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当代互联网的最大功德之一,就是打开了生育黑箱。
这几年通过网络,大家一点一点地更新了生育知识。
“从来没人告诉过我生孩子是这样的。”——倒不是因为生育的真相太过离奇,而是生育损伤分明是如此平常的存在,但它却又是如此隐秘,如此不为人所知。
比如前段时间有人用芒果图、鱿鱼丝来形容“会阴撕裂”,很多人才第一次了解到原来生产还会造成这样的损伤,原来损伤的程度会是这种样子。
图源:@六层楼先生、@李知非
直白的图像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冲击让我们意识到,妈妈们为生育付出的代价,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她姐也注意到,最近网上又开始讨论起了“月子病”。
图源:网络
“这个世界上可能根本就没有月子病,所谓的月子病,都是用来掩盖生育的代价。”
这句话在网上引发了很大的共鸣,评论区里,很多网友留言“终于有人说这句话了”。
是啊。
终于,我们朝着那些被掩盖的生育真相和代价,又走近了一点。
虚假的「月子病」,真实的女性困境
正规的医学教材、研究文献里,不见“月子病”一词。
那它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大多数时候,它存在于代代相传的民俗中,用来表示产妇不遵守月子禁忌的后果。
就像那句古话:
“坐好月子让女人有了第二春,否则会落下终生的病根”。
图源:网络
在这种认知里,产妇头疼是“碰水”造成的,膝盖痛是“吹空调受寒了”,身体虚一定因为“下床走路了”......出现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被命名为月子病。
如果要追究其患病的原因,那就只能怪月子坐“坏”了。
图源:新浪微博
如果女生不服从这月子禁忌,还会有一套万能说辞等着她:
“等你老了就知道了。”
月子病更像一个恐怖预言,于是大多数新生妈妈只能宁信其有,乖乖就范。
为了坐个好月子,30天没洗头
但这一套真的有意义吗?
古代医疗技术落后、卫生条件堪忧,这些禁忌确实可以减少产妇细菌感染的风险。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也认为,产妇的病症源于不良习惯,于是限制产妇“不许出家门”“不能受寒”......
到了中世纪的欧洲,“产褥热”泛滥,成为杀死女性的第二大元凶,他们认为无可根治,于是又归于瘴气理论。
图源:网络
直到19世纪科学发展,人们对细菌感染有了更多的认识,才发现产褥感染的最大元凶是未消毒的医疗器械和双手。
1847年,一位匈牙利医生通过用次氯酸钙来洗手,直接将“产褥热”死亡率从近 20%降低到2 %。
那些因恐惧产生的禁忌,自然而然地消失在西方历史中。
而今,虽然在我国“月子病”仍是深入人心的名词,但我们也逐渐清楚——
女性在产后会出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因为坐月子期间某个意外导致。
它们本质上都是生育带来的损伤。
生育对女性来说是一场身体的巨变,是新生命的“野蛮入侵”,从产后和术后的角度来看,产褥期休养的意义非常大。
「在这段时间里,乳房要泌乳,子宫要复原,各个系统要逐渐恢复正常,如通过排汗、排尿的增加来减少多余的血容量......」
但恢复因个人体质、手术具体情况而异,很难通过“坐个好月子”,身体就像真的没生过孩子一样。
图源:新浪微博
更不要说我们的月子文化宛如“规则类怪谈”。
禁风禁水禁冷食。
但不禁孩子哭闹、喂夜奶、生气烦忧......
绝大多数产妇在恢复期还要照顾婴儿,由此产生的劳累,会让身体变得更为虚弱,从而带来所谓的“月子病”症状。
图源:新浪微博
事实上,大多数宝妈都心里也清楚——
手腕疼大多是抱孩子、喂奶、无聊玩手机造成,头痛是因为被孩子哭闹吵到睡不好觉,腰痛则是围产期的身体变化和长期卧床的伤害。
图源:新浪微博
那些伤痛,大多数是生育带来的、是育儿累到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真正堪称“月子病”的伤害——是由坐月子期间,不健康的产后实践方式引起的。
简单想想便可得知。
在古代碰水、吹风,容易感染;
而如今,捂汗、不洗漱、室内不通风反而更容易滋生细菌。
图源:公众号
这样刻板坐月子、捂月子,甚至可能会导致产妇失去生命。
2015年上海,一名产妇因长期卧床导致肺动脉血栓而去世,后又8月一名产妇中暑身亡。
图源:网络
2017年,一名淄博产妇在“捂月子”患上热射病,持续高烧、脏器损毁,最终不治身亡。
图源:网络
可即便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最后轻飘飘一句“坐月子把人做没了”,盖过了生育的损伤,也盖过了不科学的坐月子方式对女性造成的伤害。
图源:知乎
坐月子背后,究竟还藏有多少生育谎言?
