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安全公司似乎开始变得“不安全”了。先不说保护别人,目前很多公司正面临“自身难保”的尴尬局面。大约是从2022年开始,多家主营安全的公司就不断传出亏损、裁员、降薪的新闻,甚至还有迟发工资,延缓报销等操作。
网安代表性企业深信服最新一轮裁员占比约10%,涉及应届生和社招员工。公司2023年网络安全实现营收38.92亿元,同比减少0.14%,这是上市以来营收首次下滑。绿盟被曝出裁员15%。
天融信在2023年的财报中披露,过去一年减员444人,亏损3.7亿。中孚信息的财报显示,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负的1.86亿,减员446人。奇安信在内部邮件中表示,由于 2023 年的经营目标未能完全达成,公司决定全年无年终奖金。就连安全领域的老大哥360也是连续两年亏损(大部分亏损是由投资哪吒汽车带来的),截至2023年末,360拥有员工总数5990人,较2022年6481人,减少了7.58%。
放眼望去,整个行业几乎都凑不齐一条好消息。
曾几何时,“活下来”还只是房地产的专属口号,如今这个slogen可能很多网络安全公司要拿过来用用了。
网络安全公司怎么了?
这不禁让人要问,整个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突然间网安全就从小甜甜变成牛夫人了?这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解释。
大环境风吹草动 安全产业地动山摇。
最直接的导火索是外部因素,大环境不好了。不用过多的介绍,宏观经济不振相信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的到。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很多行业都在裁员,即便是BAT,谷歌、特斯拉也未能幸免。作为互联网产业的一员,覆巢之下无完卵,这两年网安企业过得不好并不特别。
事实上,经济不振是全球性的,不只是中国,国外很多同行过得也不好。自2022年以来,国外的安全公司也陷入到裁员的大潮中,包括Snyk、Malwarebytes、Tripwire、Cybereason和Lacework等有名的公司,都传出裁员的消息。就连刚刚当了Twitter老板的马斯克,刚一上任就把原有的网络安全部门集体裁撤。
根据裁员跟踪网站Layoffs.FYI的数据,自2022年初以来,共有34家安全公司宣布裁员或劳动力重组。而裁员的原因各不相同。
Lacework 解雇了大约 20%的员工。这家云安全公司成立于 2015 年,仅在六个月前就筹集了 13 亿美元的资金,使其成为全球最热门的网络安全公司之一。Lacework 联合首席执行官大卫哈特菲尔德和杰伊帕里克表示,减少公司员工人数是公共和私人市场“地震转变”的结果。
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防病毒公司Malwarebytes 裁员了约 125 名员工。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 Marcin Kleczynski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裁员是其自身长期规划举措的结果,这更像是一次战略重组,而不是外部市场压力的结果。
可以说,中国网安企业裁员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但如果细究来看,中国网安企业的这次裁员表现出更多的无序性和突然性。
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安全这个产业的特点是,兴于百业之后,凋于百业之前。作为成本部门,网安是较晚被投入资金建设的,但却又是最容易成为企业缩减开支的首要对象。根据IDC 发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 IT 安全硬件市场跟踪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IT安全硬件市场规模达到224.8亿元,同比下降 0.9%,增速不及预期。由于经济大环境的走弱,企业和政府两大客户都没钱了,大量的项目被暂停,大量在建项目资金延期到位。有从业者反馈,2019年交付的某TO G类项目到现在仍未完成付款,而这家公司也从当年的一百多号人缩减到30多人,挣扎在死亡线上。
但我们也不能把锅全甩到大环境身上。就像网上流传着赵本山的一段话,自己没能力就说没能力,怎么你到哪哪大环境不好,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吗?
