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住窝棚走山路,现今如何

时事新闻2024-01-16 10:21:24无忧百科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住窝棚走山路,现今如何

1992年,国家决定修建三峡大坝。为保证修建工程顺利进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政府要求居住在175米水位以下的村民都要进行搬迁。

消息一出,众人纷纷行动起来,开始准备搬迁事宜。毕竟政府为搬迁村民提供的补偿十分丰厚,谁不愿意住进更好的房子?

然而,就在搬迁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居住在湖北秭归新滩桂林村的张秉爱却始终不肯挪窝。哪怕水位已经涨到房子附近了,她仍然不愿放弃故居,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待在岌岌可危的老宅里。


三峡工程钉子户张秉爱

难道张秉爱是为了得到更多钱财才不肯搬迁吗?如今她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一、坚决不动弹的钉子户

早些年间的拆迁补偿有多丰厚,想来是不用多说的。凭借拆迁款实现一夜暴富的例子,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

因此在从政府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自家这一亩三分地要因三峡大坝修建工程拆迁后,湖北秭归新滩桂林村的大多数村民都很激动,很快就答应进行搬迁。

哪怕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国家为此次修建工程中的拆迁户所提供的补偿都是非常丰厚的。


政府为三峡移民修建的房子

凡是愿意搬迁到其他地区的,国家特意拨款为他们修建了崭新的二层小楼房,提供了平整肥沃的耕地,甚至还开辟了一条公路方便村民搬家。

若是不愿离开故土的,国家也会为其提供宅基地与资金,支持他们在公路附近建造新家,此外还会给予他们优先就业的机会。

可以说,政府关于拆迁户的补偿方案完全照顾到了他们的各个方面。在村民正式搬迁前,还有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为他们解释为什么一定要搬离故土。


三峡的移民们

从工作人员那里,村民们了解到在三峡大坝建起来后,村子附近长江河段的水位至少会上升175米,倘若不进行搬迁仍然留在原地,很有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

得知留在原地的严重后果后,原本不愿意搬迁的小部分村民也息了心思,决定按照政府工作人员所安排的那样,搬到新的家园。

可就在搬迁工作顺利进行时,向来沉默寡言的村民张秉爱却跳出来,坚决不肯搬离故土。即便村干部们再三上门劝说,向她多次解释搬迁的必要性以及搬迁后能得到的补偿有多丰厚,张秉爱也没有改变想法。

到后来,连村里的其他村民都搬走了,张秉爱仍然执着地停留在原地,一副要与房子共存亡的模样。


张秉爱在自己家中

见张秉爱的态度如此坚决,工作人员也不能来强的。无可奈何下,他们只好暂时放任张秉爱留在原地,想着等到亲眼见到长江水位上涨后,她必然就会愿意搬迁。

未曾想,当发觉水位真的在不断上涨、甚至即将淹没自家老宅后,张秉爱还是不打算离开。她宁愿在更高处搭建一个简陋的窝棚容身,也不打算搬到政府为他们一家人准备的新房里。

留在原地和搬到新家,哪个选择更好,正常人一眼便可看出。

那么,智力正常的张秉爱为何非要做出最差的打算留在原地?看她后来的表现,也不像是想要索要更多钱财的样子。


张秉爱对记者讲述



二、坚守在原地的理由

促使张秉爱拒绝搬迁的理由,大致可以分为三点。

首先,张秉爱的丈夫熊云建不同意搬家。他不同意,仍坚持老一套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观念的张秉爱自然就只能跟着同意。

熊云建是个残疾人,腿脚很不好使,反观张秉爱,手脚麻利、身体健康的她可是村里有名的干活好手,这样的他们原本是走不到一起的。

可谁让老家在山上的张秉爱家里穷得厉害呢?哪怕熊云建家中条件也不好,但就因为他住在山下的村子里,张父张母便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女婿,执意将当时已经有心上人的女儿给嫁了过去。


张秉爱与丈夫在一起

来到熊云建家里真正成了他的妻子后,张秉爱只能收了内心想要逃离的心思,认命地承担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

由于熊云建是个残疾人,没法干重活,熊家人也不怎么过来帮忙,整个家的脏活累活基本都是张秉爱一个人干的。

下地干活,洗衣做饭,每天从早到晚,张秉爱是一点儿都闲不得。时间一长,她倒也适应了这样的生活,甚至还主动接受了此前她百般看不上的丈夫,与他共同孕育了一双儿女。

连孩子都有了,张秉爱与熊云建算是真正绑到了一条船上。所谓夫妇同心,当熊云建表示自己坚决不会搬家时,张秉爱当然不会跳出来反对丈夫。


张秉爱讲述自己婚姻的时候笑了

其次,张秉爱实在放不下家里的几亩地和果树。

没有学历又没有一技之长的张秉爱一家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只指望家里那一亩三分地和几亩果树过活。

