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靠一张图,我家磨蹭大王终于快起来了!

母婴育儿2023-11-17 09:05:31无忧百科

就靠一张图,我家磨蹭大王终于快起来了!

不管你家孩子多大,都可能犯这个大毛病,那!就!是!磨~蹭!

小D也是如此,完完全全没遗传到我的急性子,从小散漫拖拉(像谁我就不说了)

不仅起床和入睡很磨蹭,自己定好的阅读计划,明明可以立马开始,她却总想“先放一放”,很多事情明明可以随手干掉的,她也总想拖一会儿……

所以,今年我们的暑假计划里,重点就是改掉这个坏习惯,具体方法可以点这篇看

当然,如果你家孩子还小或者磨蹭很严重的,还是需要从头捋一遍,孩子磨蹭拖拉这件事到底怎么解决。

这篇依旧会比常规的推文长,可以说是把我这么多年来思考和实践过的经验总结放在一起了,也尽量把每一步怎么做都给大家拆解清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也给大家直接做成了思维导图

01

区分慢,还是拖拉

孩子是真的拖拉磨蹭,还是动作慢了一点?这是我们首先需要区分的两个概念,我们眼里的孩子拖拉,其实是相对于我们自己的速度。

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觉得时间很重要,游乐场很好玩,总希望他们能快点出门,但对他们来说,出门时遇到的新鲜事物同样是有趣的,路上的蚂蚁,鲜花,没有一个不重要啊。

他们正是在花时间去体验那些,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的活动,而我们只不过比孩子多活了几十年,这几十年,我们每天都在练习这些事情,而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独立去做这一套流程并没有多久。

学龄前这个阶段的“拖拉”都是假性,我们可以理解孩子需要慢慢来的需求,同时,也要想好,怎么应对孩子的“拖拉”。

尊重孩子的节奏,留够时间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重要的是不包办、不催不吼,防止因为我们的唠叨产生逆反心理,到了上学后变成“真拖拉”。


02

区分是谁的需求

面对孩子磨蹭、慢吞吞的习惯,我还有一个“一招鲜”,就是每次因为小 D 磨蹭拖拉而大动肝火的时候,我会先问自己:她的磨蹭对谁造成了影响?这样问题就聚焦了,接下来解决方法就会更有针对性。

我曾经特别担心小D因为磨蹭错过了校车,上学会迟到,于是,每天早晨出门都是心力交瘁,我追在她后面催,吃饭开始喂了,衣服也帮忙穿了,还会抱着下楼。

后来我灵光一闪,想到她迟到了自己损失了和同学们玩的时间,也许老师还会批评她。

这时,我就意识到自己把她的需求变成了我自己的,那她自然不会为自己的行为着急啊,反而会觉得我们帮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类似的还有,怕孩子迟到,怕孩子作业完不成,我们比孩子更紧张那些结果,忍不住催促、威胁。)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针对小D慢吞吞的情况,我只会郑重地再提醒一次,决定不反复唠叨,让小D自食其果。

(怎么让娃自食其果,具体点这里: )


当然,每次发生了她不愿意接受的后果后,比如,赶到游乐园,最喜欢的冰雪奇缘演出已经不让进了,小D也会崩溃,这时候,我不会埋怨她,说,“你看,早和你说了,你就是不听”,而是会共情会安抚。

而且我一定会跟进复盘,强调她拖拉导致这样的结果,“关门了,真的太令人伤心了。我们下次出门时,如果小D可以马上行动,我们就一定可以赶上的。”


那也许有朋友会问,迟到是孩子的问题,但他们迟到后会影响我们上班,最终还是影响自己啊。

那这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更不应该是指责孩子,而是在理解孩子需要“慢慢来”的情况下,自己提前计划。

比如,针对小D睡前怎么催也不愿意上床,我就把原本准备工作的30分钟延长到1小时,小D果然主动地进入到了睡觉时刻。

我希望她上学不迟到,我就自己估计了一下,让她自己慢慢吃饭、自己尝试穿鞋穿衣服,一路慢慢下楼,这些让她舒舒服服慢慢来大概要1个小时左右,那我就会定上一个更早的闹钟,每天提前半小时叫她起床。

原因很简单,当我放慢了节奏,当我愿意等她、陪伴她,这时我们的心理状态都是放松的,我们陪伴孩子,只是陪伴着,你会发现很多问题都解决了。

这里还隐藏了一个关键:所有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的那些东西,要先确保一点:在孩子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熟能生巧,内化成肌肉记忆以后,再去给孩子一个新的要求,提高他的速度。


后来,我们家睡前磨蹭、出门慢的习惯,的确就好了。

03

认识时间

把时间具象化

应该说,所有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都是模糊的,“2分钟”是怎样的?长的短的?对他们来说,太抽象了,养成时间观念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知道时间是什么。

1、认识时间

从2~3岁,就可以带着娃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这些词里认识时间,有意识地把孩子的活动搭配着时间。

“我们上午要去公园玩,中午回家吃饭”,让孩子先慢慢形成“时间”的大概念。


接近学龄前,就开始认识小时、分钟、秒钟,这样循序渐进,具体文章我也写过近乎“保姆级”的步骤,可以点击:

(这篇教孩子认识时间的方法,其实就是示范了用“搭脚手架”来帮助孩子学习的过程:从孩子现有能力到所要达成的目标之间,拆出一个一个小步骤方法来学习的过程。)


