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考研或成趋势,大学生不再非985、211不读,是理性还是妥协

时事新闻2024-04-23 06:21:56无忧百科

逆向考研或成趋势,大学生不再非985、211不读,是理性还是妥协

官方根据各地教育资源水平和经济实力情况,将各省分为A区和B区。以往学生都扎堆报考就业机会更多的A区,今年部分考生为了能早一点上岸,不仅甘心选择B区,甚至呼吁早日开放C区,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低分上岸。

研究生考试热度提升后,不仅报考人数和社会关注度有高考化的趋势,就连考研党的报考意愿也更趋于高考化。

在上世纪80年代,高考生的目标只要能考上大学即可,根本不会为高校的办学层次而担忧。今年相当一部分考研党的报考意愿,与当年的高考生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再盲目追求名校光环,能有学可上就已经相当知足了。



逆向考研或成趋势,大学生不再非985、211不读

金本银硕铜博的就业学历鄙视链,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承认名校光环的魅力。尤其是本科毕业院校层次越高,学生保研和就业成功几率越大。985高校的保研率,让211高校的学生都羡慕不已,更别提普本生。



这也导致学生对高考第一学历愈发重视,即便拿到录取通知书,对学校的层次或专业不满意,学生也会毅然退学复读。毕竟现在找工作除了看最高学历还看第一学历,只不过很多学生高考有复读的志气,考研却不想再让历史重演,能上岸坚决不二战。

往年还有很多考研生因为没考上985、211,觉得普本的研究生读了没有意义,今年就不同了。不少考生第一志愿没上岸,都与普本冰释前嫌。大学生都将这种现象称为“逆向考研”。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居然是“西藏农牧学院”,偏远地区外加冷门学科,去年计划招18人,一志愿进入复试的学生只有11人。今年扩招计划招28人,一志愿过复试线的人数却达到了36人。还专门有一批考生,热衷于开疆拓土,挖掘这样录取率高的宝藏高校。

这些学生要么是为了留在大城市,宁可去双非,要么为了能上岸,再偏远再冷门的专业也不会嫌弃。考研不考名校,考编不考乡下的理念,在今年彻底得到证实。



考研打破名校光环,是理性还是妥协?

前些年考研生都希望能借助考研,把自己的毕业院校提升一个档次,双非想去211,211想去985,这样才能体现出逆袭的结果。今年考研生不再是拘泥于985、211,甚至很多双一流的本科生也接受了双非院校的考研调剂。



有人觉得这是面对考研竞争大环境的一种妥协,学生不得不降低要求,只要能拿到研究生学历即可。毕竟考研多半也是为了考编打基础,学校的办学层次不重要。这不得不让人感觉有些悲哀,这到底是预示着教育事业的提升还是退步?

多位学术委员会的专家却觉得考研生的选择更趋于理性,这也是高等教育普及的必然趋势,学历贬值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没必要大惊小怪。只不过不同学科专业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这也是值得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重视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名校本科生调剂到双非本科读研,是一种合理的流动。高考只有笔试,无法体现出学生的全面能力,考研更倾向于综合能力,学生适当调整考试目标也是情理之中。

教育专家还认为,大学生的合理流动有助于提升双非院校办学质量,有了好的生源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缩小与名校之间的差距。



考研报名人数居高不下,与二战、三战的考生不断增加也有一定关系。与其浪费大好青春去博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还不如适当调整考研目标,选择一个更合理的志愿,尽早上岸,在双非院校里未必不能获得应有的成绩。

尤其是把考研当成就业垫脚石的学生,不想从事科研工作,就读于双非,或许未来能获得更多研导的赏识,遇到一位神仙导师,比上名校分配一位佛系导师好得多。过来人都知道,研究生学历含金量除了与毕业院校和专业有关以外,与导师关系尤为密切。



选择一位好的导师,不比选学校容易。只要在读研期间认真学习,多为自己争取发表论文、参与项目的机会,为日后就业早做打算,即使在双非院校也能有美好的未来。

今日话题:如何看待“逆向考研”的趋势?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标签: 名校  大学生  高考生  考研生  逆向考研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