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猫姐写了蒙牛业绩和紧急换帅的事(详细可以戳)。
结果,评论区讨论的却都是:
为什么蒙牛的总裁一直换,从牛根生、杨文俊、孙伊萍、卢敏放到高飞...
隔壁的伊利,总裁却一直是潘刚?!
潘刚 图源自伊利官网
猫姐一想,也是哦,为啥呢?!
于是,猫姐点开了伊利的财报。
原来...
伊利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潘刚,是伊利的第三大股东。
难怪蒙牛的总裁老是换,伊利的总裁却20年不变…
一个是职业经理人,为别人打工;一个是第三大股东,为自己代言…
这能一样?!
但问题又来了,潘刚是怎么当上伊利第三大股东的呢?!难道他是伊利的创始人,分到了原始股份?!
没想到!
这事,居然牵涉到二十年前,伊利的一段内斗往事。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伊利这家企业。
故事要从伊利成立说起。
伊利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成立于80年代初。
当时可以说是个远近闻名的“烂厂”,七八十人的规模,资产不足50万,还连年亏损。
为了将厂子搞活,当时厂长郑俊怀推行承包责任制,同时推进人事、用工、分配三项改革,能者上、庸者下。
有了竞争,工厂一下子被搞活,当年就扭亏为盈,并一路发展壮大。
到1993年,回民奶厂改制成为股份制公司,“伊利”正式诞生。
1996年,郑俊怀成功带领伊利登陆资本市场,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郑俊怀也被称为中国“乳业教父”。
转折出现在2003年。
这一年3月,伊利大股东呼市财政局,将其持有的14.33%的股权以每股10元的价格转让给德隆系的金信信托,转让价款为2.8亿元。
但其实,金信信托是以郑俊怀为代表的管理层找来的代持,目的是帮管理层大幅收购伊利的股权。
就连金信信托用来购买伊利股票的资金,都是郑俊怀等高管挪用公款而来 的。
一年后,事发。
郑 俊怀及 伊利集团4名原高管, 因涉嫌挪用公款罪被刑事拘留。
再一年后,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判处郑俊怀有期徒刑六年。
一代“乳业教父”的传奇,就此戛然而止。
其实, “乳业教 父”的想法也不难理解。
辛辛苦苦一手一脚把企业做大,却只持有那么一丁点股权~
截图自伊利股份2003年财报
每年发到手的工资,也就几百万?!
可能会有点不甘心?!
但,也不能把企业当自己家啊!
接替郑俊怀的,正是潘刚。
潘刚1992年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回民奶食品厂。
十余年时间里,从一个小小车间工人、质检员,一路做到了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董事兼总裁,直至2005年成为董事长。
那么更重要的问题来了:
前任董事长就是因为想要伊利的股票进去的,潘刚又是怎么成为伊利第三大股东的呢?!
要知道,刚刚接任董事长的时候,潘刚可是一股伊利的股票都没有。
必须得说,新任董事长潘刚,高明得多!
郑俊怀想要伊利的股票,采用的方式是挪用公款+找机构代持的违法手段,而潘刚的方式就合法得多了——
没错,员工股权激励方案!
梳理可见,潘刚上台后,伊利曾在2006年、2016年、2019年先后三次推行了股权激励。
其中,2006年,伊利向包括潘刚、胡利平、赵成霞和刘春海等人在内的33个核心公司骨干,授予股票期权5000万份,每股行权价13.33元。
其中,潘刚一人独得1500万股,占比30%;3名副总裁占30%,其他管理人员合计占40%。
要知道,当时,万科董事长王石,股权激励也才3900多万元,而潘刚一人独得近2亿市值股权激励,厉害。
而约定的股份行权条件则是:伊利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17%,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低于20%,8年内行权完毕。
要知道,2001-2005年,伊利股份的净利润平均增长率为27%,营收平均增长率为50.71%,均远高于2006年股权激励条件。
也因此,当时大家都觉得,设置这样的行权门槛,四舍五入,约等于没门槛!
当然,后续由于行业三聚氰胺等事件,伊利股份的净利润波动较大,这都是后话。
除此之外,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1500万股,按照每股13.33元的行权价,也要接近2亿来购买。
当时年薪只有22万的潘刚,又是哪来的钱买股票的呢?!
