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我做企业的三个基点之学习篇

时事新闻2024-05-15 06:31:23无忧百科

宋志平:我做企业的三个基点之学习篇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 宋志平

有理想才会被尊重。

文 | 宋志平

来源 | 总裁读书会

我在企业工作了整整40年,积累了一些经验,我经常被高校邀请去给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员讲课,也被不少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邀请去交流经验,大家对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企业的经营之道,甚至我的人生观都非常感兴趣,常要求我为大家系统地讲讲我的企业故事。

为此我先后写过《笃行致远》和《改革心路》两本书,讲述了我的企业经历和改革的心路历程。其实,我做企业没什么秘诀,如果一定要讲的话,我想讲讲我做企业的三个基点:学习、创新、责任。正是这三个基点让我一直坚守企业并做出了一些成绩。

由于学习、创新、责任这三个部分内容篇幅较长,我将分三篇文章在总裁读书会公众号上进行分享,今天分享学习篇。



我是一个爱学习和思考的人,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学习。我喜欢向书本学习,也注重在实践中向他人学习。我从一个技术员成长为一名企业经营者,得益于一路的学习。希望以下关于我学习和成长的经历,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酷爱读书和解难题

我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里。上小学时起初很贪玩,但到五年级时突然开了窍,毕业时考了个好成绩。中学时代我在年级也名列前茅。大学时我在河北大学就读,毕业时因表现优异,整个化学系唯一的进京指标给了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进京工作时,我拿的行李箱很重,里面除了衣物全是书。

母亲是我成长道路上重要的启蒙老师。她毕业于一所师范学校,酷爱文学。受到母亲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喜欢读小说、背诗歌,尤其喜欢读名人传记。我经常看母亲喜爱的文学书,如丁玲、老舍、赵树理等写的书。我姐姐也喜欢读书,那时她喜欢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烈火金刚》等,我也跟着她读这些书,书中的保尔和成岗是我崇拜的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人生名言和成岗的那段大义凛然的绝笔诗让我终生难忘。

1973-1976年插队的那段时间,反倒成了我读书的好机会。插队时村上有个女孩,她父亲在城里教育局工作,家里有很多书,尤其是有完整的初中和高中语文书,让我系统地补习了语文。她家还有个唱片机和一些课文朗诵唱片,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忆江南》等,我就跟着那些唱片学习朗读。那段时间,我还读了大量的小说,如鲁迅、茅盾、郭沫若的书,那些文学作品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来我在人民公社工作了一年,当农业技术员,读了米丘林、摩尔根的一些书,还读了一本英译的有关植物生长的书,从此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我分管育种,学习了有关玉米、高粱的杂交育种技术,还去果园学会了剪枝。没想到若干年后,这些技术原理被我运用在了企业混改和企业“瘦身健体”上。

插队时,我很喜欢《自然辩证法杂志》,这个杂志主要介绍西方科学和前沿思想,每出一本,我就从城里书店买一本回去。这些书满足了我当时的好奇心,后来被我带到大学,毕业后又被我带到单位。

大学期间,除了读专业书籍,我还喜欢读文学、历史、心理学方面的书,如《安娜·卡列尼娜》《基督山伯爵》《拿破仑传》《梦的解析》等。那时,学校的理科学生有两个理科借书证、一个文科借书证,我们班同学的文科借书证大都借给我用。当时宿舍里我的单人床靠墙的一面全是书,大家都笑我是和书一起睡觉。我一直没有午休的习惯,夏季每天中午都在学校操场看书,下午两点再和同学们一起去上课。

解数学难题也是我的爱好,化学系学生学的是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而我买了一套六本供数学系学生用的俄罗斯高等数学习题集进行自学和练习。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去图书馆找题解,乐此不疲。直到今天,我也搞不懂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解题,但我知道解题的过程锻炼了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