尽管工作人员承诺到了新的定居点后,政府会给他们分配新的田地,但张秉爱就是放不下自己精心打理照料多年的土地。

她觉得政府提供的新居距离自家耕地实在太远,不方便她下地干活,还不如就待在原地,无论怎样至少都比住在新家方便。


张秉爱在家工作

此外,张秉爱对搬迁一事始终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认知。

在张秉爱看来,三峡大坝并不算多大的工程。不就是修个水坝吗,又不是建在自家土地上,难道它的出现还真能让整个长江水位上涨一百多米?肯定是村干部们危言耸听,为的就是骗自己搬家。

怀抱这种想法,张秉爱完全不把可能来的生命危险放在心里,一天天仍然跟没事人儿一样。

而且,张秉爱也不觉得政府所承诺的那些优厚条件能够落实(事实上落实了)。她担心一旦同意搬迁,自己会落入既丢了老家又没了新房的窘境。


张秉爱在田边

总之,多种因素作用下,张秉爱一家始终没有搬离原本的村子,哪怕其他村民都陆续离开了桂林村,原本热热闹闹的村子变得一片死寂,他们一家人也没有改变想法。

不过水位的变化可不会因张秉爱一家的拒绝搬迁保持不变,渐渐地,桂林村竖起了大量水位标牌,流经这里的长江河段水位也在不断上涨。

看着那一天比一天高涨的水位,张秉爱终于意识到村干部不是在危言耸听。



三、拒绝搬迁,值得吗?

1998年,居住在长江沿岸的人们几乎都搬走了,只剩下张秉爱一家。


张秉爱和丈夫在家中

此时长江水位已经上涨135米,张秉爱原本的房子再无安全可言。而附近的学校诊所等也早就搬走,为了上学,张秉爱的两个孩子每天都得走几公里远。

然而即便生活充满各种不便,张秉爱也没有改变想法。尽管工作人员告诉她,只要她想,随时可以搬到新家,但她还是不同意,只带着破败的家当来到了更高处,住进了一个临时搭建的小窝棚里。

看张秉爱的态度如此坚决,工作人员只能放弃继续劝说。不过为了改善张秉爱一家的生活,他们为张秉爱申请到了一处山上的宅基地,政府也给她提供了相应资金补贴。


张秉爱搭建的窝棚

凭借这处宅基地与现金补贴,张秉爱完全可以请人建一栋不错的房子,改善自家的生活条件。

只是面对这唾手可得的幸福,张秉爱又一次拒绝了。

恰好当时张秉爱的两个孩子要交学费,在用政府发放的补贴给孩子们交了学费后,张秉爱只在宅基地上建了几个简陋的窝棚,随后就将钱存起来,打算留到以后继续给孩子交学费。

在窝棚里,张秉爱一家一住就是许多年,直到张秉爱的儿子长大成人,从军队退伍回来后,情况才有所改变。


张秉爱回忆孩子曾向她说过的话

经不住儿女的百般劝说,张秉爱选择让步,同意儿子用退伍费在原本的窝棚上盖新房。就这样,张秉爱一家终于住进了新房,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其实这么多年来,张秉爱也有过后悔。因为她留在原地的决定,她的孩子们天不亮就得起床上学。

山路是那样崎岖,山间是那样黑暗,而作为一家顶梁柱的她又不能离开家中,只能看着孩子们在一片黑暗中前进。对于一位母亲来说,这样的感受绝对不好受。

不止如此,由于家附近除了自己一家外再无其他人,两个孩子在童年时代基本没有什么朋友,只能度过一个相对孤独的童年。


张秉爱的儿子流着一头长发

儿女长大成人后,看着一片破败景象的家,即便自己手头不富裕,他们也还是费心费力将窝棚换成了房子,只为让父母住的更舒心。

倘若张秉爱最初没有坚持留在原地,而是按照政府所规划的那样搬往新家,她的孩子就不必度过一个孤独的童年,她和家人也不必那样辛苦劳累。

让张秉爱留在原地的是她想要让家人过得更好的期望,可一别多年,选择搬迁的村民大多都过上了比张秉爱一家更加轻松舒适的生活。

放眼当下,回首过往,张秉爱的选择真的正确吗?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