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百家号作者:历史人文君
从古到今,中国人讲面子,讲人情,王敦举兵造反,也许他赌定了司马睿不会鱼死网破,杀王家一个干干净净,但是在内掌权的王导,他不敢这样做,于是作为司马睿的心理医生,他揣摩司马睿。率领全家跪在皇宫外面待罪,这点也是王导政治手段的一贯作风,就是不论得势还是失势,王导在任何情况下都会给对手砌一个华丽的台阶。
虽然说王导对司马睿很是了解,但是面对族人造反这件事,王导心里还是没底的,于是在跪在那里请罪的时候看见周顗过来,便高声恳求周顗,“伯仁,以百口累卿”,王导在众目睽睽之下祈求周顗,那么大声音嚷嚷,无疑是给司马睿砌了一个台阶,言外之意,我王导认怂了,活命要紧。而王导祈求周顗这件事,也引出了历史上有名的一句话,也是王导最后的忏悔忏语,“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那么当时王敦起兵造反,而周顗,戴渊,这些司马睿的心腹,可以说他们的存在对琅琊王氏是一个极大的麻烦,那么今天撇开其他的不说,就来说说这个由我而死的伯仁周顗,周顗具史书记载,是个有气场,有些狂又好酒,心里很敞亮的一个人,他自谦也很自傲,司马睿当时拜他为太子太傅,他却自己说;“学不通一经,治不效一官,”
当然这个人既宽容也很促狭,有一次他弟弟周嵩喝高了,借着酒劲瞪着眼责问周顗,“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说完便把点着的蜡烛扔向周顗,而周顗却一点不火慢慢吞吞的说,“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还有一次王导和周顗喝高了,王导拍着周顗的肚皮说,“此中何所有也”,周顗毫不客气的说,“像尔等这样的,可以容纳数百”,也因此可以看出,周顗狂狷也很乖巧,其实周顗不是那种以私交决定立场的人,他虽然和王导王敦的关系很好,但是王敦一发兵,周顗是第一个把王敦的举兵行为定性为造反,说司马睿并非尧舜,人臣安可举兵以威胁,所以你可以看出,周顗说话一向口无遮拦,这也因此受到了刘隗的纠察举报,受到处分,但是在王敦起兵后,周顗和刘隗共同组织反击,两人之间并无芥蒂。
也正是周顗口无遮拦,最后王敦兴兵一直打到建康。根据他们兄弟的盘算,王敦拥兵在外,王导执政在内,司马不杀王,王不杀司马,最后也就把这件事定性为刘隗,刁协等小人的挑唆离间,这个事件就成了人民内部的矛盾,而王敦一心想要杀死周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周顗最早坚持认为王敦是反顺造反,这就直接戳到了王敦的痛处,所以这就让王敦很不爽,你想本来造反这件事已经被定性为是司马睿被小人挑唆离间,那么这件事就完了,但是如果周顗在的话,他就会一直把这件事挂在口边,你想每天面对这样一个口无遮拦的良友,谁也不爽,所以说,吾虽不杀伯仁,这并不等于不想杀掉。
所以为了,王与马,再创和谐,就不会允许周顗这个杂音的存在,直到周顗被杀,还大声说道,“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臣,神袛有灵,当速杀之”。如果王导对周顗是否为自己求情,而导致没有给周顗求情,让周顗被王敦杀掉。抛开其他不谈,王导王茂弘是真正的在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有什么唯美的英文句子吗
一定要看到最后一个,不然你会后悔的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