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追不上以前的自己?

时事新闻2024-03-29 15:06:11无忧百科

中信银行追不上以前的自己?



中信银行的故事要从上世纪70年代末说起。

1979年10月,经中央批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信集团重要的奠基人荣毅仁扛起重任,牵头组建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担任首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是那个时代的旗帜先锋。创立之后,公司既立足中国,也迈开脚步奔向世界,广泛开展中外经济技术合作,引进资金和技术并回国兴办实业。在诸多首创业务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书写出一部激昂的创业史,成长为如今家喻户晓的中信集团。

1987年,开放的浪潮继续激荡。

当年4月14日,荣毅仁亲自主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信银行( 601998.SH )的前身——中信实业银行成立。

母公司的锐意精神,在这家银行的血脉里得以传承。中信银行自创立后就积极走向国际、参与境内外金融市场竞争,在东京、纽约、伦敦等全球金融中心都留下过奋斗的印记,为中国大力引进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信实业银行正式更名为中信银行,并开启改制步伐。2007年04月27日,公司同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国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天眼查数据显示,如今中信银行大股东为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也由中国烟草总公司、建行、保利集团等持有股权。

历经三十五载,中信银行已经蜕变成中国最重要的股份制银行之一。公开资料显示,从2015年起,中信银行开始制定、实施三年战略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对公、零售、金融市场业务从“一体两翼”到“三驾齐驱”的转身。

2023年,是上一个三年计划的收官之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中信银行却交出了一份营收下滑的年度报告。原因究竟是什么,还要回到中信银行的财报中寻找端倪。

营收罕见时隔14年首降

3月21日,中信银行披露了2023年度业绩报告,成为第二家公布完整年报的股份行。

数据显示,2023全年中信银行实现营收2058.96亿元,比上年下降2.60%;实现归属股东的净利润67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91%。盈利能力方面,公司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A)为0.77%,比上年微微上升0.01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AE)为10.80%,与上年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2009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2.11%后,时隔14年,公司再次出现营收滑坡。

营收下降,利润却为何能够上升?国信证券在研报中写道,公司拨备持续反哺利润增长。

公司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一升一降。中信银行2023年净息差同比下降19BP至1.78%,开源证券在2024年3月22日的研报中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公司零售贷款收益率下降较多,以及个人存款定期化带来的付息成本上升,进而拖累全年的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4.72%。全年非息净收入同比微增2.65%,这主要是受到资本市场调整的影响,中收同比下降12.70%,但投资净收益高增30.96%,对冲弥补了中收的下滑。

民生证券展望,2024年,行业性压力延续,中信银行息差仍存在收窄压力。但尚有两大支撑因素提供一些积极正面的影响,一是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利好逐渐释放,二是在“零售第一战略”的指引下,该行如果能延续零售信贷投放的亮眼表现,那么将在结构上提升贷款收益率。

不过维持高信贷投放稍不留神就会成为“双刃剑”,中信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节节攀升。

个人贷款不良率两年连升

中信银行资产规模超越浦发银行( 600000.SH )位居股份行第三之后,它还在继续扩张。2023年财报数据显示,截至当年年末,中信银行总资产突破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91%。

中信银行早年以对公业务起家,近年的零售业务进入势能加速转化期,业绩进一步释放。2023年末,该行零售贷款余额2.28万亿元,同比增速近8%,显著高于6.86%的对公贷款增速。经营贷、消费贷为增量主力,分别高增19%和21%。在居民提前还款压力下,2023年末住房按揭贷款也仍实现了增长,同比增幅为2.8%。

不良率方面,不良历史包袱摘下之后,中信银行整体的资产质量有好转迹象,不良贷款量率“双降”,拨备覆盖率同比提升。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势能加速释放的零售方面,个人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双双上升,较2022年末增加59.34亿元、上升0.18个百分点。

信用卡业务可能是拖累个人贷款不良率的主要原因。2023年,中信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录得近13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超26亿元;不良率较上年末也上升0.47个百分点至2.53%,显著高于个人贷款整体的不良率。

《长江商报》等媒体还注意到,中信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已经连增两年,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回顾历史数据可以发现,2020年公司个人贷款不良率升破1%,又在2021年压降。2022年、2023年,中信银行的该指标又抬升至1.03%和1.21%。

在零售之路加速狂奔之际,中信银行的合规性暴露出的问题开始被媒体注意到。

据《半岛都市报》2024年3月报道,有中信银行的用户表示,自己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被扣除高达每年2000元的信用卡年费,七年累计被扣了14000元。用户反映,中信银行工作人员此前打电话告知可将其手中信用卡升级为白金卡,但是未告知要收取年费,也没有发送任何书面的收费提醒。在基本无使用的情况下,中信银行未提醒存在年费。

在投诉反馈后,中信银行于3月上旬为投诉者办理了退款。但在其他投诉平台上,发现被扣费进行客服投诉时受阻的案例并不少见。

风险到底来自哪里?

