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作用的名言警句(个人的作用的名言)

生活常识2024-02-28 05:53:50佚名

个人作用的名言警句(个人的作用的名言)

1. 引号作用为表示强调的例句~

1、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2、说她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3、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4、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有理。

扩展资料:

引号其他作用

1、直接引用:

可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表示直接引用。

例句:“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的笔下,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广为传诵。

2、特殊含义:

可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一般采用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赋予这些词语某种特殊的含义。)

例句:然而,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

当然,如果“搬到新家”的基因“水土不服”,“住不惯”,或者原有“住户”不认它,把它“赶”出去,那么,这项转基因技术就算失败了。

3、特殊称谓:

可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表示特殊的称谓。(一般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人物或事物的具有代表性的局部特征,去代替整个人物或事物,起着突出和强调的作用。)

例句:我有个邻居,今年十二岁,外号叫“没头脑”。

伤病员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引号

2. 引号作用的例句

引号的作用有三种:

一、表示引用的部分。文章中的人物对话或者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或文章)用引号,为的是把他们和作者自己的话区别开来。如:

“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草地夜行》)

这里有两个“要记住革命”,第一个用了引号,是引用老红军说过的话;第二个没用引号,是表示“我”的决心。

二、表示特定的称谓和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具有特殊意义时,多用引号标明。如:

我们的“大蜻蜓”已经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放风筝》)

句中的引号,表示它不是真的大蜻蜓,而是形状像蜻蜓的风筝。又如:

蚕儿要“上山”了。(《春蚕》)

这儿的“上山”用引号,表明它是有特定意义的词语,特指蚕爬上稻草杆子上,准备吐丝结茧。

三、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如: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革命烈士诗二首》)

这里的引号,表示对所表述的内容加以否定,意思是,这不是真正的自由。

3. 孔子提出“人存政举、人亡政西”的名言,体现了领导的什么思想

孔子提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死了以后,他的政治主张也就不能贯彻而终结了。

按照百度的说法:先秦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人治”主张。在治国方法上,孔子重“德”而轻“刑”,与之相适应,在对“人”与“法”的看法上,孔子重“人”而轻“法”,极力夸大当权者个人的作用,而贬低法律的作用。

据《礼记·中庸》记载,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为政在认”,“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政事的兴废,完全取决于当权者个人是否贤明,贤者当政,政治自然会清明,奸邪当道,政治必然昏暗,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只能寄望于道德高尚的当权者,而不在于法律制度的有无和好坏,这是孔子“人治”思想的最基本特征。

孔子“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人治”主张在历史上曾起过反对暴君酷吏的积极作用。但孔子片面强调当权者个人作用,贬低法律作用,其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1.我不同意百度的说法。这里孔子没有贬低法律作用。贬低法律作用是后人强加给孔子的。根本就不是孔子的意思。“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是个政治概念这和法律没有瓜葛。中国封建社会主张人治但并不反对法治,只是人治大于法治而已。

2.“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就是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国君死后,继承国君王位的新国君不再实行老国君的国策。但是,这难道错了吗?事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如果新国君墨守成规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最终只会导致国家灭亡。但是,孔子并不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孔子的意思是:老国君制定的政策能够给国家带来繁荣富强、兴旺发达。而新国君却要肆意的改变他导致国家衰亡。这该怎么办?所以孔子感叹道:“存政举,人亡政息。”其实,孔子并不知道,“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恰恰是老国君自己造成的。老国君自己没有教育好国君的接班人,才使得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局面出现。如果,老国君从一开始就能够教育好国家储君又怎么会担心:“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局面出现呢?

3.这句话体现了领导对未来政治局面的担忧。

4. 个人与集体是什么关系呢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首先,尊重个人权利,因为人的存在的目的是人的自由发展。

自由的保障必须以权利的充分行使为其特征。没有权利保障机制,则自由无从谈起。

更进一步,人的尊严会灭失,人不成其为人。 其次,考虑到集体的利益。

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必须在集体中生存和发展。 应当适当限制人性中的某些恶,比如欲望等的极度发挥对集体利益的影响。

换句话说,就是个人在行使自己的权利的时候应当顾及某些集体的规则,比如法律等。 总结,个人权利或者说利益第一位,同时考虑集体利益。

但万万不可倒置,不能以集体的名义抹煞个人利益。 以往常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事实上,应该这么说,“小河有水大河满”。

也就是说,个人自由充分 得到尊重的集体,才是一个和谐、稳定的集体,集体的利益才能从跟不上得到保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对个人和集体的辩证 关系的科学概括。