2、引入可视化工具

之前和大家推荐过的,买一个沙漏倒计时(团队小伙伴家里也说了,是亲测管用)。

沙的流逝,就是在给孩子一个具体明确的提醒。有了更加直观的概念,孩子自然也就有了心理预期。

可以买10分钟,20分钟的,通过沙的流逝,让孩子真实体会到时间的流逝。

用5分钟的沙漏,平时和娃玩玩“5分钟可以做什么”的游戏。

收拾玩具,喝牛奶,可以读完一本书,等等。

也可以用来和时间赛跑,和沙漏比一比,看谁跑得快;

当然,我们也会什么都不做,等待5分钟的过去。

更加关键的是,小D也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地体会到了利用好这5分钟的差别,可以无所事事,也可以做那么多事情。

帮助孩子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就相当于给了孩子一个选择,她可以自己决定,在哪些事情上珍惜时间。


3、制定生活计划

要学会安排掌控时间,第一步就是要让他们了解这段时间要做哪些事,而这一切就是从规律作息开始。

当然,制定计划是容易的,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当年,我借鉴了小D幼儿园的日程表,先把一天需要做什么都列了出来,在每个环节结束前5分钟开始就提醒她还有5分钟,自由玩耍时间就要结束了。

希望她早点去睡觉,也会把睡前日程做出来:


孩子都是“视觉动物”,他们需要具体形象的指令,很多时候我们说一百句不如指着某张图片说一句。

这样的好处不仅更容易让小D养成习惯我们之间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当我一直坚持强调“程序”后,她就会逐渐明白,这不是“妈妈故意和我作对”,这就是“程序”

(可打印空白计划表,公号菜单栏输入:时间,可以获得)




04

游戏力

之前和大家分享过,面对孩子各种问题,最好的方法之一,其实是利用游戏力。很多棘手问题,变成游戏,让孩子参与进来,就能解决。

比如,孩子每晚洗完澡就是磨蹭不肯出来,讲道理不行,强行抱出来就是大哭,可以和孩子玩一个“火箭发射”的游戏,孩子就是那个火箭,让孩子自己倒计时,3、2、1、发射!你看着吧,孩子准保比我们还起劲。

拓展思路:出门磨蹭可以变成汪汪队倒计时执行任务,不愿意出门系安全带,就想象车子是太空舱,宇航员要穿上装备。


此外,我们家最常玩的就是:快进游戏。

规则很简单,比如对于有一些她慢慢在做、明显在拖拉着做的事情,我就会故意和她玩着说,“好,现在开始快进模式”,然后看她快快地做;

然后我再说,“慢放”,她就要放慢速度做,当然,中途还可以“正常播放”。

这个游戏她也会指挥我来进行。通过游戏,并不是非要控制小D啥都像我这样执行力很高、干脆利落地做完(虽然我也好希望啊,哈哈)。

但至少有机会让她不排斥地去更有效地做完一些原本她懒懒散散完成的事情。

这样多玩了几次,小D发现,有些事情快快地做挺好;有些事情,她仍然懒散。但至少,我让她体会了不同的方式,你看,又是多了一个选择权。

更多游戏,可以点击,既有游戏还有时间计划的资料。


(公号菜单栏输入:时间,可以获得游戏和可打印计划表)

最后,再来说几句心里话。

我从小家庭教育挺严格的,所以导致我非常追求秩序、规则,行动力很强,我特别明白像我们这样的父母,对于孩子很多“几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情,非要慢吞吞”,那种心痒痒的感受。

但这几年我越来越明白,育儿是“看到”,而不是“我以为”。

还没开始吃饭,父母就已经预设“孩子吃的不够多,要赶紧多吃”;孩子还没开始写作业,父母就已经预设“孩子写作业很磨蹭,要赶紧开始”。

这样的预设自然就产生过度关注,然后势必就会用放大镜一般去观看孩子每个细节,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干预,自然就有了很多反抗


所以,后来,我们家会特意选择几个活动,分为,“这件事我想超级勤快”和“这件事我就想做个懒人”。

这件事对先生和小D来说是很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自我效能。

有时,他们两个还会眉飞色舞地去快速做那些本该是“超级懒人”的事,还互相挤兑说,你怎么不够懒,我们不能让妈妈看扁了。

这也让我意识到,如果一个家庭环境只鼓励效率规矩,那么就会有人叛逆,毕竟人的本性都有懒散的一面。

而当环境允许两面都出现,而且大家可以自由选择时,人的积极向上的那面就会被激励。

这才是成长,不是用问题打败孩子,而是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世界可以变得更大。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此刻,我已经在去上海童书展的路上了。最近明显天冷了,大家都注意做好保暖工作。

我们团队里有几个小伙伴把羽绒服都搬出来了。不过 早晚温差大,衣服穿脱会比较勤,要避免着凉,多 备一些贴身的保暖衣物。

隔壁号正在开团壳幼的美丽诺羊毛专场,我家已经换上了,软糯的贴肤感很舒服,还能够保暖排汗,最适合欢脱蹦跳的娃。

就是没想到这么多人需要,部分尺码断货了,还没买的再去捡捡漏,明年春季再推新款,给大家备足库存()

最近好忙,好消息是我的新书已经进入最后校对阶段啦✌️


觉得文章有启发

本文标签: 上床  习惯  父母  游戏  逆反心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