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新能源汽车,是当下毫无争议的产业竞争主赛道之一。竞争程度到底有多激烈?
2022年,曾经在国内汽车版图上存在感并不强的西安,一跃成为最大黑马,几乎是横空出世,反超上海,成为国内新能源产量第一城。
但是,西安“第一城”宝座还没坐热,2023年深圳、上海就强势归来,拿下前二,西安只能屈居第三。
可以想见,2024年,西安正憋着一股劲,要打一场翻身仗。
但从刚刚披露的数据看,情况或不容乐观:
今年1-2月,西安汽车制造业总产值下降17.0%。
同期,陕西省新能源汽车产量下降9.2%。
事实上,不只是新能源汽车慢下来。
1-2月,西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下降11.4%。
在目前统计的西部10个省会城市中,西安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唯一负增长的城市,处于垫底位置。
这样的开局之下,西安确实需要几分紧迫感,以奔跑姿态来捍卫“西北第一城”的荣光。
01
从“三驾马车”看,西安的开局,是逊色了一点。
投资方面,1-2月,西安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4.4%。其中最为值得警惕的是,工业投资下降了15.5%。
最大的亮点是,房地产投资增加了3.5%,可谓是跑出了独立行情。要知道,同期,全国下降了9.0%。
消费方面,1-2月,西安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405.30亿元,同比下降1.4%。
外贸方面,1-2月,西安进出口总值627.41亿元,同比增长9.5%。
也就是说,“三驾马车”中,仅有进出口实现了正增长。
并且,外贸增长的最大功臣,还是汽车——新能源汽车进出口增长42.3倍。
02
一般来说,前2个月的表现,受多种因素影响,放在全年大盘中的重要性,未必会非常突出。
西部君之所以认为西安需要格外重视这一点,是因为去年以来,西安的“失速”就比较明显了,能否“触底反弹”,2024年其实非常关键。
2023年,从季度表现看,西安可以说是让人捏了一把汗,明显的“高开低走”:
一季度,西安GDP以7.6%的增速排名万亿城市第一位,高出全国增速3.1个百分点;
上半年,西安GDP增速5.6%,高出全国增速0.1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西安GDP增速4.6%,低于全国增速0.6个百分点。
虽然最终5.2%的增长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但西安在万亿城市中的排名还是由一季度的第18位,滑落至第22位。
可以发现,西安从2022年GDP增速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和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首,到2023年差一点跑输全国大盘,再到今年前两个月规上工业负增长,背后都与新能源汽车的表现紧密相连。
至于原因,西部君之前多次说过,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过于依赖比亚迪的一家独大——在2022年西安生产的101.52万辆新能源汽车中,比亚迪贡献了99.5万辆,占比97.9%。
所以比亚迪一有风吹草动,如其他生产基地分流,或者说整体市场行情走低,都会对西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乃至整个城市的增速产生影响。
因此,西安在发展上要获得更大的稳定性,就必须开辟新的增长点,以更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和韧性。
这对整个陕西也非常重要。因为西安作为首位度高达35%以上的强省会代表之一,之于陕西全省的发展素来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比如,和西安去年以来的降速相对应的是,陕西的GDP增速也明显放缓,2023年GDP增长4.3%,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仅高于黑龙江、河南、江西、广西,处于倒数第五位。
更进一步看,作为大西北龙头和经济总量第一城、唯一国家中心城市,西安的发展壮大,之于整个大西北也是至关重要。
03
展望当下及未来,西安到底如何重振雄风?