个人是指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具有不同的社会 地位、才能和作用的个体的人。集体,从宏观上说,是指社会这个大集体; 从微观上说,是指以某种共同目的或任务联系、结合的人们的集合体。

个 人和集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一方面,个人依赖于集体。 作为社 会的人,任何个人都不能离群而独居。

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社 会,人们只有共同劳动,共同抵御各种自然力的袭击,才能生存。在科学技 术日益发达、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社会的联系纽带十 分复杂,个人更不能脱离社会、脱离这样或那样的集体而存在。

在各个不 同的时代,任何人都是作为社会的一员、集体中的一分子活动在历史舞台 上的。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和在不同的程度上依赖社会所提供的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的条件而生存;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从集体中汲取智慧和力 量以求自身的发展。

一旦脱离社会,游离于集体之外,个人就无法生存,更 谈不上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个人的发展、集体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的 满足的根本保证。

另一方面,个人也作用于集体。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是人们交 互作用的产物。

个人的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整个集体;个人作用的发 挥是集体总体力量发挥的前提;个人利益满足的程度制约着集体利益的 发展。 因此,个人的发展是社会、集体发展的基础。

个人和集体是相互依 存、相互作用的,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集体对个人的影响和作用具 有根本性的意义。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具有不同的特 点。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由于阶级关系的制约,个人和社会往往 处于对立的状态,个人与集体的结合也存在着种种的障碍。 只有社会主义 社会才为个人施展才干提供有利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条件,并使个人在为 社会、为集体的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 系,既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提倡先集体、后个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制 益;又要兼顾个人的合理利益,重视发挥个人的作用,这是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资料来源: 。

5. 急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的小论文一篇

浅谈《战国策》摘要:《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思想性 民本思想 倾向性 重士一:《战国策》的思想比较复杂,今略举大端。其进步思想表现在:1、反映了民本思想。

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十分流行,《战国策》有些文章表现出对平民力量的重视,如“赵威后问齐使”把平民的地位放在君位之上,认为“苟无民,何以有君?”(《齐策四》)这和《孟子》的“民贵君轻”论有相通之处。又如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其中之一就是“焚券”、“市义”,使薛地百姓皆呼“万岁”。

虽然是为了收买人心,但也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人心向背对贵族的安危是如何重要。这种思想在书中比比皆是。

《战国策》对那些残害百姓、杀戮忠良、荒淫无耻的统治者予以无情地揭露。如宋康王无道,“骂国老谏者,为无颜之冠以示勇,剖任之背,锲朝涉之胫,而国人大骇。”

于是“齐闻而伐之,民散,城不守。”(《宋卫策》)齐闵王拒谏饰非,枉杀直臣,弄得百姓不附,宋族离心,国被燕所伐,身卫淖齿所杀。

(《齐策五》)作者对这些暴君都持有鲜明的否定态度,表现了一定的正义感。2、有明显的“贵士”的倾向,把士的地位看得非常重要,颜斶见齐宣王,大胆宣称“士贵耳,王者不贵”“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垅”。

燕昭王筑黄金台,尊郭槐为师,礼贤下士,“士争凑燕”,终于破齐复国,报了大耻。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思想对于束缚人才的世卿世禄的官吏制度是一个冲击。

书中还提出发现人才要不拘一格,不能求全责备,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看大节,而不苛求小疵;要充分信任,而不要随便怀疑等,这些仍有一定参考价值。3、《战国策》记录了许多嘉言善行,虽主要是对某些统治者的规劝,但对后世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如触龙说赵太后,主张贵族子弟要及早为国立功,长辈不要溺爱,否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是非常危险的。公子牟劝范睢,“夫贵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果肉期而果肉至,果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

唐且向信陵君建议:“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这些话具有格言意义,包含了某种生活哲理。4、对于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国君,《战国策》给予充分肯定。

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遭到国内保守派的反对,他毫不退缩,同他们反复辩论,坚持到底。他多次宣布“反古未可非,循理未足多”。

“便国不必法古”,礼、法、政、教都要从实际出发。并且明确表示,儒家所提倡的那一套不合时宜,不足取法。

“仁义道德,不可以束朝”(均见《赵册二》)这些都是当时观念形态变化的真实反映。5、战国策从思想线索上看。

《战国策》艺术上自成一家,就是纵横家。而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学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刘向已指出《战国策》的这种倾向。三国时秦宓曾攻讦:“战国反复,仪秦之术,杀人纫生,亡人纫存,经之所痊” (《三国志•蜀志•秦宓传》)。

