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银行市场上,银行拉存款已经成为了不少人心中普遍的形象,然而就在最近银行开始嫌弃长期存款的消息冲上了热搜,很多人都很奇怪,银行怎么突然变性了?银行是怎么想的?
一、银行开始嫌弃长期存款?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银行存款利率出现一个很不寻常的趋势,那就是长期限人民币存款利率反而比短期限存款利率更低了,5年期比3年期存款利率还低,3年期存款利率比2年期还低。
比如,建设银行的人民币存款整存整取3年期最高年利率是2.6%,而5年期的最高年利率却只有2.25%。交通银行的情况也类似,2年期的最高年利率是2.35%,而3年期的最高年利率却只有2.2%。这种现象甚至在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其他银行也有所体现。
从第三方平台监测的数据来看,从2023年10月份开始,各类型银行的5年期定期存款平均利率均已低于3年期。特别是股份行和城商行,5年期定期存款平均利率甚至比3年期低了11个基点和13个基点。长期限存款利率下降更快可能是导致这种倒挂现象出现的原因。
正常来说,银行存款的利率,期限长的应该会比期限短的高。因为存期限长的存款,会让储户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成本,而且还会承担更大的利率波动风险,肯定就会要求获得更多的利息回报,不然就不划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各家银行的长期限存款产品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利率相对更高的特色存款产品和大额存单。大部分全国性银行在售大额存单里已经没有5年期品种。甚至部分银行连3年期大额存单都没有了。
二、银行怎么变心了?
在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务中,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平衡和利益分配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近年来,我们发现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嫌弃”长期存款,表现为长期限人民币存款利率反而比短期限存款利率更低,甚至许多长期限的存款产品已经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这种趋势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的是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主要的利润来源是通过吸收存款再放贷出去赚取利差。当存贷息差不断收窄时,银行就会失去为吸收存款提供高利息的动力。随着贷款利率的持续下降,银行在成本控制上的压力也在增大。如果继续以较高的价格吸收长期存款,可能会进一步压缩银行的盈利空间,因此,银行对于提高长期存款利率的意愿也就降低了。
其次,当前社会环境下,企业和个人对贷款的需求有所减弱。一方面,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企业投资和发展前景不确定性增加,使得它们在寻求贷款时更加谨慎;另一方面,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以及对未来收入预期的降低也导致了个人贷款需求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优质长期贷款的选择变得相对稀缺,从而降低了银行对长期存款的需求。银行的贷款利率却在不断下降,这也导致了银行的存贷息差不断收窄。简单来说,就是银行从贷款中获得的收益和从存款中支付的成本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因此,银行自然就没有动力去提高存款利率,吸收更多的存款。
第三,银行对未来利率走势的预期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政策普遍呈现出宽松态势,市场普遍预期未来利率还会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银行接受大量长期存款,可能在未来面临更高的机会成本。因为当利率下调时,银行需要支付给储户的利息会高于它能够通过贷款获得的收益,这显然不符合银行的利益最大化原则。
第四,当前流动性宽裕也是银行不再热衷于长期存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过去,每到年底,由于各种原因,银行的资金需求通常较为紧张,所以它们更愿意通过提供较高利息来吸引长期存款。然而,现在的情况是,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面临的资金压力得到了缓解,因此,他们没有太大的动力去高息揽储。
因此,虽然银行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但储户仍然有很多投资选择。关键在于如何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市场环境来做出最佳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