知识的逻辑是相通的

知识的逻辑是相通的,文学、艺术的大逻辑和经营管理的逻辑也是相通的。如电视剧《大染房》中的陈六子自幼不识字,但他痴迷于听“说书”,正是那些“说书”故事里的为人处事的道理给了他心智上的影响。德鲁克认为,读商科的人要学习短篇小说的写作和诗歌的赏析,因为短篇小说写作刻画的是人,诗歌赏析关乎的是情感,而企业管理的核心恰恰是人和情感。广泛地阅读是有好处的,但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只能读好书,一般的书翻翻就行,如果有好的观点再认真读。

读名著好处多,我在中学时代就认真读过中国的四大名著,后来我做企业时也经常联想起这些书。如《三国演义》是讲战略的,话说天下大事;《水浒传》是讲联合重组的,宋江就是靠“忠义”二字将各路英雄收入麾下;《西游记》是讲创新的,各种宝贝经常“变变变”;《红楼梦》是讲大企业病的,王熙凤说大有大的难处,其实就是得了大企业病,宁荣二府风雨飘摇,但你看贾宝玉他们一天到晚玩耍,全不知大厦将倾。

我上大学时也曾怀揣出国的梦想,因而大学毕业后,我在工作之余还认真学习英语和专业知识。刚工作几个月,我被选为出国培训团的成员。那时出国是件大事,是一件既新奇又令人骄傲的事,于是我开始每天研读合同和相关的技术资料,还学习英文版的建材书籍。那段出国学习的经历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向,使我对企业里的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当时,我读国外的技术书喜欢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一家外文书店,书店二楼有不少汉译图书,我对质量控制方面的书很感兴趣,买了不少讲质量控制的书;另一个是专利局,我喜欢看介绍国外专利方面的书。我学的是高分子化学专业,这个领域的专利尤其多。那段时间,我每月的工资只有四十多元,除去吃饭,所挣的工资几乎都用在买书上了。我的业余时间大多是在读书学习,如果哪天和同事们出去玩了,晚上躺在床上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感觉这一天什么也没学,甚至会很自责。

出国参加培训对我的影响

我初次出国参加培训时二十几岁,在德国、瑞典等国家看到了西方的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内心被深深震撼。我在沃尔沃公司看到每间办公室都有大电脑,还看到配件的自动化立体库,这些情景让我很受触动,因为那时我们手上能有一个夏普计算器就已经算奢侈的事了。在国外参加培训的这段时间,我主要学习了工艺技术,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羡慕工程师,做起了工程师梦。

出国参加培训回来后,我在车间做化验室主任。那时化验室主任一般是由中年工程师担任,而我这么一个刚出校门不久的学生担任这个职务算是受到了重用。我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对树脂生产的工艺和制造负责,二是对生产线岩棉制品的质量控制负责,三是对原料的化验和工艺配方负责。

很快,我的命运又发生了改变。工厂生产的产品一直卖不出去,堆满了库房,每个月工厂只生产一个星期,平时大家都闲着。产品卖不出去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正值计划经济的尾声,工厂生产的是新产品,没有被列入计划;二是当时厂里的销售员没有销售经验,也不了解产品,讲不清楚产品的特性。于是我提出要做销售员。

我翻译了一些国外的产品应用标准和图集给设计院和施工单位,除此之外,每年还为用户上30多次技术课,平均每10天一次。去香港参加展览会时,我把团里发给我的零花钱全买了市场和销售方面的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出版了松下幸之助、艾柯卡、阿曼德·哈默等国外企业家的书,我都买来学习。做销售的那些年,无论去哪儿出差,我包里都装满了书,有一次去一家小餐馆吃饭,女服务员接过我的书包时说:“妈呀,您的书包咋这么重呢?”我和她开玩笑:“关公的偃月刀比我的书包重多了。”

做销售工作期间,我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读了大量市场营销和企业家传记方面的书,而那些企业家传记对我的影响很大,为我打下了做企业的思想基础。我做销售工作时,在全国布局营销网,进行专家推广,重视品牌塑造,所有这些都和我那些年读的书有关。