北宋曾巩指责《战国策》是“邪说害正”,要“放而绝之”。元人吴师道认为“是书善恶无所是非”,“善言之少,不足以胜不善之多”(战国策序)甚至宣扬受贿有功,造谣言说假话有理,露骨的提倡个人功名利禄,宣扬利己主义等,无疑都是糟粕。

二.《战国策》的绝大多数文章中,都体现了民本思想。1、作为两千多年以前的古籍,这一点是相当可贵的。

《赵威后问齐使》(《齐策四》)中的赵威后,把“民”的地位提高到国君之上。《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策一》)中说,由于齐威王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齐国大治,“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冯谖客孟尝君》(《齐策四》)中的策士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赢得“民称万岁”,孟尝君因此能以区区薛地作为避难免死的安乐之“窟”。《中山策》中有一篇《昭王既息民缮兵》,则是从反面说明民心的重要性:长平之战,秦军白起大破赵军,可是后来当昭王再次命他攻赵时,他不肯去。

他说:“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震惧而灭之,畏而释之,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地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

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

因此,他断定“兵出无功”,“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对倾慕正义、蔑视王侯、敢于反抗强暴的义侠、高士等英雄人物。

2、《战国策》予以歌颂。例如面对齐宣王不愿进前“趋势”的颜,他不但敢于直斥“王前”,而且公然宣称“士贵耳,王者不贵”,“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齐策四》)。

又如身为一介布衣之士的鲁仲连,发誓宁愿“赴东海而死”,也不忍做暴秦的。

6. 怎么做一名石油工人(作文)

“多采知识才能多采油”

“作为一名石油工人

就要为能源发展尽到责任。”1972年,17岁的代旭升告别家人,只身来到胜利油田,成为一名采油工人。工作之初,“学技术、练本领,做一名合格石油工人”成为代旭升的第一动力。他脏活累活抢着干,不懂的问题就问老师傅,很快便在油田“百问不倒”活动中脱颖而出。

“开发油田必先开发心田,多采知识才能多采油。”利用工休时间,代旭升通过自学啃透了关于采油、地质、工程等科目的专业书籍,并结合采油工作的具体情况,摸清了每一个环节的原理,为技术创新打下了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

知识的汲取成为代旭升创新的力量之源。1987年,刚刚投入使用的链条式抽油机平衡缸时常漏油撒气,齿轮泵还经常出现故障。职工们只好爬到4米高的平衡储油包上加油,既费工费力,又有危险。为此,代旭升白天在井上观察,晚上回家查阅资料,认真研究平衡系统和储油包的结构原理……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试验,终于将“气压式加油包”装到了井上,做到了省时省力又安全。

高产的工人“发明家”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名石油工人应该怎么做?“高效开发原油是我们的责任,为国家奉献清洁能源、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是我们更大的责任。”代旭升经过一番思考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长期以来,油井套管气因压力低无法进入集油干线,都排入大气中,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代旭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攻克难题,2003年5月,他投入紧张的研制工作中。然而,就在研发最后冲刺阶段,传来老父亲病重的消息,由于实在脱不开身,他不得不怀着歉疚继续工作。谁曾想,由于病情突然恶化,老父亲离开了人世。为此,代旭升至今难以释怀。

研制成功的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有效解决了油田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填补了国内在该项目的空白。2007年该装置获山东省第二届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全国第二届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今年3月份,在全国职工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成果发布会上,成为重点推荐的八个项目之一。目前,该装置已在国内部分油田推广使用,仅在胜利油田年创效益就达1000多万元。

由“个人创新”带动“团队创新”

面对个人取得的丰硕成果,代旭升再次陷入沉思:搞创新个人作用固然重要,但要更多地为国家能源需求分忧,就必须培育千千万万个创新型石油工人。

从此,代旭升把传、帮、带作为责任和使命。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2613639至今,他已带出60多名徒弟,其中4人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奖,7人晋升为高级技师,52人晋升为技师。代旭升的徒弟,东辛采油11队高级技师张建国在他的带动下,先后研发创新成果31项,其中有5项成果获国家专利,累计创效1000余万元。

2006年,代旭升还创办了“工人技术创新协会”,一手抓培训、一手抓创新,带动了采油职工技术素质的提升。如今,协会不仅成为传播科学技术的课堂,更成为孵化创新成果的摇篮。仅代旭升所在的东辛采油二矿分会,年均推出创新成果70余项,年创效益1200万元。越来越多的职工认识到学技术、搞革新的重要性,目前协会会员已从最初的300多人增至1000多人。

“生活在一个崇尚创新的时代是自己的光荣,只有用实际行动引领创新才能展示新时期工人的魅力。”如今,为油田事业奋斗了36个年头的代旭升虽已年过半百,但在创新的道路上依然步伐坚定。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