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出现头痛、走路不稳、疲倦,要积极重视,早日就医。
通讯员 |简文杨、戴希安、张婷婷
突然双腿无力、走路不稳、头疼、呕吐……困扰了11岁男童小华(化名)数月之久的怪病终于被查清了,原来是脑子里长“东西”了,还不小!日前,据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下称中山六院),该院神经外科陈文立副主任医师团队成功为小华解决了其病痛——脑干室管膜瘤。
走路不稳、头疼、呕吐,
11岁男孩脑中竟藏大瘤?
今年11岁的小华,本应处在动如脱兔的时候,却在一个多月前,常常感觉双腿无力,走路也不太稳当,甚至有一次还踩空摔倒了。无奈的他只能一直骑自行车上学、回家,短短的路程却让他觉得容易疲倦,回家后需要躺在床上,久久才能缓过来。持续不断头痛、呕吐,影响他的日常生活,也让他感到害怕,但幼小坚强的他却依然选择了独自忍耐,没有和爷爷奶奶说。
最后由于头疼得实在厉害,才请长辈给在外务工的爸爸李先生打电话。在家乡医院进行的头颅MRI检查显示,小华的第四脑室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占位性病变,其大小约为38mm*33mm*37mm。医生初步考虑可能是髓母细胞瘤,而这一病变导致了脑积水和间质性脑水肿的发生。
听到这个消息,李先生心急如焚,辗转找到了中山六院神经外科陈文立主任,最终确诊为四脑室室管膜瘤。
左:小华脑内肿瘤 右:脑部积水
7小时“绣花功夫”,
医生妙手清瘤
尽管小华年龄尚小,且罹患的还是以往被认为手术“禁区”的脑干肿瘤——在很小的范围内集中有许多神经核团、传导束和网状结构等,手术易造成脑干内的重要结构损伤,手术致残及手术死亡率较高,预后不良。但陈文立认为其颅内肿瘤巨大,并压迫第四脑室形成了脑积水,放任生长,将持续恶化。在充分沟通后,李先生同意放手一搏,尽快手术。
陈文立在床旁阅片
陈文立手术团队联合儿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进行术前评估,形成相应预案,精心准备后为小华做了第一次手术。果然如猜想的一样,小华的恶性肿瘤浸润生长,与周围正常组织边界不清晰;术中还发现肿瘤起源于四脑室脑干面至延髓背侧,属于脑干肿瘤范畴,这个部位是呼吸、心跳中枢,大量维持觉醒、躯体运动感觉纤维在此处,术中随时有心跳骤停风险;小华只有11岁,麻醉、手术压力再加一筹……面对这些横亘在操刀医生面前的难题,陈文立沉着应对,落刀精准,起刀利落,一点一点将“坏”组织从正常组织中剔出来、迅速止血。手术如同豆腐上雕花,对医生手法精准性、耐力持久性、力量把控度都是很大的考验。历经7小时,枕部正中入路四脑室-脑干肿瘤切除术顺利完成,小华术后即清醒。
约二十天后,陈文立团队又为其行脑积水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十分成功。
虽然有家人一直陪伴照顾,周围的环境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对小华这个同期病友里年龄最小的患者,陈文立团队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暖心的照料。小华与主管医生黄建平主治医师成了意料之外的“爷孙俩”,每次黄医生过去查房,小华都会开心地说黄爷爷过来看他了。术后小华恢复良好,效果立竿见影,走路状况明显改善。
小华术后头部创口愈合
“头不痛了。”小华终于展露欢颜。
“情况不错,恢复得比较快!”李先生也很欣慰。
坐着轮椅进来的小华,出院的时候可以正常走路回去了,父子俩对神经外科的治疗效果和服务都非常满意。
专家提醒:
出现这种情况,小心脑干肿瘤!
脑干肿瘤,即生长于脑干的肿瘤,其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发生部位、类型及恶性程度等有密切关系。脑干肿瘤类型较多,如胶质瘤、血管网状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中胶质瘤为恶性肿瘤,最为常见且患者多为青少年,多数患儿起病缓慢,头痛不甚明显,逐渐出现脑神经麻痹,其中以外展神经麻痹较为常见,以后相继出现面瘫、吞咽困难、发音障碍、锥体束损害、步态不稳和共济失调等,病程晚期患者可表现有颅内压增高。CT扫描和MRI检查可帮助医师判断肿瘤的生长类型。陈文立提醒,小儿出现头痛、走路不稳、疲倦,要积极重视,早日就医,尽早发现问题,至有经验的医院专科就诊,尽早治疗以获得满意疗效。
陈文立介绍到,儿童脑干肿瘤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常见,但近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脑干肿瘤手术效果明显改善,已不再是手术禁区。脑干是呼吸、循环的生命中枢,切除肿瘤时操作必须轻柔,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瘤内分块切除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良性型的脑干肿瘤,采取全切除手术方式是可以获得根治效果的。此类微创手术,借助先进的医疗设备(例如显微镜、内窥镜、神经导航、功能磁共振、神经电生理等)再加上手术医生熟练精细准确的手术操作,解决病人的病变而不损伤或尽可能小的损伤周围的正常结构(神经、血管和脑组织),最大限度的保护病人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使病人的神经功能不受损伤或尽可能小的损伤。
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责编:田栋梁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