0.4%和19%,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两极分化,慢性病向低龄蔓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这些数据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的关注。在全国两会期间,她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在基础教育中设置食育课程,助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建议》的提案。

郁瑞芬说,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近年来,国家出台《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对普及儿童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加强食育作出部署。但她调研后发现,目前还存在几方面问题:

一是家庭食育知识缺乏。家庭食育大多依据生活经验,家长常因缺乏科学膳食知识,导致婴幼儿喂养不当、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行为不健康,同时珍惜食物、进食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开展较少。

二是社会食育指导偏弱。2023年,中国食物损耗浪费率约为22.7%,损耗浪费的食物量可满足1.9亿人1年的营养需求。公益讲座、电视栏目和自媒体是目前社会“食育”的主要传播平台,但大都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和指导性,传播渗透不广不深,同时缺少与粮食安全、大食物观等“三农”精神和优秀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

三是学校食育体系空白。自2021年起,中国农村6岁以下超重肥胖儿童比例已超过城市,城乡之间在家庭和社会层面的食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亟需学校扛起食育工作主阵地的责任。但中国基础教育(主要指幼儿园至高中段教育)的职责任务和评价体系中未包含食育内容,大部分幼儿园、中小学也无食育课程设置,缺少相关课程体系研发和专职教师。

有感于少儿时期的饮食习惯将影响终身,而食育担负着促进全民健康、树立节俭风尚、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等重要职责,郁瑞芬在提案中建议,中小学应在基础教育中设置食育课程:

一、食育纳入基础教育,强国建设从娃娃抓起

1、强化制度保障。将食育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并设计评价体系。鼓励全国各地出台、实施类似《关于实施河南省中小学食育工程的指导意见(2023-2030年)》的政策,合理配备食育保障力量,加快培养具有先进食育理念的管理者、懂得营养配餐的保健师、擅长科学烹饪的炊事员。

2、开设食育课程。研发科学、系统的食育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完善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相应的营养健康、膳食均衡、文明就餐、吃动平衡等知识,强化学生的感恩品质和节约意识,培养受益终身的良好饮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3、丰富食育内涵。在课程中加强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饮食文化的解读,同时结合传统节日、节气习俗、食俗,传播与“食”相关的文化,引导理解食物功效与健康维护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二、食育需要政府引导、多方协同、全社会参与

1、加快推动食育的长期规划。研究借鉴发达国家食育的成功经验,开展长期规划,制订相关目标,从认识进餐的重要性、促进身心健康、提高选择食品的能力、对食物存在敬畏感恩等方面,不断加强对食育的正确认识,以食养德、以食明理、以食启智、以食健体。

2、加大食育的科普力度。引导相关行业协会、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公益基金会、农业生产基地、食品生产企业等社会力量与基础教育学校积极联动,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知识,通过多种生动易懂、易传播、受欢迎的形式,推动食育深入人心。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