答案你想不到,居然是借钱!
按照彼时激励计划,一家叫嘉铭投资的公司,同意分别借给潘刚、胡利平、赵成霞和刘春海5000万和三个1600万,帮助他们筹集资金买股票。
至于后续的行权资金,则计划通过买股票滚动操作。
就这样,通过股权激励,到2014年,潘刚、胡利平、赵成霞和刘春海等高管,已赫然位列伊利前十大股东之列,成为人生赢家。
截图自伊利2014年财报
这操作,开开心心!
此后在2016年,伊利第二次推出股权激励,但这次奖励的主要是公司核心业务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涵盖人员约294人,高管层并不在其列。
更令人诟病的是伊利在2019年推出的第三次股权激励。
2019年8月,伊利第三次推出股权激励,拟授予的股份总数1.83亿股,占伊利总股本的3%,授予价格为15.46元/股,为前一交易日均价的50%。
授予对象为474名核心人员,其中潘刚获得约三分之一。
作为条件,管理层做出了业绩承诺。如果业绩不达标,相应股份将被公司回购并注销。
股权激励方法一经发布,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议。翌日,伊利股价大跌8.8%。
市场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三方面:
1、股价折扣低。授予价格为15.46元/股,而公司回购的代价为31.67元/股,股权激励的价格连回购代价的一半都没有;
2、解锁门槛低。净利润年化8%,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5%,这样的条件,相对于公司近5年超15%的年化扣非净利润增速,超20%的净资产收益率增速,未免有点太容易完成了。
3、潘刚的股权激励,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一人拿了近三分之一,占公司总股本的0.9972%。不仅无限接近证监会“单个对象获得股权激励不超过总股份1%上限”所规定的顶格数量;获益市值更是接近10亿,其他高管 如 刘春海、赵成霞等也分别获益过亿。
或许是外界诟病的声浪过大,伊利在9月份又推出了一份修订过的方案,但也只是微调了一下。
最终,这份股权激励方案,以75.56%的比例同意,18.50%的比例反对,5.94%的比例弃权获表决通过。
接近四分之一的股东,反对或弃权。
就这样,透过又一轮股权激励,潘刚又给自己发了近1个点的股权。
截至2023年底,潘刚已持有28.67万股股票的伊利第三大股东,仅次于中央汇金和呼和浩特政府,持股比例甚至达到呼市的一半以上。
在今年公布的胡润百富榜中,潘刚以96亿身家位居第634位。
从年薪22万,到伊利第三大股东、身家近百亿,也才不到20年时间。
只能说,厉害啊!
最后来探讨下,潘刚的股权激励如此厉害,他治下的伊利,是不是也这么厉害呢?
伊利,大家都知道,奶业老大。
但老大的业绩,却不太稳定。
2023年,伊利的营收增速告别了双位数的增长,只有2.44%;好在净利润表现尚可,还有超10%的增长。
作为奶业巨头,伊利的营收主要来自三块:液态乳、奶粉及奶制品、冷饮产品。
利润还是相当不错的,毛利率超过30%,净利率也在7个点以上。
当然,和蒙牛一样,伊利也是疯狂打广告的爱好者。公司销售费用超过225亿,占营收比重高达18%。
对比之下,花在研发的钱,只有8.5亿,占营收的比重,连1个点都没有。
而近一年多以来,因为需求恢复偏弱,再加上原奶供给偏多,伊利的牛奶,也渐渐有些卖不动。
今年一季度,伊利的营收,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
更令股民担忧的是,伊利明明手握超500亿现金,公司的短期借款却与日俱增。
最新一季度的数据,公司的短期借款,已经接近500亿。
明明这么有钱,为什么还要借这么多钱?
伊利在财报中,没有解释。
当然,有这么厉害的董事长+这么厉害的股权激励,猫姐相信,只要再推出一轮股权激励,伊利的业绩,肯定还能再创高峰!
你怎么看?关注我们,评论区聊聊吧!
———— —— 分割线 ——————
扫下方二维码,备注“说财猫”,拉你进群畅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