银行涉及房地产业务的风险敞口,是近年市场关注的焦点议题。据《上海证券报》报道,2022年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是率先披露涉房风险敞口的三家头部股份制银行。

2021年末,兴业银行境内自营贷款、债券、非标等业务项下投向房地产领域业务余额为1.65万亿元,不良率为1.34%。招商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末,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由0.3%大幅上升至1.41%,不良贷款余额从11.9亿元升至56.55亿元。

和这两家同行相比,虽然口径不尽完全相同,但是中信银行披露的对公房地产不良率显著偏高。2021年末,该行涵盖地产相关的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承担信用风险的对公房地产融资余额为3977.13亿元,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为3.63%,较2021年初上升0.28个百分点。

《证券日报》当时也在报道里直指,2021年末,8家股份制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中信银行的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是最高的。

这样的“历史包袱”,这两年伴随着中信银行的前行。如今情况怎么样?

在最新的中信银行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中信银行副行长胡罡分析目前形势道:“房地产风险暴露高峰期已过,未来对中信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将小于很多可比同业。”他还指出,中信银行的房地产对公贷款占比较低,且风险处置比较早。

不过与此同时,胡罡也指出,房地产整体趋势显示风险还在逐步出清过程中,至于何时真正企稳还要看销售的量价结果。

机构也在密切关注着中信银行的历史遗留风险问题进程。开源证券在2023年12月27日研报中总结道,2012年到2019年,中信银行在制造业上下游的风险集中暴露。从2019年以后,房地产业的风险开始逐渐显现,当年房地产业的不良率显著攀升,与之同一产业链的建筑业贷款质量也在不断恶化。直到2023年,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仍为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最多的两大行业。



因此市场看到,从2019年到当下,中信银行连续多年将“稳质量”作为重要经营主题之一。

2020年末,中信银行资产质量终于出现转折点,11年来公司不良额、率首次双降。关注率、逾期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也均向2015年以来最好水平恢复。在历史遗留的风险问题“包袱”基本出清,大额问题资产得到处置后,下一阶段着力于完善拨备覆盖率、进一步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新三年”能轻装上阵吗

卸下历史包袱,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2023年12月,中信银行收到2.2亿元的天价罚单,令该行的内控防线、风险管理工作再次被聚焦。

据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中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3年12月1日对外公布了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中信银行因涉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没逾2.2亿元——这是2019年监管对该行开展综合检查、进行行政处罚的决定。

处罚信息列举了中信银行56项违法违规行为,包括违反高管准入管理相关规定、关联贷款管理不合规、发放大量贷款代持本行不良、理财资金被挪用等。

中信银行总行和支行都是此次被罚对象。国家金监总局对中信银行总行罚款1.52亿元、没收违法所得462.59万元,对分支机构罚款6770万元,合计金额高达2.25亿元。

除了机构,相关责任人也受到处罚。其中,时任中信银行厦门分行副行长兼风险总监陈鹰被终身禁止银行从业。

在中信银行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跑赢大市”是中信银行高管多次提及的关键词。展望前路,中信银行依旧积极乐观。

在盈利预测方面,机构却对中信银行的前景出现分歧。国信证券预计,中信银行2024年、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00亿元和720亿元,较前期预测值707亿元和745亿元有所下滑。开源证券则上调了中信银行的归母净利润预测,对2024年、2025年的预测值从715亿元、789亿元上调至721亿元、793亿元。

从2024年到2026年,将进入中信银行的“新三年规划”,这一期规划明确要实施“五个领先”战略,聚焦财富管理、综合融资、交易结算、外汇服务、数字化银行五个方向——不难看出,这样的战略,是一个“既要又要”“对公零售两手都抓、两手都要硬”的高难度目标。

在行业短期仍将承压的情况下,想要对公保持领跑、零售提速提质,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背靠着有全国首张金控牌照的中信集团,中信银行无疑拥有得天独厚的协同优势,有底气提出较高的经营目标。机构也在风险提示中指出前进方向:首先宏观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中信银行还需积极把握政策的导向;其次激烈和趋于同质化的行业竞争也是中信银行必须面对的现实,中信银行需要尽快强化竞争优势;幸好中信银行的基本盘仍在,稳健经营和转型是持续发展的关键。背靠集团的中信银行摆脱营收下滑、继续在行业里保持相对领先相信只是时间问题。

作 者 |Han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