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滨江集团发布2023年年报,全年销售额与上一年基本持平,营收同比增长69.73%,但净利润同比下降了32.41%,陷入增收不增利局面。
同时,滨江集团还公布了2023年度利润分配预案,计划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0.9元人民币现金红利(含税),分红总额约2.8亿元,延续了上市以来的连续分红纪录,但分红率却下降到了11.1%。
截至目前,上市房企TOP20中只有绿地控股和正在停牌的碧桂园未发布2023年年报,其余18家房企中有6家选择了不分红。
虽然头部房企还在分红的数量占到2/3,但36氪统计显示,20家房企中,相比2022年利润总额上涨的只有华润置地、中海地产、建发股份、招商蛇口、绿城中国5家,每股分红数额同比上涨的只有华润置地、中国铁建、中海地产、招商蛇口4家,近70%的头部房企出现了净利润、分红率双下降。
目前,可用现金是目前房企手里最珍贵的子弹,还在拿现金分红的企业是在背着不断上涨的经营压力给股东“发红包”。
数据来源:各上市房企年报 。整理:36氪
上市房企曾经是股民中红利偏好者持股的优选对象,2018-2022年5个财年中,万科合计分红541.28亿元,保利发展合计分红368亿元,龙湖集团合计分红约370亿港币(约合340亿人民币)。
不过近两年房企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千亿规模房企从2020年的43家,在2023年锐减到了16家。
民营房企更是遭遇大滑坡,2023年,还坚守在千亿阵营中的民营房企只剩下龙湖、滨江、新城3家(万科为国资),TOP20阵营中只有4家民营房企进入。
2023年,还在分红的500亿规模以上房企中,2023年还在分红的民营房企只剩下龙湖集团、滨江集团、美的置业3家。
2021年以来,民营房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2020年,TOP5房企的全口径销售额均超过5000亿元,其中碧桂园、恒大、融创3家为民营企业;2000亿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还有世茂、龙湖、新城、旭辉、金科、阳光城,几乎占到行业半壁。
如今,上述企业中,除了龙湖集团、滨江集团、美的置业、新城控股4家,其它均陷入亏损状态。民营房企的变化令人嘘唏,最真实的反映了地产行业的极速剧变。
上述4家企业为适应市场变化也开始加速调整。今年开年,龙湖合并合肥、南京两个城市公司,优化长三角组织结构。今年4月,龙湖又调整航道业务,将原先的C3长租公寓航道升级为资产管理航道,有意加重存量资产业务。
滨江集团也开始频繁调整,不仅将分红率降低到了有史以来最低的11.1%,同时还宣布调整员工薪酬结构,将原固定工资的三分之一,纳入绩效工资。近期,滨江集团提出“主动卧倒,匍匐前进”,在去库存方面打“三大战役”回笼资金。
美的置业在今年4月增设了执行总裁一职,将总裁郝恒乐的职能转向“战略规划及重大事项管控,并聚焦公司战略转型与新型业务航道,寻找集团新的增长极”,而新任执行总裁王大在主抓集团日常经营和事务性工作。
换人、降本、调组织架构,民营房企进入了全面调整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上市房企迫于现金流压力被迫中断分红。比如万科此前连续分红31年,2023年在仍旧盈利的情况下选择了“不分红”。
2023年3月,万科董事会秘书朱旭在临时股东大会上表示:未来3年股东回报规划计划每年以现金分红方式,分配利润不少于当年实现可分配利润的30%。“这是底线要求。”
到了2024年3月,万科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朱旭也转口表示:“当前行业还在深度调整中,1-2月份百强房企销售业绩下滑超50%,万科的销售下滑40%多……综合债权投资人和股权投资人的意见,董事会基于非常深入的讨论,还是决定在2023年度取消分红,帮助公司更好地应对特殊时期的不确定性,保障经营安全。”
从2021年开始,上市房企就进入了分红总额和股息率双降的局面,行业深度调整,到了2023年,包括中交地产、中国金茂、大悦城在内的一些国央企也出现了亏损。
今年4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加大对分红优质公司的激励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提高股息率,对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纳入“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
分红成为今后市场的一个大方向,但地产下行仍未结束,在利润率不断走低、亏损企业数量持续增多的情况下,房企首先考虑的还是如何“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