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0 日,理想汽车(NASDAQ: LI)发布了一季度财报。面对当下竞争压力加剧,直接竞品增多,理想还是依旧保持着势能。
理想第一季度交付 8.04 万辆,同比增长 52.9%,成功连续 18 个月实现豪华新能源销量第一。同期 20 万以上价位的新能源汽车大盘同比增长 24.9%,理想汽车的增速超过大盘两倍之多。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3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理想汽车的市场份额已突破30%的大关。与此同时,在30万元以下的市场区间,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同样占据了超过30%的比重。这两个品牌均已成功确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领域,为品牌积累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并形成了积极的增长势头。
这样的良好势头让理想的第一季度营收达到 256 亿元,同比增长 36.4%,创同期新高,对比比亚迪、特斯拉的第一季度财报,理想汽车的营收增速在三家中最高。
但这一系列数据仍然未能达到理想汽车此前规划的理想状态。由于对理想 MEGA 上市的过高期望与资源投入没能换来“大丰收”,反而对其他产品线的销售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挤压,导致理想汽车在短期内面临销售挑战,没有延续此前持续突破月销量记录的状态。
就在理想发布财报的第二天,5月21日,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发布了新的理想汽车估值报告。报告认为,尽管理想汽车一季度业绩不及预期,但当前市场中的负面情绪被过度放大,导致对理想汽车的估值被低估。
随着二季度销量恢复、新产品组合以及经营成本的管控,摩根士丹利对订单和毛利率保持信心,并给出理想汽车美股目标价为53美元,港股目标价205港元。
为什么头部机构信心不减,理想汽车如何继续保持自己的势头?针对纯电产品新赛道面临的困境,是“修补”硬上还是该“弃牌”重来?
理想依旧丰满
20世纪 60年代,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提出“创新扩散 S 曲线理论”,一项创新的扩散,总是一开始比较慢,然后当采用者达到“临界数量”后,扩散过程突然加快达到起飞阶段 take-off,这个过程一直延续,直到系统中大部分人都已采纳创新,到达饱和点,扩散速度又逐渐放慢,采纳创新者的数量随时间而呈现出 S 形的变化轨迹。
而如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超过 50%,产业即将进入晚期大众(Late Majority)的发展放缓阶段,消费者会进一步趋于向头部品牌集中。
原因很简单,根据理论来说他们是持怀疑态度的一群人,只有当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们才会采用。而只有头部品牌才有这样的聚集效应和说服效果。这也是目前各家车企包括特斯拉、比亚迪、理想在内不断冲击销量,争取头部位置的真正原因。
客观来说,今年一季度特斯拉、比亚迪、理想这三家新能源车企增速上都有放缓,特别是营收方面,比亚迪仅增长 4%,特斯拉下降 13%。整体来看,新能源市场竞争确实越来越大,增速领跑的理想汽车也面临竞品增多、以及行业价格战的压力,没有达到内部预期,但却远超对手,保持了36.4%的增长。
这其实体现了理想从创业以来就持续保持的一个优势,即国内智能电动汽车赛道最好的经营能力。
曾经在李想谨慎克制的“战略集中”策略下,“三年只做一款车”的理想收获了超过 17 万的用户。当时不仅销量超越同期的新造车玩家蔚来小鹏,还实现了 22.6%的毛利率,为经营效率创造了一个新标杆。虽说初期资源有限,理想却用一种绝对“高效健康”的方式完成了造车创业的第一阶段。
随后,理想汽车的产品逻辑开始致敬苹果走“iPhone 路线”,推出了 L 系列的产品矩阵,还在今年开始拓展以 MEGA 为先头部队的纯电产品系列。
即便首款纯电产品上市的初期效果不理想,但理想上一个阶段的势能依旧能够让他们拥有容错空间去进行调整。
理想拥有极强的自我造血能力。
目前,理想已经拥有近千亿现金储备,现金储备在一季度末达到 989 亿元。同期的蔚来和小鹏仍未摆脱亏损,理想的发展已经领先一个周期。今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经调整净利润(Non-GAAP 净利润,扣除股权激励等费用)为 13 亿元。自 2022 年第四季度以来,理想已经连续六个季度盈利,是目前国内经营质量最好、唯一实现连续盈利的新势力车企。