工作越忙、压力越大,越要学习

1993年年初,我出任北新建材厂长。在之前的一年,我有幸被推荐参加为期半年的日本产业教育培训,这对我日后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理解了企业管理的一些常识。也是那一年,我参加了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的硕士班学习,企业推荐我去学习,让我为接任厂长做些准备。

但接任厂长后,我感到压力很大,每天早晨四点就醒了,看着天花板发呆,因为工厂没有流动资金,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我给导师打电话说,工作太忙、压力太大,不想学习了,导师在电话里批评了我,说工作越忙、压力大,越要学习。

当时,工商管理硕士班的导师是尹毅夫老师,他毕业于燕京大学,英语很好。20 世纪80年代中美合作在大连办了一个工商管理的培训班,由美国人授课,尹老师做翻译,他也因此走上了教授工商管理的道路,主讲管理思维课和财会课。因为我是学化学的,没有学过财务,因而这次学习给我补上了企业管理重要的一课。



建立学习型组织

我在北新建材当厂长后,发现中层干部普遍有两个特点:一是年龄偏大,二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因此,我把有能力、有潜质的年轻大学生提升为中层干部,同时把一些干部送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读MBA。干部通过学习,普遍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关键是大家开会可以用管理术语沟通了。也正是那个时候,我提出“像办学校一样办工厂”那是北新建材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雏形。

1996年我从工商管理硕士班毕业,北新建材也摆脱了我刚当厂长时的困境,企业呈现出勃勃生机。那年6月,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到北新建材参观,就企业管理等方面和我交流,他说:“我一直在想中国的MBA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今天见到你,我有了答案。”他希望我参加华中理工大学的硕博连读考试,争取读管理学博士。

华中理工大学的博士考试要求严格,但我顺利考取了管理学院陈荣秋院长的博士。陈老师是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跟着他学管理受益颇丰,我也逐渐习惯了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节奏,顺利取得博士学位,我的毕业论文被学校评为优秀论文。在北新建材当厂长的10年间,我一直是边工作边学习,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此外,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我也特别重视学习。那时,我每年都安排外出学习,同时也派干部到国内外优秀的企业学习,比如到日本工厂学习日式管理,并把5S、TQC、定置管理、零库存等管理工法引入企业,这些工法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记得日本三泽房屋的社长到北新建材参观后对我说:“真没想到,北新建材的每一个细节都管理得这样好。”这让我倍感欣慰,因为我接手这家企业时它还是个脏乱差的工厂,是学习改变了企业面貌。

1997年年初,我去AOTS(日本海外技术者研修协会)学习研修了1个月,我写了一篇《浅谈日本企业管理》,这篇文章翔实系统地介绍了我的学习心得,我认为这是我在企业管理方面写得比较好的一篇文章。

建立学习型组织,除了让大家系统学习经营管理,建立企业的共同愿景和加强企业内干部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在北新建材做厂长时,我给北新建材的干部们写了六条价值观作为企业的愿景。

一是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将北新建材建设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新型建筑材料技工贸综合产业集团;经营战略是创造独具特色的企业,并以规模效益达到市场竞争的目标,以技工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低成本竞争。

二是坚持“以企业为本”的思想,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员工的利益间的关系,将企业保值增值和运作良好作为重要目标。

三是追求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充分和谐,视盈利和遵纪守法同等重要,所有的动机和出发点都是为了最终服务社会。

四是质量和信誉是永远的追求,也是对社会的基本承诺,企业应无比珍惜历经千辛万苦赢得的企业形象,把不停创造企业无形资产作为公开的经营秘诀。

五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十足的勇气,拥有足够的智慧和知识。只有具备最活跃的思想、最新的技术和最科学的管理,才能创造企业的辉煌和掌握企业的未来。

六是贯彻“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思想,组建一流的员工团队是企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干部要同心同德、任劳任怨;每位员工要热爱企业,以厂为家。应该说,在那个时候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还是很前卫的。

