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孩子小学6年,是决定未来走什么路的关键期。
为了给女儿打好基础,去年的我,跟“监工”没啥两样。
只要女儿在家,我三句不离“作业写完了吗”、“快点去看书”,不停催促她学习。
怕学校教的太简单,我还四处搜刮各种名小学的测试题,心想当妈都这么拼,女儿小升初能考个好成绩吧。
然而,现实让我大跌眼镜。
女儿语文差点不及格,一向擅长的英语失分严重,要不是数学考的还算可以,都没机会上区重点初中了。
问她怎么考成这样,以后放假别想出去玩了,就呆在家里学习上网课。
女儿一听,当场就翻脸,大声嚷嚷:“要是再逼我学,我就不学!书也不读了!”
那一刻我惊呆了,心里满是恐慌。
我想要的是好好学习积极上进的女儿,怎么她变得厌学、叛逆了?
直到我静下心认真反思、对比,才发现,孩子成绩好不好,未来怎样,和父母给他什么成长环境有关。
《超级育儿师》有对母子,让人印象深刻。
每天下班,妈妈买回家的菜还没来得及放下,开口第一句就是问儿子:
“作业完成没有?”
见儿子躺在床上玩手机,她二话不说,直接把儿子拽到书桌前,要求儿子一小时完成作业。
整个过程,妈妈一个劲地责问、批评,怪儿子浪费时间,提醒多少次也不听话。
儿子被吓到说不出话来,只能硬着头皮打开书本做练习。
当妈妈做完饭过来检查,看到儿子只写200字,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骂儿子连600字都写不出来,跟班上其他同学根本没得比。
就这样,儿子越学越“慢”,一听到“作业”两个字就想逃离。
不仅多次摆烂不写,还经常和妈妈对着干,拿之前的作业骗妈妈写好了,学习状态一落千丈。
一个用力督促、贴身紧逼孩子学习的父母,看似以爱的名义,努力成就孩子的成长。
可不知不觉中,反倒把孩子逼到快要窒息的狭小空间里,生生掐灭了孩子求知的动力。
想起畅销书《妈妈的悔过书》,作者李柳南是知名校长,只要她带过的班,总能拿到第一名。
教育两个孩子,她的标准是“至少要比我优秀,要比我教的学生中最优秀的还要优秀”。
为了陪读,她每天坚持下午5点多回到家,拒绝一律聚会和研习,把心思全放在孩子身上。
要是孩子学不好,她瞬间抬高语调,不停质问“这个题为什么错了”、“你看这么久电视,成绩肯定不会好”……
刚开始,两个孩子学习还不错。
结果一上中学,儿子决定放弃学习,女儿也跟着宅在家里,俩孩子整天像“废人”一样,吃、睡、打游戏看电影,说什么都不愿出家门上学。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的天性使然。
但父母的过分关注和期待,就像笼罩在孩子头顶上的巨大压力,挥之不去,孩子迟早会崩溃出问题。
一旦失去生活动力,学什么都白费力气。
看到许多类似的失败案例后,我愈发觉得:
一个紧张高压、充满焦虑感的家,不仅提高不了孩子的分数。
更可怕的是,还会打击孩子的内驱力、自信心。
当我掏出一张张名小学的测试题,女儿眼里透露的是厌恶、恐慌,甚至恶心。
当我耳提面命叮嘱她“全家的希望就在你身上,好好学”时,她面无表情,半天不回答一句。
当我责备她马虎,不该失分时,她就故意作对,考个更烂的成绩出来。
原以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孩子造成的,万万没想到,正是父母打造的高压环境,让孩子消极对抗。
习惯性将分数当成追求的目标,总以为逼一逼孩子,孩子就能够到更高的分数。
却不料,这些被过度关注着的孩子,还没出社会,就累垮在起跑线上。
49岁考上研究生,人称“开挂的宿管阿姨”原梦园,曾经也是一位超级虎妈。
因为尝到“知识改变命运”的甜头,她从小对儿子严格有加,不敢松懈。
一回到家就陪读,不让儿子偷懒;成绩上不去就骂、罚,结果儿子的情况越来越糟糕。
直到去医院检测,得知儿子有发展认知障碍:
短时记忆不到3岁,长时记忆不到7岁,一分钟,注意力能分散98次。
意识到儿子的学习光靠“逼”不行,原梦园决定改变教育方法。
不再全程紧盯儿子的学习,而是鼓励、陪伴,还儿子一个松弛、自由的学习空间。
结果,儿子总算“不药而愈”,恢复正常的学习状态。
心理专家武志红有句名言:
当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见,就会变成黑色的,比如愤怒、攻击,是破坏性的。 当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见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好的,比如热情和爱。
孩子越有压力,越无法放轻松学自己感兴趣、或有难度的东西。