在第一季度,理想汽车的毛利率为 20.6%。一季度经历新旧产品切换,包括 2024 款理想 L9、L8 和 L7,以及理想 MEGA 上市,24 款 L 系列产品力全面升级。整体来看,尽管 3 月份经历了一系列事件,理想汽车的经营能力依然稳健,成功守住了 20%的毛利率这一健康门槛。
与行业中那些更多以价换市的竞争对手相比,理想汽车一直试图维护自己的“健康门槛”。例如,特斯拉由于缺少新产品,更多地依赖降价手段来保住市场份额的策略,去年未能维持20%的毛利率健康门槛。今年一季度,特斯拉的毛利率为 17.4%,低于去年同期的19.3%和去年第四季度的17.6%。短期来看是以价换市,但损害带来的却是长期深远的影响。
“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健康的企业,销量和毛利率是两个重要的经营指标。理想汽车作为一家成立了九年的汽车企业,一直是以这样的经营指标来要求自己。”李想也在财报后电话会议中评价说。
之所以要守住毛利率的门槛,更大的原因是希望确保在研发费用上的高投入,这也是经营能力健康的体现。2024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的研发费用再次创下新高,同比增长 64.6%,达到 30亿元。且研发费用超过净利润,是净利润的5倍。理想并没有因为利润的减少而缩减投入,反而继续加大研发力度。这种重视研发投入的诚实行为,通过技术奠定产品力领先,比现阶段利润更为重要。
持续的研发投入,让理想的自研大模型 Mind GPT 通过国家备案,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研大模型并成功落地、获国家认证的汽车企业。并且率先实现无图版智能驾驶 NOA 的千人内测,真正实现不再受城市限制的智能驾驶功能,预计在今年三季度面向全国开放。这些研发成果都能体现理想在投入产出上优秀的“闭环能力”。
清醒是行业稀缺状态
在首款纯电车型理想 MEGA 产品上市并经历震荡之后,理想没有找借口,而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在问题还没有出现在财报数据之前,在一季度依旧有不错的财报数据之时,理想反而有敏感的危机意识。短短两个月时间带来了“业务节奏”、“组织升级”、“价格调整”等一系列的变阵策略,刀法精准、反应迅速。
这是汽车行业少见的“清醒”。
先是李想发布内部信反思纯电产品的“节奏错位”,之后启动新一轮矩阵型组织升级,发布全新的价格体系,宣布理想 L9、理想 L8 和理想 L7 和理想 MEGA 重新定价,并果断的为新用户快速退差价。
在业务层面将销售团队重心回归到理想 L 系列上,针对增程和高压纯电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理想 MEGA 调整为从0到 1 经营状态,优先布局在高端纯电消费能力强的 17 个核心城市,并开始加快充电网络布局。重新回归到聚焦用户价值和经营效率上的事情里。
而在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李想本人更是更新了理想的产品策略,宣布“今年不会发布纯电 SUV 产品,会放在明年上半年。”并强调,“足够多的超充桩数量和新增足够多的门店展位是销售纯电 SUV 的必要条件。”而在此之前,理想曾计划在今年发布纯电 MPV 理想MEGA 以及多款纯电产品,在产品规划上的调整对于一家汽车企业来说一定是艰难且痛苦的。
但相比按照原有节奏去推出大量新产品,再次试探市场的反应,理想如今暂时性的“弃牌”之举,看起来更有赢面。毕竟,产品和体验是一切的源头,如果只从营销市场找问题,将问题归结于舆论场的黑暗,似乎更容易让公司走向偏航,走向失控。
在逆境状态下,能够保持清醒冷静,拥有快速反应作战的能力对当下新能源企业竞争至关重要。当年自认只有一次出牌机会的李想打出了漂亮的第一战,如今出现困境时,理性的保证经营能力的健康,保证容错空间,其次面对市场反馈,选择快速重新“对焦”。相比损失的时间金钱,果敢的决策比战略犹豫更能指明方向。
短期下,价格调整、销售策略等这一系列的举措会在二季度释放一定成效。例如目前理想 L6 收获成功,首销期累计定单超过 41,000辆,成为 20-30万价格区间爆款产品。理想汽车全系产品在五一期间定单量创同期新高。预计第二季度车辆交付量为 105,000至 110,000辆,较 2023 年第二季度增长 21.3%至 27.1%。
但包括组织升级、产品规划上的策略需要更长远的时间才能看清效果。“组织升级一般需要 12 到 24 个月才能看到显著的成果,等到 2025 年会看得更加清晰。”李想在一季度财报会议上说。
纯电的切换是理想的关键一战,也更是如今新能源行业多数车企都没有解决的一战。从一季度财报中的“保持健康,依旧丰满”到理想战略的“快速纠偏,快速学习”,在李想这样超级务实的战略之下,我们似乎才看懂理想快速重新“对焦”的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