先说压力的一面。
客观说,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让西安尝到了甜头,尽管说目前由第一城滑落到第三城,但与过去相比,西安在全国汽车产业版图上的地位,还是得到明显提升。
不过,要在这条赛道上继续加码,比如引进更多的品牌,可努力的空间其实已越来越小了。
一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已非常激烈,这不仅体现在地区与地区之间,更表现在车企与车企之间。
这几年一批新能源企业相继被淘汰,预示着行业已经进入了洗牌的后期,无论哪个城市,要在这条赛道上开辟新的增量空间,机会确实不多了。
二是,中西部地区在引入新能源汽车这类大项目上,原有的各种税费政策优势,正在削弱。
比如,在十多年前引入三星时,就一度传出西安高新“贴2000亿引三星落户”的传闻。尽管这一说法后来被回应称不准确,但背后的各项优惠政策显然是存在的。
然而,当前随着自上而下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清理力度不断加大,中西部地区在这方面可利用的优势,已不多了。
所以,营商环境的比拼,对包括西安在内的所有中西部城市来说,都显得更加重要。
这方面,西安还需要下更多的功夫。
04
再看优势的一面。
西部君认为,西安至少可以打好两张牌。
第一张,是科技王牌。
去年底以来,新质生产力的热度持续升温,不少地方都已在相关产业上开始布局了。
与传统产业相比,新质生产力最主要的“新”就体现在它更依赖于科技要素的支撑。
这方面,西安可以说有着明显的优势。
从创新政策和创新地位上看,2022年底,西安获批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北京、上海、大湾区之后,全国第四个“双中心”城市(区域),可以说是妥妥的全国科创第一梯队成员。
从创新要素资源上看,作为全国科教重镇,西安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规模也居全国前列。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一批知名学府,以及覆盖了航天、航空、电子信息、兵器等领域的一大批科研机构,在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人才上,2022年,西安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63所,在校学生83.56万人,毕业生21.73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43所,在校学生17.76万人,毕业生3.95万人。
这些顶级资源,为西安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强后盾。
当然,前提是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将这些资源与具体产业和打造“硬科技之都”更好结合起来。
最近,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
其一,陕西层面明确提出,要在转化科技成果上彰显更大功效,加快推进“三项改革”试点提质扩面,积极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让更多创新链的“好技术”变成产业链的“新应用”。
其二,《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高水平培育壮大10个以上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百亿级产业创新集群。
关于西安,方案点名提出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光子、半导体及集成电 路、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物联网等)、生物医药、新能源汽 车、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增材制造、输变电装备等)、 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等)、新材料(超导等)等产业。
对于西安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的潜力,这份链主企业名单,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西部君在之前也说过,真正论产业的“高端”程度,放眼全国能够超过西安的,其实真不多。
现在,“高端产业”迎来新的政策风口,西安若能够抓住机会,便有可能将资源优势充分兑现为产业优势,真正将城市产业结构和综合水平升格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城市能级的大突破。
毕竟,区域竞争、城市竞争,最终还是产业为王。
05
第二张牌,是“新外贸”。
众所周知,当前外贸格局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
一方面,是外贸产品结构的调整。相比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光伏正成为出口“新三样”,这给西安带来了新机遇。
今年1-2月,西安新能源汽车进出口增长42.3倍。
去年全年,西安“新三样”出口383亿元,对全市外贸稳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受地缘政治变化等影响,外贸方向也在发生变化。
1-2月,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3.13万亿元,增长9%;对中亚五国进出口950.9亿元,增长26%。
这方面,恰好西安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几个数据具有参考性:
2023年,中欧班列(西安)保持全国开行领先优势,全年开行5351列,增长15.3%。
今年1-2月,西安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增长17.8%。
去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期间,哈萨克斯坦驻西安总领事馆开馆,成为这个“中亚第一大国”在上海、香港之后,于中国设立的第三个总领事馆。
可以说,在新的开放格局下,西安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利用这一点充分挖掘外贸的新增长空间,西安的潜力不可低估,
06
过去几年,从率先发起人才争夺战,到变为炙手可热的网红城市,再一跃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黑马,西安其实一直在续写“新故事”。
但是,在发展的连续性上,西安似乎总是给人以差点意思的观感。
这在GDP增速变化上,体现得很直观:
2020年,西安GDP增速为5.2%,比全国高出3个百分点。
2021年,西安GDP增速为4.1%,比全国低4.3个百分点。
2022年,西安GDP增速为4.4%,比全国高出1.4个百分点。
2023年,西安GDP增速为5.2%,与全国持平。
可以明显看出,西安增速的起伏较大。这不管是之于自身发展,还是陕西、西北的发展来说,都不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刚刚公布的2023年人口数据中,陕西继2021年出现40多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后,常住人口再度下滑——较2022年减少4万。
要稳住陕西人口大盘,西安作为“长子”,自然要挑起大梁。
“西北王”,不能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