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有关养老金的话题一直热度不消,反映的是大家对多年来养老金分配不均的不满。
很快,这种不均可能会有些改善。
按照我国养老金改革的时间表,今年10月份,我国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将结束10年的过渡期,实现最终并轨。
全民期待了10年之久的养老金改革,终于来了!
很多人都关心,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终于可以在制度上,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在养老分配原则上的一致,消除存在了几十年的不平等现象。
至少,理论上是这样。
公平,说起来简单,可并不容易实现。
01双规,两种人生
所谓养老金双轨制,顾名思义,就是针对不同人群有两套标准。
2014年之前,体制内人员退休是不用交养老保险的,直接按85%的工资算退休金。
编外人员,就没这种好事了。
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必须按照交的养老保险和工龄计算。
而且他们交的这一部分钱,并不只是给自己养老,而是进入整个养老金池子,“全民”共享。
农民,那更不用说了。
他们根本就没有渠道去交养老保险,自然不存在什么养老金。
农村老人能否安度晚年,主要是看自己多年下来有多少积累,以及子女孝不孝顺,凭运气。
这就是十年前的养老金双规运行模式,简单粗暴。
这就是我国养老金体系的“三大支柱”。
其中第三根“支柱”,官方说法是以国人储蓄为主,尚未形成体系。
说人话就是没有,自己解决。
当然啊,算平均值的时候,还是要把你们算进去滴!
所以我国的平均养老金替代率虽然只有30%,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
但这只是平均。
你若分层次去看,有些人的养老金替代率高达90%,远超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有些人是30%-40%,在平均值附近;有些人则约等于0。
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什么?
如果你父母都是体制内的高职职工,可能光退休金就月入两万,足可以过得很舒坦。十几年前,有多少家庭能月入两万的?
他们不仅自己的退休金多得花不完,还能利用多年的人脉给儿女在本地寻个好出路。
久而久之,这类家庭,也就成了所谓的“县城婆罗门”。
如果父母都是企业员工退休,二老退休金加起来可能有五到八千多,自己花是够了,至少不拖儿女后腿。
但如果父母都是农民,那养老补贴加起来最多几百块,如果做儿女的没有能力赡养,晚景的压力有多大,大家可以想象得到。
有多少农村老人,七老八十了,儿嫌女弃,最后孤独XX在破屋里?
如果这是个别现象,你可以说这些儿女丧心病狂。
但在广大农村地区,这是比较普遍的情况,你该怎么解释?
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相亲市场,父母有没有退休金被摆在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
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真不能怪老百姓势利眼。
按理说,大家都是干了一辈子活,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在社区办公室喝茶的、在市场上跑业务的、在厂里打螺丝的、在田里种地的,本质上有区别吗?
真没有。
只不过只有第一类人是“自己人”,待遇当然要高一些。
但这种明显不合理的分配方式,是不可能细水长流的。
02并轨,无奈之举
部分老人退休金过于优越的待遇,另一部分老人养老金明显过少,给整个社会的压力已经太大了。
我们的养老金支付方法,是现收现付。即你每月交的钱不是留给自己退休用的,而是用来养活已退休人员,未来等你退休了,那时候工作的年轻人再交钱养你。
过去,新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3波婴儿潮,使得我们有大量人口红利作为承接。
但从1997年起,我们的出生人口开始逐年降低,预想中的第4次婴儿潮也没有如约而至。最近两年的出生人口数据更是不能直言。
这就意味着,“接盘侠”不够用了。
目前只能查到,2021年,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本年收支结余,分别为3688亿元、195亿元和1651亿元。
剔除财政补贴收入,三项分类的收支缺口分别高达2925亿元、5955亿元和1659亿元,均已陷入收不抵支状态。
除了部分沿海省份的养老金有些富余,大部分省市都已处于亏空状态。所以,2022年1月,我国开始施行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有余粮的匀一匀,救济下穷亲戚。
但这只能算作一个应急方案,长久下去,地主家的余粮也不够。
据社科院的数据,国家主导的城市养老基金,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6.99万亿元,并可能在2035年耗尽。
另外,据中国保险协会的预测,未来5-10年,全国还将有8-10万亿养老金缺口。
事态已经到了很紧急的地步。
怎么办?开源。
年轻人是不可能突然变多的,那就把交养老保险的群体扩大。
之前,公务员是不用交养老保险的,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以后,得改一改了。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文件,正式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目的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
重点在于,让体制内人员和企业职工一样,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简单来说,你想领养老金,就得跟外面的普通人一样交养老保险。
但是,为了避免对先前收益群体产生明显冲击,所以把体制内人员分成了三类:
2014年10月前退休的,待遇照旧;2014年10月之后入职的“新人”,完全按新办法执行。
比较复杂的是第三类“中人”,即2014年10月前入职,改革后才退休的人。
当时,国家制定了一个“保低限高”政策。若新办法的养老金变低了,就按照老办法发放;若新办法更高,超出部分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发放。
对这类人而言,他们的退休待遇不仅不会变低,反而可能会更高。
也就是说,除了“新人”吃点亏,体制内老人享受的福利反而可能更多了。
这一下子,又把不同职业群体老人之间的矛盾,部分转移到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
二三十年后退休的人们,不论你是公务员还是普通企业打工人,退休待遇确实是缩小了。
但在人口形势逆转的当下,我们这代人依然要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既要负担上一辈人越来越沉重的养老金,却又担心未来自己的养老金不够用。
更何况,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对大部分人而言,想要优雅地老去,依然是个难题。
03尾声
大家肯定都见过这样的场景。
早上,你顶着困意出门上班,发现广场上已经堆满了打太极、下棋的老人,穿着体面清爽、谈吐不凡。
这些老人大多都是公务机关退下来的,退休金至少一万,浑身有劲,六十多岁有四十岁的精神头。
就心态上而言,你反而更像老年人。
挤进地铁后,对比更加明显。
整个车厢里坐满了叽叽喳喳的老阿姨,要么约着去爬山,要么送孙子去上学;在角落站着的年轻人,要么盯着手机发呆,要么闭眼假寐。
整个白天,整个城市,随处都是暮气沉沉的年轻人和朝气蓬勃的老年人。
他们是幸福的。
与之相对的,在工地上、在工厂门口,许多老头特意把头发染成黑色,逢人就说自己不到60岁,就为了得到一个搬砖的机会。
这都还算好的,起码有劳有得。
更差一些的,上海我不知道,即便在北深广这种城市,你去城中村逛一圈,总能发现有一两个老婆婆在垃圾桶里翻来覆去,拣几个易拉罐收集起来卖钱。
他们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在大城市过这种日子?也许老家环境更坏。
双轨制结束后,这两类人的差距会缩小吗?或许没啥可能。
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因部分话题过于敏感,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