重视女性产褥期,避免“月子病”当然没问题。
但我们要警惕叙事后面的陷阱。
其实“月子”本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很多学者认为,古代月子是封建礼教中的一套仪式。
用当代眼光来看——将产妇与外界隔绝,颇与“月经歧视”相似,通过对女性身体的贬抑,进而将她和公共空间分割。
接着完成“母亲”这一社会身份的转化。
图源:新浪微博
科学上也有迹可。
研究表明,产妇与孩子的长期相处会利于分泌催产素、打开杏仁核——杏仁核增大了产妇对孩子的在意,产生更多的照顾意愿——也就是当孩子夜里哭闹母亲更易醒来的原因。
但研究同时表明,如果父亲与孩子多接触、互动、参加抚育,那么同样也会分泌催产素、打开杏仁核。
《宝宝的第一年》
只是这个照料责任被全权推给了女性,并附上“妈妈更细心”“妈妈更敏锐”的夸赞谎言。
如“月子病”“为母则刚”一样的生育谎言并不少见,无非都是要包装、遮掩一些问题。
譬如,一些骗局是用来掩盖生育的代价,放大生育的好处。
就像坐月子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往往是一个生育后的女性受到家人的百般宠爱照顾。
不用下床干活,可以吃好喝好,可以随意释放自己的情绪。
有丈夫在网上求助:“老婆住月子中心,天天就是躺平,这钱花得亏了。”
图源:
但正如喂奶幸福高光画面的背后,是大多乳头流血结痂的现实一样。
坐月子被美化的背后,是“两个极为虚弱和脆弱的人,被高度绑定在一起”。
图源:抖音
与之类似的过度美化层出不穷,在这套理论里——
怀孕生子是灵丹妙药,月子休养能包治百病。
“痛经,这病、那病生了孩子就会好的”
“生女孩皮肤变得好,生男孩给母亲病带走”
“一胎病根二胎养好”
“月子病要月子治”
图源:新浪微博
不知道的还以为要拿儿子做药引子。
重男轻女、玄学劝生的功力臻至化境,也不过如此了。
图源:新浪微博
一方面,他们无中生有出一些封建迷信的生育好处,另一方面,妇产知识却一直真假不清地在私领域里流传。
他们说“月子病无法医治”。
于是女性要么继续生,要么咬牙忍,甚至没有喊痛的权利。
图源:新浪微博
他们说“顺产小孩更聪明”“母乳喂养降低患癌风险”“打无痛对孩子不好”......于是她们让渡自己的感受,去成为一个牺牲的、伟大的母亲。
图源:新浪微博
这些一眼假的谣言,把女性置于迎接新生命的祭台之上,责任与风险皆她一人承担。
而那些真实的损伤,则随着女性的生命经验一起秘而不宣。
就像直到近几年,人们才知道原来“副乳”不是一种体态,而是易在女性怀孕激素变化刺激下,显现的多乳房症。
百度百科
人们才知道,原来母乳少需要挤奶,母乳多则会堵塞、发炎,喂奶更是血腥场面。
图源:新浪微博
人们才直到,女性在怀孕、分娩、产后各个阶段,皆可能会遇见各种意外,不是代代相传的那样——“不痛”“别人都这样过来的”“这是你的义务”。
图源:新浪微博
如“月子病”被戳破一样,从现在开始,去讲诉女性的真实感受、去看见女性的生命经验——
这一切还不晚。
正视生育损伤,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国知名物理治疗师莫里安•瑞恩在《产后身体革命》一书中提到,她会对患者反复强调一句话——
“一次产后,一直产后”。
意思是一旦生过孩子,你的身体就是“产后的身体”。
妊娠和分娩过程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但其实很多问题,并不是刚生完孩子就会立马显现出来,它们很有可能在女性生育多年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
「在我每天的医务工作中,我接待过很多发生尿失禁以及腰背和盆底疼痛的女性,当我告诉她们这些问题都源自于多年前甚或几十年前的生育经历时,她们都非常惊讶。」
就拿常见的漏尿来说。
2021年,广西妇幼保健院发布的《广西城乡孕产妇尿失禁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产后尿失禁发生率为27.2%,这意味着约三成的产妇存在尿失禁问题。