我们也要从网安企业内部找找病因,在找病因先简单回顾一下网络安全的发展历史,这将有助于我们去精准把脉行业。
网络安全的历史演变
网络安全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分别是PC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及政企时代。PC时代,安全的需求主体是C端普通用户,木马、黑客、病毒是主要安全挑战,但那个阶段的网络攻击发起者往往是一种个人炫技行为,比如当年大名鼎鼎的“熊猫烧香”,程序的开发者并未从中获取多么大的利益,尽管付出了不小的代价。那个时代C端安全市场基本上被360、腾讯、金山这几个互联网公司垄断。
进入到2010年,移动互联网时代拉开帷幕。各种移动设备的C端用户是安全市场的焦点,此时安全的供给几乎由安卓、IOS乃至鸿蒙等操作系统厂商所主导,移动设备出厂就自带,普通用户不需要自己再去安装安全软件和服务,PC时代的安全厂商的空间被大幅压缩。
与此同时,TO B和TO G成为了安全厂商的新大陆。这一方面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涌现出了大批的平台型企业,平台上活跃的用户动辄以千万,甚至以亿计,这为网络攻击、黑产套利、网络诈骗、数据窃取提供了巨大的“牟利”空间。
另一面,在TO G领域,安全问题同样变得严峻起来。2013年6月,棱镜门事件引爆全球,斯诺登揭露出美国对于中国政府、大型企业大规模的监听和网络入侵,这一事件将网络安全和网络主权推上了风口浪尖。
2016年11月,《网络安全法》正式颁布,掀开了网络安全新的一页。随后几年相关政策密集落地,以政策为导向、市场为辅的ToB/G网安行业迎来加速发展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奇安信、启明星辰、绿盟科技、天融信、电科网安等一批安全厂商,迎来快速发展期,并陆续完成IPO。
从历年的营收和增长数据中可以看到,从2017年到2021年间,行业头部企业均迎来了高速发展,2022为转折点,五家企业集体失速。这其中即有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外部需求的萎靡。我们也不能忽略政企客户采购的周期性因素,一般而言,政企客户的采购需求会集中在五年计划的后两年大规模释放。
发展至今,网络安全的范畴越发广泛,其意义也越发深刻,围绕网络空间的攻防不仅仅在数据、信息和系统等“软件层面”展开,还在网络、芯片、移动设备等硬件层面展开,甚至还在国与国的物理空间展开。
2010 年,美国NSA使用震网病毒(Stuxnet)攻击了物理隔离的伊朗核设施,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使用了多达4个windows系统的0day漏洞,最终导致上千台提纯浓缩铀离心机损坏,延宕了伊朗核武器的研制脚步。“震网”病毒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够实战破坏工业基础设施的病毒,打破了网络攻击无法破坏物理隔离的工控系统的神话。
2022年5月16日,俄罗斯黑客组织KillNet向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在内10个国家的政府正式“宣战”。
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从碎片化、“孤狼式”攻击,变成了团伙化、系统化的入侵,或者某些组织精心策划,针对特定的目标的APT(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攻击,乃至国与国之间的斗法。
介绍完这些发展背景后,再来看下网安市场的现状。
脆弱的巨人
网络安全是一个看似命题宏大,实则市场狭窄的行业。说宏大,是因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说狭窄,是因为这个领域的市场规模非常小,且极为散而细。2023年中国网络安全市场规模约为683.6亿元,作为一个产业而言,并非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图引自网安产业联盟)
当年周鸿祎接连跟马化腾、雷军对决,让人恍惚间以为360和腾讯、小米属于同一个Levle,但实际上360这样安全的大哥级企业,2023年集团总营收才90.55亿,在TO B领域的领军企业奇安信2023年的营收也仅仅为60多亿,约等于一部《战狼2》的票房。
而且网络安全的市场格局非常分散,产品线过于垂直细分,网络安全涉及到信息安全、设备安全、安全服务、安全软件、安全集成等各个环节,每个狭小的赛道都能挤进去一些企业。