这些深层次的文化理念深深地改变了北新建材的干部。为了加强干部们的交流,那时我安排工厂领导班子成员和二级单位的一把手每个星期一的早晨在企业食堂一起开早餐会,每次由一位二级单位的一把手讲讲他所在单位近期的工作情况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最后由我给大家总结,主要是鼓励大家。这些深度的交流非常有益,不光交流了工作,也增进了干部们之间的友情。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002年2月,我来到中国建材做总经理。当时企业还没有董事会,总经理是一把手。我从人事部要来干部的档案资料,发现干部们都没有培训学习的经历,我觉得这是个大问题,因为不学习,干部就会落伍。我当时决定委托国家行政学院给企业做两期CEO、CFO培训班,我称作“扫盲班”,后来又安排班子成员参加EMBA的学习。这些学习对于提高集团管理层的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中也有各种培训班,但围绕企业管理和业务的培训不多。针对这个情况,我在集团做了三项关于培训工作的制度性安排:一是每两年在国家行政学院对三级以上企业的900多名领导成员轮训一次,每次学习2周;二是每年春秋季在国家行政学院做两场中青干部培训班,每个班50人,每次脱产学习2个月;三是每年在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开展EMT培训(经营管理培训),主讲工商管理课程,从各级企业的经理中选拔学员,脱产学习2个月,并去日本参加培训2周,实际学习天数和高校EMBA的相当,效果很好。

这些长期的培训计划成为集团的一项重要工作,时间久了,不知不觉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业务干部。培训班还增进了集团各企业干部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这也是集中培训的应有之义。

在办企业的过程中,也要把学习寓于日常工作中,使整个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中国建材每个月都有月度会,集团中层以上的负责人、二级和重要骨干企业负责人都参加,差不多有100人。会议先由各企业通报月度KPI,再由总经理总结和安排工作,最后由我讲经营思路。集团月度会坚持了十几年,我也给大家讲了十几年。我讲的经营思路,不光有企业当期的经营想法,还有企业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管理思路。久而久之,干部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就提高了。

我们也把一些企业管理工法印制成内部教材发给大家学习,我称之为集团的“武功秘籍”,如《八大工法》《三精管理》《五有干部》等,成了大家的课外管理读物,也是大家学习和对标管理的工具书。这些年我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也写了些书,如《整合优化》《问道管理》《问道创新》等,我把它们发给大家学习。我写书首先是写给企业内部的干部看的,是想让干部们更加娴熟地掌握经营管理的技能。

知行合一和教学相长

这些年,我不光在企业内部加强经营管理的团队型学习,也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心得介绍给高校商学院的学生和兄弟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我利用周末时间去商学院讲企业经营管理的实务和经验,算起来已有25年的时间了。2020年年初,清华大学授予我“卓越贡献奖”,这些年,我出任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商学院的实践教授,在和师生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受益很多。

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互动式交流,这些互动也扩大了我的视野。我常用教学相长来形容在商学院教学的过程使我自己得到提高。我先后被聘为第二届、第三届、第五届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我也被任命为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EMT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我是个热衷于企业管理教育的人,我觉得企业应和大学结合,既要像办学校一样办企业,也要像办企业一样办学校。商学院应是“理论+实践”型的,既要有教理论课的老师,也要有教实践课的“教练”。

这些年的企业实践告诉我,要想做好企业,只靠读书学习不行,只靠经验也不行,而要理论联系实际,要知行合一,只有既学习又实践的人才能做好企业。此外,只有企业领导者爱学习不行,还需要把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大家共同学习,互动也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企业管理者还要重视商学院的作用,有必要把干部送去商学院参加培训。我常建议大家多去大学走走。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曾说,“大学是让人反思的地方”。企业家应多去大学换换脑筋,也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静思。这么多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日清晨醒来总要静思一会儿,有时也会生出一些智慧来。

