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吕栋】
“只要通用底座能力紧紧跟上,行业就有机会实现超越。中美之间的底座模型能力还存在半年到一年的动态追赶过程,但中国是唯一不会被彻底甩开的国家。”日前,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等人在业绩会上说道。
财报披露,2023年科大讯飞实现营收196.5亿元,同比增长4.41%,归母净利润为6.6亿元,同比增长17.1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2亿元,同比下滑71.74%。
观察者网查询财报发现,科大讯飞近几年非经常性损益金额较大的项目,主要包括政府补助和公允价值变动等。其中2023年,计入科大讯飞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约4亿元,比上年同期少了约7000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金额约为2.3亿元,上年同期约为-2.2亿元。
对于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下滑较大,科大讯飞在财报中解释称,这主要是因为该公司在自主可控平台上加大认知大模型研发投入。财报披露,2023年科大讯飞研发投入为38.4亿元,同比增长14.36%,占营收的比重为19.53%,较2022年提高1.7个百分点。
科大讯飞2023年财报截图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科大讯飞实现营收36.5亿元,同比增长26.27%;净亏损3.0亿元,同比扩大418.99%;扣非后净亏损为4.4亿元,同比扩大30.29%。
在财报中,科大讯飞将增收不增利的一大原因归结于对大模型的持续投入。财报显示,2024年一季度,该公司在大模型研发以及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产业链可控,以及大模型产业落地拓展等方面,新增投入约3亿元。其中研发费用8.42亿元,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1.26亿元。
“另一方面,主要影响因素还包括公司持股的三人行、寒武纪等金融资产在2023年一季度取得投资收益1.34亿元,2024年一季度相对于去年同期投资收益减少1.23亿元。”财报称。
算力是AI的核心要素,自主可控则是关键。“2023年星火相关的直接研发投入超20亿。”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去年联手华为打造了第一个全国产算力平台“飞星一号”,今年1月30日发布的讯飞星火V3.5也是国内首个由全国产算力平台训练出来的千亿级大模型,在各种专业测试处于国内领先。
对大模型这种技术密集型领域来说,高强度研发投入是必要的,但市场也同样非常关心技术最终如何商业化落地。去年中,科大讯飞股价一度飙涨到81.90元/股,市值逼近2000亿元,凸显出市场对该公司的期待。但此后科大讯飞震荡走低,截至目前股价为43.06元/股,市值回落到千亿左右。
在这次业绩会上,当再度被问及“大模型商业落地模式有哪些”时,科大讯飞高管提到了四点:
一是大模型赋能已有的软硬件产品和行业系统,进一步提升该公司在相关领域的领先优势、提升用户体验和产品渗透率,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二是通用能力可以全面赋能,将在越来越多的刚需领域落地,星火大模型与汽车、金融、能源、软件、家电、运营商等各行业领军企业合作;三是培育更多创业者,用适宜的方式共享收益;四是希望机器人能走进千家万户,将是巨大的应用方向。
从财报来看,科大讯飞也希望通过财务数据给投资者更多信心,展现AI的落地化成果。
年报提到,星火大模型有效提振了C端智能硬件的销售。2023年,科大讯飞开放平台与消费者业务营收为61.9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31.47%,首次超三成,成为该公司第一大业务板块,其中开放平台、智能硬件、移动互联网产品及服务收入分别为39.4亿元、16.2亿元和6.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1.7%、22.7%和16.7%。
在此之前,科大讯飞的第一大业务是教育产品和服务,面向G/B/C三类客户,2022年营收占比为32.74%,但2023年该业务收入下滑9.70%,占比也降至28.31%;智慧城市板块中的信息工程业务,营收同比下滑28.75%,占比也从2022年的14.07%降至2023年的9.60%。
同期,科大讯飞智慧汽车、智慧医疗、智慧金融营收分别为7亿元、5.4亿元和2.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2.2%、14.9%、26.1%。虽然涨势喜人,但这些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仍较低。
科大讯飞2023年财报截图
“今年一季度学习机的销量增长超99%,消费者及开放平台业务收入增长了63%。”刘庆峰透露,随着营收结构不断优化,科大讯飞将拿出更多精力专注C端业务。他以智慧教育为例表示,目前科大讯飞教育业务收入中G端占比32%,B端占比26%,C端占比达到42%。
但在营收结构变化过程中,科大讯飞的毛利率也受到了影响。
科大讯飞高管在业绩会上透露,科大讯飞坚定不移地向C端发力,在业务由软件技术服务为主转向提供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毛利率会有一定下降;一季度开放平台中的AI广告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广告业务整体毛利率在开放平台和消费者业务中相对较低,因而其收入增长带来了毛利率的下降。
展望2024年,围绕大模型进行投入和商业化落地,应该仍然是科大讯飞经营的主轴。
科大讯飞高管透露,2023年该公司在基础大模型研发和行业应用研发中的比例大概是7:3。2024年,预计50%的研发投入用于确保大模型底座能力能够始终代表中国最佳水平,持续和美国同行对标,预计今年6月讯飞星火能够对标GPT-4 turbo当前最好水平。未来围绕基础大模型的投入可能在研发投入中占比会变成30%,应用的投入占比会增加,围绕基础大模型的研发投入规模依然会随着产业落地规模的增长而增长。
“只要通用底座能力紧紧跟上,行业就有机会实现超越。中美之间的底座模型能力还存在半年到一年的动态追赶过程,但中国是唯一不会被彻底甩开的国家。”科大讯飞高管说道。
这方面,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也曾做过论述。他认为,现在新一波生成式人工智能,像拥有大量投入的OpenAI,早期布局目前来看肯定是领先中国的。但人工智能要结合场景数据,要落到应用场景中——而中国具有广泛的场景基础,由此可以深入产业,在垂直领域走出完全不一样的路线。中国不缺应用场景。每个技术叠加应用,才能真正带来一个产业化、革命化的时刻,这也是我们的中国机会。
对科大讯飞和商汤科技这类AI公司来说,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只有尽快将大模型技术能力变成业绩上的亮点,才能让市场和投资者重拾信心。科大讯飞高管表示,随着底座基础模型能力的大幅提升,AI各类技术研究的底座逻辑在未来一两年内都要被大模型技术重写,再上一个大台阶。同时,科大讯飞也在积极研究通过蒸馏减枝,将模型变小,应用于手机、家庭、汽车等场景。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