研究也表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与女性年龄、分娩次数基本呈正相关。
45岁已育女性中,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达40%,老年妇女的发病率更是高达70%。
之所以生育会增加尿失禁风险,是因为生产过程中女性的盆底肌通常会因为过度承受压力而受损。
我们可以把盆底肌想象成一张大网,是它“兜住了女性的子宫、阴道、膀胱、尿道、直肠等,并通过收缩来控制及调节这些脏器的功能。”
图源:网络
如果这张网被扯坏了,那由它所支持的身体内部器官自然也会出现问题,医学上称之为“盆腔器官脱垂”。
比如漏尿,就是“膀胱脱垂”的典型症状之一。
当然受损的盆底肌是可以在产后,通过正确的盆底锻炼来恢复和改善的。
但如果出现问题没有被重视,也没得到及时的治疗,随着年龄的增大,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还可能出现严重的盆腔器官脱垂风险。
多严重呢?
子宫、膀胱、直肠等器官会直接从体内掉出来。
@健康巴渝12330
网上一位泌尿科护士提到她职业生涯里印象最深的病人,是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因为无法排尿来就诊。
当护士试图给老奶奶插上排尿管时,却惊讶地发现,从她的下体,伸出来了一片叶子。
老奶奶忙跟护士解释道:“哦,我想忘记把土豆拿出来了。”
原来为了防止脱垂的膀胱老是掉出来,她在身体里塞入了一个土豆。
时间一久,土豆偷偷发芽了。
图源:internet-garcon-pdf
在提及生育损伤时,我们常常会听到一种声音:
“哪有这么夸张,以前的人生七八个怎么没看见有啥问题?”
如今我们很清楚,不是她们没有遭遇问题,不是她们没有经历痛苦,而是她们的痛苦并不为人所知。
无数的妈妈们、奶奶们,也许漏尿了几十年,脱垂了几十年,也就忍受了几十年。
图源:网络
她们可能毕生都在为这些“难以之隐”所困扰,她们不知道这些问题是生育导致的损伤,更没有人告诉她们,这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
甚至很多人还会觉得,是自己当初月子没做好。
可一个产妇恢复的好坏,显然并不是由坐月子来决定的,生育给每个妈妈带来的损伤都存在差异,不是一句“坐好月子”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让大家提前知晓生育的损伤和风险。
毕竟我们只有知道自己哪里会受伤,才能做好预防,才能在受伤后及时修复,不是吗?
图源:@萌一辰
《最好朝南》一书里,作者沈平林记录了自己治疗漏尿的经历。
怀大女儿时,她第一次得知“盆底肌”这个名词。
但因为生产后感觉良好,所以没太重视产后修复。
直到几年过去,她生下第二个孩子,发现自己漏尿严重,不能奔跑、不能大笑。
于是她去盆底肌门诊,医生却说她来晚了,“通常70%的损伤都是生第一个孩子造成的,很多人生完第一个没有感觉,但其实损伤已经发生了。”
她也是在这时才得知原来盆底肌康复还存在产后六个月的“黄金治疗期”。
“为什么没有人早点告诉我们这些?”这是她最令她懊恼的一点。
生育损伤不被言说的代价,最终都会落到每一个母亲的头上。
唯一让人欣慰的是,如今,这些曾经被掩盖的生育真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距离我第一次听说盆底肌已经七年了,应用商店开始有帮助人们练习凯格尔运动的APP,网络上开始有人公开谈论盆底肌障碍带来的不便,越来越多医院开设了盆底肌门诊。」
所有的风险和损伤,只有被知晓,才有被提前预防的可能。
所有的伤口和痛苦,只有被看见,才有被真正修复的可能。
我想,这就是我们坚持讲述、坚持看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