做企业要急用先学

我是2009年6月到国药集团出任董事长的,从此开启了“双料董事长”的职业生涯。我在国药集团工作的开展也得益于学习。2009年国庆节7天长假期间,我在家系统地读了8本写给投资银行的医药行业的书。我也专门向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的侯惠民院士请教。我本来是学化学的,对制药有些基础的了解,再加上系统地“补课”,在国药集团成了“外行中的内行”。

我认为,企业的外部董事一定要潜心深入学习企业的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是说一定要达到专家水平,但至少要成为“外行中的内行”,不然的话如何在企业行使决策权?令我感到高兴的是,我在国药集团领导的董事会所做的决策今天看来大都是正确的。那5年正是国药集团快速发展的5年,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我主张做企业要急用先学。这么多年,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还是做什么创新,我都要先学习一番,看看别人做过什么研究、有哪些经验。不少人知道,我的床边有个书筐,书筐里经常有二三十本与我当下所关注的问题有关的书。当然如今已进入网络社会,我也会从网上看一些资讯,反复比较不同的观点,找到一个令自己信服的观点,然后再去研究。大家知道我有读书的喜好,来看我时总会带一两本经营管理方面的书送给我。我晚上总要读两小时以上的书,无论多晚都会坚持。白天忙工作,晚上读书、写作,清晨思考,也写些东西,几十年如一日。

如遇到好的书或者企业里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也会和大家分享。我曾担任《总裁读书会》全国领读者联盟的主席。这些年,我先后在《总裁读书会》上为大家领读分享了赫尔曼·西蒙的《隐形冠军》、彼得·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吉姆·柯林斯的《再造卓越》、宫玉振的《善战者说》、黄卫伟的《管理政策》等多本著作。

《再造卓越》这本书尤其值得大家认真学习。作者柯林斯还著有《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基业长青》分析了18家高瞻远瞩的公司,曾风靡全球。《从优秀到卓越》讲的是如何让平庸的公司变得卓越,可是2000年时,柯林斯在书中描述的很多样本公司纷纷倒下了,这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恒强的企业。

在《再造卓越》一书中,他总结了卓越企业倒下的五个过程:狂妄自大、盲目扩张、漠视危机、寻找救命稻草、被人遗忘或濒临灭亡。当时,我有感于不少企业迅速地扩张,风险已“山雨欲来”,给大家解读了这本书。我提醒大家,“爬上一座山峰可能需要10天,但从山峰上掉下去可能只需要10秒”。

学会讲中国企业的故事

我觉得在企业管理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也很有用。2014年的五一假期,我卸任国药集团董事长之后感觉身上的担子比以前轻了些,就用假期的3天时间到曲阜的孔子研究院跟着杨朝明院长学习儒学。

杨院长是位大家,著有《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释》等,我每天上午听他辅导,下午去孔府、孔庙和孔林参观、静思。后来孔子研究院聘任我做研究员,2015年9月我受邀在孔子研究院的讲坛上做了“半部论语做企业”的专题报告,这里的“半部”指的是我对《论语》一知半解,但其中的道理对我做企业很有帮助。

报告的文稿刊登在《国企》杂志上,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当时,我问曲阜的一位同志孔子理论的核心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说是“仁”,而后又反问我的看法,我说:“孔子理论的核心是‘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做事要能将心比心。”

除了学孔子理论,我还建议大家学《老子》,孔子理论大多是讲为人之道的,《老子》则更多是讲规律和哲理,如无为而治、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等,这些对我们当今做企业也很有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管理基本是向西方学习的,西方的理论偏重于量化和实证,而中国的传统理论偏重于定性和辩证。企业要解决今天面临的问题,应把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稻盛和夫做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用的就是佛家和儒家的思想,这也引起了我的深思。

回想这些年,我们先是读美国企业家和日本企业家的书,后来又读韩国企业家和中国台湾企业家的书,现在应该让全球企业管理者读一下我们中国企业家的书了。

有思想才会被尊重。中国企业这些年以产品著称于世,大企业也层出不穷,创新企业中有不少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今后我们也要把中国企业的故事传播出去,获得世界范围认知和认同。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