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剧烈震荡的市场,对基民的生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有些人在这样的市场里摸爬滚打,获得正收益,他们有什么秘诀,又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呢?
基金君把话筒给他们,以下就是他们的口述文字:
今年我在投资上收益要比其他朋友相对高很多,主要是调整了布局,在固定收益投资上布局得比较多。
之前看了一些数据,发现长期来看,有一些债基收益还可以,年化能达到6%左右。遇到今年持续银根宽松,这对于债来说是偏利好的。
所以我增加了债券基金的配比,还买了一部分偏债的FOF,所以股市虽然剧烈震荡,我的基金总体上比较抗跌。感觉跟着基金大厂买基本不会踩大坑,持有体验也好些。
另外,我买了一些高分红的股票,也买了红利基金。主要是感觉市场相对偏弱,有分红作为支撑,相对来说更放心一些,没想到红利基金是今年的大黑马,在别人是负收益的时候,它还能够保持正收益,这还挺不容易的,不亏钱就是赚呀!
另一方面,我有部分钱之前放在银行理财,以备不时之需,后来因为孩子留学规划的需要,我研究了一下美元理财,发现外币理财的利率要高出不少,大部分都有5%以上,特别是新客,还会适当给一些补贴。
这启发了我,为什么不把一部分的资金换成美元理财呢?于是我联系了理财经理,先试着做了三个月,效果不错。目前又续了。某些时段,一些机构会有招揽新储户的活动,券商、银行都有,我是打算在美国降息之前,保持一定比例的外币存款,也赚一点小利差。
现在的经济形势变化很大,我觉得还是要降低收益预期,根据实际情况多方尝试、尽量多样化一些,基金组合里有股票基金,也得适当增加点债基,降低风险,分散投资,哪里理财能多赚点,我们都可以尝试下。还有就是作为老基民,目前这个点位股市性价比还是挺诱人的,医药什么的打算再买点补补仓,肯定比2015年的高位强,长期持有综合收益估计也差不了。
点评
“哪个赚钱就买哪个”这样的简单粗暴的思路,给我们很多启发。债券基金很多时候都被个人投资者忽视,但股市不好的时候,债市因为跷跷板效应,又会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它。
高先生的经历提示我们,多观察事态的变化,多尝试一些品种,不过别忘了,看不懂的品种还是小心为上。
我参加工作才两年多一些,2020年基金净值涨疯了的好日子没赶得上。但歪打正着,正是坚持了一只QDII基金的定投,让我的账户收益还可以。
最开始我买的是一只中概互联网基金,当时已经跌了挺多,但跟着朋友入场抄底,结果抄在半山腰,跌幅超过15%时,我选择了止损。
接下来还想买基金,我想配置QDII,主要是追求个分散投资,既然如此,找那些跟中国市场关联度更小的或许更能达到这个目的。于是我选择了一只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原因两个:主流指数,跟踪产品众多。
最开始投入的一年,我的账户一直是亏损状态,最开始也想逃来着,但考虑到我已经逃了一次了,这次再坚持坚持,于是持续定投扣款,跌的厉害的时候,我还选择了智能定投,一直到2022年年底,我的坚持有了回报,开始有正收益了。
今年来,纳指100的回升是十分明显的,年内收益超过30%。虽然这一个月也有调整,但基本上一年前低位定投的那些都能有20~30%点的收益。这对我来说,是很好的鼓励了。整体上算下来,在上一只QDII基金亏损的,这一支也赚回来,且有超过10%的盈利了。
回想一下,这笔投资有侥幸成分,比如正好遇上美元加息,汇率涨了,赚了点汇率的钱。还有正好碰到一只比较能挣钱的基金。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可能是分散投资的决心,还有就是坚持智能定投。如果没有2022年底部加倍投资,我的回本不会那么快。未来投资我也会继续用“智能定投”,低位多买点,高位少买,还是很有用的。
点评
这位朋友让人佩服的一个是分散投资的理念,投资QDII基金,很多人初衷是分散投资,但在选择上,很多人可能会随大流,他能在止损之后,选择与A股关联度更少的产品,并在下跌的时候坚持下来,是他账户能够盈利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定投一年多账户就能较大幅度盈利的产品,并没有那么多。
另外,李先生提到的智能定投,对于资金相对宽裕的投资者,也是很值得尝试的定投方式,前提就是能够扛得住低位的加倍买入。
事实上,今年以来不仅投向美股的QDII,还有投向日本、印度的QDII基金,都取得了不错的收益,起到了很好的分散风险、提升组合收益的效果。
去年年底,我把手上所有的基金做了一个excel表格,并把一些可能需要淘汰的产品勾选出来。我发现很多被剔除出局的,正好是头脑一热,看了排行榜、平台推送消息而买入的产品。
实际上,2021年的情况也是如此。所以今年如果说是重大改变,就是排名于我如浮云,平台的推送我都选择了关闭。
我以前买基金,身份就是小白基民,当然是跟着各种数据走,排名领先的,受到的关注也就越多。我记得有段时间,平台排名可以看到三个月领先的,我买了之后,进入相应的基金吧,发现大多是跟我同一时期进去的。
另外,当年平台还有“定制基金”我也曾经跟着进去,大部分也是从开屏页引导进去的。现在看来,那不是一笔好投资,持有至今净值甚至腰斩。
我是干电商运营的,当我不是基民小白的身份来打量基金销售平台的APP,就会发现,名目众多的排行榜、显眼的推荐位,背后难免是有其商业目的的。
实际上一些做法,我们平常的运营中也会用到。作为投资者,我们当然是希望我们自己的收益最大化,而不是别人的利益最大化,想通了这一点,交了蛮多学费的。
也不是说排名完全不行,我觉得排名要看短、中、长期,这些数据从哪里来,我还是从平台拿到,但是我会copy到excel里面作为参考。
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这个基金经理为什么在某段时间业绩不佳,某一段时间又领先。同样的,一些平台上推送的基金经理采访文章,我也会看,值得关注的基金经理,放到我的关注人里。
我也关注了一些相对回撤小,知名度不那么高的基金经理,说实话,大起大落的基金,看似收益高,其实很难踩准节奏,相反一些回撤小的基金,让人拿着舒心。
我这五年来挖掘出来最赚钱的一只,就是买了一只小规模的基金,那只基金持仓比较分散,回撤较小,近五年来整体来看收益还是不错的,这是我自己挖掘数据找出来的,满满的成就感。
点评
这位投资者挖掘数据的方法可以用“以我为主”来概括,很多人依赖基金销售平台来学习投资知识,但也有很多人因为短期排名最后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产品。
这位朋友选择用平台的数据,但是又有自己的筛选方法,同时她建了一个基金经理库,并用数据挖掘出适合自己的低回撤基金,以我为主、按自己的需求来筛选,更容易带来投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