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双叒叕地震?全球进入“震动模式” 专家:没有!别慌

时事新闻2024-01-06 10:04:16无忧百科

又双叒叕地震?全球进入“震动模式” 专家:没有!别慌

近日,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统计显示,2023年,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29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19次。进入 2024 年,地震似乎更加频繁:1 月 1 日日本本周西岸近海 7.4 级,3 日阿根廷 5.5 级、我国福建漳州 3.5 级;4 日我国广西 4.2 级、斐济群岛 5.7 级;5 日新疆阿克苏 3.7 级……地球进入活跃期了吗?地震频发的原因有哪些?地震预报还准吗?

全球地震活动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

“难以根据如此短时期的地震活动现象就断定地球进入活跃期。每次有大地震发生,‘地球进入震动模式’热词就会出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专家高孟潭在接受采访表示。

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只是地震级数太小时很难被察觉,而且很多地震都发生在渺无人烟的地区或者海上,因此人们没有震感。

从全球的地震活动特征来看,1900年以来,全球每年平均发生6级以上地震133次、7级以上地震20次、8级以上地震1次。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统计数据,2014年和2021年的地质活动比较频繁。2014年,6.0级以上的地震发生了155次,其中7.0-7.9级地震11次,8级以上的地震1次。2021年,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了19次,6.0-6.9级的地震发生了141次,而这一年5.0级以上的地震发生了2000多次,算是地质活动比较活跃的年份。

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2019年以来,全球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2020年发生了10次7级以上地震,2022年共发生了7次7级以上地震。由于地震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全球这种年尺度的地震活动起伏,从大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正常的。

很显然,2023年的地震强度略高于前几年,但仍然低于最近120多年的平均水平,全球地震活动并未进入“活跃期”。当然,全球地震活动是持续的,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的活动水平可能会有所不同。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苏德辰教授表示:“地震发生的规律比较复杂,地震活动趋势不能只按照地震发生的次数来研判,尤其不能仅根据2022年和2023年两年的数据判断2024年及以后的发震趋势。除了地震次数外,还要注意地震释放的总能量。依据地震总释放能量来研判地震趋势可能更加合理。比如,一次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等效于30多次7级地震。综合来看,近几年全球的地震活动水平都处在正常范围之内。”

地震活动频繁或与太阳周期性变化有关

据资料显示,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其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细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去年9月5日我国四川泸定发生的6.8级地震,接着印度尼西亚又在9月10日和11日发生了三次6级以上的地震,9月11日早晨7时46分,新几内亚岛上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北部发生了7.6级地震,之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等地又多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如9月19日墨西哥发生7.7级地震,11月11日汤加群岛以北发生7.5级地震,今年1月8日瓦努阿图近海发生7.0级地震,1月9日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省近海发生7.6级地震,显示着地球地震等地质活动愈加频繁的趋势。

那么为什么地球上的地震活动突然变得频繁了呢?科学家发现,除了板块运动,也很可能与太阳的周期性变化有关。我们都知道太阳的表面活动有着一个11年的活动周期,大致是前5年半处于活动增加的状态,后五年半处于活动减少的状态,在目前的这个太阳活动周期中,开始的时间是2019年12月,如今刚过去3年多,正是趋向于太阳表面活动最频繁的时候,这一时期会有很多的太阳耀斑出现,发出大量的太阳风吹向太阳系外围。

当这些以电离子气体团为主的太阳风吹拂到地球附近的时候,就会和地球磁场产生相互作用,影响地球磁场的平衡稳定,而地球磁场又是地球内部的地核产生的,因此有科学家认为强烈的太阳风也会对地球内部产生影响,引发的磁力变化,干扰地球内部的岩浆流动和引力场等,从而导致地震出现。

不过这一说法目前仍处于研究探讨阶段,地球地震的发生成因十分复杂,每一场地震的成因都不一样,地球地震的规律性也不易掌握。

中国目前与美、日对地震研究处于同一水平线

全世界对地震研究多年,那地震预测准确率有多高?世界上哪些国家预测的最准?

“美国、日本等国家对地震的研究相对深入,中国目前与这些国家基本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高孟潭认为,地震分为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长期预测是根据地震构造和历史地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预测不同区域50年甚至100年地震危险性;短期预测是指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测。前者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房屋建筑抗震设计,后者用于地震灾害应急备灾。

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可基本上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针对国家建设需要,开展以烈度区划和烈度评定为中心的研究工作;第二个阶段则以探索地震预报为中心,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现场实践;第三个阶段全面系统地总结分析预报实践经验与教训,深入研究地震孕育条件与过程,努力将地震预报向减轻地震灾害的实用化方向发展。

据了解,目前在世界上关于地震的国际性组织以及各个国家对于地震都有长期预测的规划,预测上出现较大偏差的概率并不高,而短期预测的可预知性以及准确率都有待提升。

高孟潭说,因为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的复杂性和观测手段的局限性,判定岩体改变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发生断裂、震级规模会多大等都很困难。这些影响地震发生的关键因素都在距地表十几公里甚至更深的地方。

国际上目前的观测技术很难实现直接的观测与研究,只是通过地表的观测推断还有相关的数据分析来进行预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院教授王墩表示,“学界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来进行地震预测方面的探索,但因地球的不可入性和结构复杂性,没有太多实质性进展。”

整合:李思萌

来源:央广网、封面新闻、中新网、九派新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