据CCIA统计,截至2023年上半年,我国共有3984家公司开展网络安全业务。前四名企业的市场份额从2018 年的21.71%升至2022 年的28.59%,行业集中度虽然不断提升,但中小型企业数量仍然很多。在一个不大的市场空间里,存在如此多的玩家,这显示出整个安全产业的成熟度还很低,按照一般的产业规律,大批企业的淘汰和出清是一个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然经历。
这也就不难理解,当大环境有一些风吹草动,整个行业的出清就开始提速。
当技术不再是护城河
从网络安全的发展简史中可以看到,整个市场从2013年开始稳步提升,一些企业开始高歌猛进,大肆扩张团队,但是真正在技术上实现突破的少之又少,很多企业并没抓住市场红利期,完成技术积累,形成自己的技术护城河。且B端业务大多以项目制为主,不能以标准化产品实现规模化销售。众多企业实际没有办法控制成本和效率,但为了赢得生产空间,不得不赔钱式抢单,过度许诺抢项目,以期用这种虚假繁荣维持企业的规模,吸引投资。当资金不再向过去那样宽裕,裁员瘦身是不可避免的。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对于很多网络公司而言更是如此。不客气的说,过去十年间,很多企业提供的安全服务和产品高度无用化。
网络安全对任何企业和组织来说,不是必需品,业务才是企业的心头肉,而安全和业务的直接关系不大,甚至有时候两者之间还会发生冲突。试想一下,我们有多少数据是裸奔在各个互联网平台上的,如果一家企业在野蛮生长,抢夺地盘的阶段,安全这两个字就是不能明说的业务绊脚石。
而且TO B和TO G安全市场的蓬勃发展,最大的动力是来自于政策监管,而非市场。监管松一些,公司和机构就少投一些,监管严一些,就多做些事。很多企业、机构安全产品采购的底层逻辑是这样的:看看最近政策出了什么新的文件,按照政策要求去购买产品,以应付检查。检查结束后,产品大概率就放在角落落灰。
在这样的模式下,安全产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展示而不是参与实战,客户并不那么在意质量,可能买来一个防火墙,DDoS防护方案就够了。安全厂商也就没有创新的动力,或者说即便有创新也没有很好的应用场景去验证结果,很多做安全的厂商技术专家可能未必很多,但政策研究专家一定不能少。
这样一种以政策指引为向导,而非以技术创新为主的模式,导致厂商并未建立起技术护城河。而没有技术护城河,那就会被别的护城河所代替。由于TO B\G项目多采用项目制,拿项目的能力就成了护城河,那么谁最能拿项目呢,自然是发项目的单位。
可以看到,目前很多叫得上名号的安全企业几乎都有运营商和大型国企做“大哥”。天翼安全由中国电信所成立、启明星辰是中国移动的安全子公司,中国电子间接持有奇安信股份超过18%,中国电科间接持有绿盟15%股份。
据嘶吼梳理,2023年网络安全招投标市场TOP10供应商为奇安信、深信服、中国移动、启明星辰、天融信、联通数科、中国电信、新华三、安恒信息和绿盟科技,有“大哥”在就不愁项目做,哪怕是寒冬也会有基本的温暖保障,行业的火苗也得以延续。
“裁员潮”与“人才荒”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安全行业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我们也不能否认网络安全未来的发展前景,当下,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凸显。近年来,围绕网络安全的政策和法规接连下发,网络安全也正在成为国家互动的主题之一。
实际上,网络安全对人才的需求并未全面性的减少,甚至还存在巨大的缺口。据ISC2 最新发布的《网络安全劳动力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网络安全人才供需缺口接近400万人。2023年的“裁员潮”,针对的是技能和经验较少的“入门级”人员。根据谷歌发布的2024年云安全前瞻报告,2024年将出现四种备受瞩目的网络安全新兴职位,需求远远超过供给: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安全分析师、云安全架构师、供应链安全专家、网络反情报(间谍)分析师。
B\G端企业大规模降低安全方面的支出,不代表降低了对安全的诉求。安全企业的裁员也不代表对产品和服务品质的牺牲,相反,供需两端需要的是更有效、更专业的产品和方案。
当前,以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不断发展,安全形势的快速变迁。网络安全的重心已经全面转向“系统化、智能化、全天候”。安全提供商由单点产品和技术方案,向提供“咨询+产品+服务”的方式转变,交付方式也逐渐云化和SaaS 化。同时,不同企业间的生态协同,产业链上下游融合也变得日趋紧密,这将深刻影响未来安全人员的职业选择和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