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蝜蝂传》
唐.柳宗元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2. 求论证:占小便宜,吃大亏的经典事例占小便宜终究要吃大亏
愿意吃小亏才能占大便宜,换个说法就是,占小便宜就要吃大亏。其实古人早就懂这个道理,公元前一世纪的《五卷书》中就有一篇题为“豺狼舔血”的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
话说从前,羊群中有两只公羊不知为什么打起来了,它们双方都用犄角拼命顶撞,地上流了不少血。一只豺狼走过来,高兴地想,这下可以吃羊肉了。它跑到两只羊中间,见地上有血,就想,先舔点血再吃肉。这时,两只羊再撞到一起,这只豺狼只顾舔血,没来得及躲开,被羊顶死了。作者的评论是:“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却拿生命作为代价,这样的人还少吗?”
别看过了三千多年了,像这样因小失大的人真还不少。南京的冠生园,借上海冠生园的光,好歹也是一个知名企业,但为了节约成本,居然用前一年未卖出的月饼中的馅来做当年的新月饼,结果为舔这点血,送命了———破产了。金华火腿大名鼎鼎,但却图快用对人体有害的化学药品加工;山西老陈醋历史悠久,但却为降低成本加工业醋精;北京六必居中外闻名,但却图便宜从天津乡间肮脏的小作坊进货;湖北荆州用毛发水加工酱油;河南西华县用香精勾兑葡萄酒;山东昌邑给白条鸡注水增肥;河南安阳用致癌作料造腐竹;山东枣庄用墨汁染黑木耳;等等。看来只图舔血的豺狼真是遍地了,怪不得政协委员高呼要打一场保“胃”战。当然,这些舔血者最后的下场不会比那只三千年前的豺狼好。但为什么舔血者还在前仆后继呢?
3. 关于贪小便宜的名句有哪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
天下没有白吃的宴席。
贪图一时快活,必然留下隐祸。
宁可吃亏,不贪便宜。
便宜没好货,便宜莫贪哪。
浮贪小失大,惜指失掌。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贪使人堕落,廉使人奋进。
眼前有余忘缩手,身后无路想回头。
小便宜不可贪,贪心不足蛇吞象。
贪之甚,甚昏蔽而忘礼义;求之极,则争夺而致怨。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贪婪的心像沙漠中的不毛之地,吸收一切雨水,却不滋生草木以方便他人。
聪明的投资者,要学会在担心和恐慌中买进,而在贪婪和歇斯底里状态中卖出。
物质的贪婪愈烈,精神的空虚愈重。
4. 名言说爱占小便宜的人我认为最有道理的就是下面这句了。幸于始者怠于终,善其辞者嗜其利。 出自: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这两句大意是:事情开头侥幸顺利的人,最终会怠惰松劲;嘴上说得漂亮的人,实际爱占小便宜。
此二句是生活经验的总结。作者认为:“万事开头难”,若开头很顺利,势必产生侥幸的心理,产生松劲麻痹的情绪,其结果一定不理想,这种人吃亏就在于开头的侥幸。同样,有些凡嘴上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实际上爱占小便宜,这种人最终还是会吃大亏,因为人们只能一而再地上当,不可能再而三地受骗。
其他还有一些谚语。比如说:爱占小便宜的人吃大亏。
还有一些歇后语。
三分钱买烧饼看厚薄---小气得很 冷水烫鸡---一毛不拔 麦秆吹火---小气 耗子钻油壶---有进无出 缺口的镊子---一毛不拔 铁公鸡--- 一毛不拔 钻子上绑针---过小尖 雁过拔根翎---过客也不放松 穷光棍遇到吝啬鬼——谁也不沾谁的光 葱管吹火——太小气
5. 占小便宜吃大亏的寓言故事贪小便宜吃大亏指的是为了贪图一点点的利益,却遭受到重大损失。也可以解释为“贪小便宜吃大亏,不图便宜不上当”。
占小便宜就要吃大亏,其实古人早就懂这个道理,公元前一世纪的《五卷书》中就有一篇题为“豺狼舔血”的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
话说从前,羊群中有两只公羊不知为什么打起来了,它们双方都用犄角拼命顶撞,地上流了不少血。一只豺狼走过来,高兴地想,这下可以吃羊肉了。它跑到两只羊中间,见地上有血,就想,先舔点血再吃肉。这时,两只羊再撞到一起,这只豺狼只顾舔血,没来得及躲开,被羊顶死了。作者的评论是:“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却拿生命作为代价,这样的人还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