他的精力始终有限,一旦要分出一部分来抵抗外界的焦虑、紧张,真很难花时间去提升自己。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这样一句话: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一味灌输知识,催促孩子学习,掐灭孩子成长的热情,得不偿失。
身为父母,要做的应是卸下孩子肩上的担子,让他照自己的节奏,追逐自己热爱的人生轨迹。
《小小少年》里,11岁的殷然学习成绩一般,却对虫子无比痴迷,自称“主业是养虫子”。
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看自己养的虫子长势如何,还经常往家里带新虫子。
同学不理解他,觉得他怪,排斥他。
可父母对此却十分包容、接纳,观察一段时间后,还陪他一起“玩”。
放假,全家人上山找虫子,研究虫子的习性。
出去住,听到房间外的墙角木板有虫子出没的痕迹,全家人一起研究,探寻虫子的窝。
其他人眼里,殷然的“不学无术”,却成了父母努力守护的单纯、天真。
正是父母给他的这份支持、鼓励,让殷然学到很多同龄人并不知晓的昆虫知识,聊起蚂蚁、螳螂、甲虫,口若悬河。
和大学生爱好者、昆虫研究专家在一起,他毫不怯场和逊色。
被虫友们夸赞“经常能做到我们(大人)做不到的事情”,专家也忍不住要“拜”他为师。
这,何尝不是孩子另一面的优秀?
有时候,孩子好不好,不是单靠成绩衡量判断。
更重要的是,他拥有自我驱动力和自我价值感,寻找到自己的矮树枝,站在上面唱起自己的歌。
在宽松、民主、松弛的家庭氛围里,他能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如果你真想孩子赢在起跑线,帮助他找到最合适的路不断前行,建议你做这3件事:
1.放下内心的焦虑感,保持平稳的心态。
拔苗助长的背后,源于父母的焦虑感。
尤其是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疯狂内卷的外部环境,父母更要学会站在孩子身边,努力杜绝外界传递而来的紧张和压力。
让孩子回到家,感受和学校、社会不一样的平和氛围。
只有父母克服焦虑感,稳得住心,孩子紧绷的神经才有喘息的空间,自如应对人生难题。
2.接纳孩子的普通、平凡,多看他的闪光点。
谁都希望孩子优秀、天才,是人中龙凤。
然而事实是,大部分孩子,终究很普通、平凡,甚至是同龄人的后50%。
哪怕这样,也不意味着孩子没有出人头地的可能。
乾坤未定之前,每个孩子皆是黑马。
无论当下孩子考多少分,排第几名,父母都要满怀信心,接纳他的真实现状。
多鼓励、肯定、认可孩子的优势和闪光点,被父母无条件托举的他,终有闯出自己一片天的可能。
3.尽可能支持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坚持。
有句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天赋。
自己喜欢的事,孩子更容易投入其中,再苦再累,也能享受到挑战的乐趣。
不要忽略孩子的兴趣和热爱,反倒要不断拓宽他的视野,让他有机会在发挥潜能的赛道上,继续前行、探索、深耕。
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坚持。
在他遇到挑战和困难,父母伸出援助的双手,陪他走下去。
一个能在自己热爱并持之以恒走下去的孩子,去到哪里,做什么事情,绝不会输给任何人。
如今,我不再强迫女儿学习,也放手让她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
也许这对每一个容易焦虑、紧张的父母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一想到,好的教育,应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幸福、自信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想,真爱孩子的每一位父母,都会努力转变自己的心态和观念,为孩子的未来保驾护航。
唯有爱和自由,是孩子成才的出路。
让孩子轻松、快乐成长,更是父母最大的自觉。
十点读书会开视频号啦!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解读:曹雪芹《红楼梦》
作者 | 哎呀妈,高校教育心理学老师,小十点签约作者。愿用心和笔,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
主播 | 赏新晴,视频号:赏新晴读书,公众号:听晴声(ID:sxqreading)。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