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看懂徐氏主持常氏大丧,才明白朱标为何不让吕氏祭奠

热门影视2023-10-31 11:06:45无忧百科

《山河月明》看懂徐氏主持常氏大丧,才明白朱标为何不让吕氏祭奠

#影视杂谈#


吕氏是太子朱标的侧妃,一直以聪慧、贤良示人,深得朱标的偏爱。

在朱氏家族里,唯有正妃嫡子才是正统,即便嫡子无能,也不会考虑庶子,这是规矩,也是深受大家认可的唯一继承方式。

但在皇长孙朱雄英突发天花死后,朱元璋和朱标便为继承人的问题犹豫不决。要说当时正妃常氏还活着,而且还有蓝玉这个大将军舅舅做靠山,并没有吕氏及儿子朱允炆什么事。


而且嫡次子朱允熥虽然排行老三,却只比庶长子朱允炆小一岁。又加上朱标对嫡长子的亏欠和对常氏的愧疚,都只能把朱允熥立为皇太孙。

却因为朱标偶然间听到朱允炆说的一句话改了主意,原来是朱允炆哭着说的“我想念长孙哥哥了。”这让朱标认为朱允炆有善待兄弟的宽仁,让他大为感动。

又赶上常氏和吕氏都即将临盆,虽是常氏先一步生产,却因难产血崩一尸两命,而慢一步的吕氏却顺利生产,为朱标生下第五个儿子。


凉薄的是在这一喜一悲之下,朱标只安慰顺利生产的吕氏,却没有痛心难产的常氏。而且还禁止吕氏去悼念常氏,却把常氏的一应后事全权交给徐妙云主持。

令人想不明白的是吕氏一直和常氏保持良好的关系,而且工于心计,对皇位有企图的她,断然也不会放弃恭谨正妃的好名声。但为何在送正妃最后一程中,却始终不曾露脸,甚至连装装样子都不曾?


徐妙云和太子妃是真正的妯娌

徐妙云和常氏分别作为朱标和朱棣的正妃,算是真正的妯娌,因为在公爹朱元璋的铁血手腕下,至少朱元璋当政时期,所有的儿子都不会觊觎皇位,也就没有兄弟相残的惨烈画面。

众位皇子的正妃妯娌们,即便是早先都聚集在京师,也是各种顾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相互之间并没有勾心斗角和猜疑算计。

只有在马皇后召见入宫时才会相聚,仔细看的话,只有正妃之间才会称呼“嫂子、弟妹”,而吕氏虽贵为太子妾室,却也只能称其为“姐姐”。


这里的“姐姐”并非更亲近的意思,而是区别身份用的,也就是说哪怕吕氏再得朱标的喜欢,还是不能造次,因为吕氏是个在妯娌面前不被认可的女人。

再说常氏是常遇春之女,蓝玉的外甥女,两位大将保驾护航的太子妃,是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人。

而徐妙云之父是徐达,朱元璋最信任的帅才,生前曾统领20万北平军,也是“空印案”里为数不多未曾波及的六将军之一。

这两位做妯娌才算是真正的旗鼓相当、不分伯仲。也就是说常氏和徐氏是一个圈层的人,如果遇到危机,肯定也能抱团取暖。


更重要的是朱标和朱棣的亲近度。朱标做太子二十几年,朱棣更是朱标带大的,也以朱标马首是瞻。朱家是马上打出来的天下,而朱雄英也爱好骑马射箭,朱棣曾直言不讳地说过要朱雄英做个“马背皇帝”。

虽然那个时候朱雄英未被封为皇太孙,但嫡长子的身份在那摆着,基本上也不会出任何意外,当然他自己死了也是命。


但在朱棣心里朱雄英是正统,常氏是嫂子,这跟朱标个人的喜爱没有关系。

虽然常氏性情过于直白、喜恶分明,但这都不能改变徐妙云对常氏的认可,更不会改变常氏及儿子们的命运。只不过,随着朱雄英的死,常氏的难产而亡,又加上朱允熥自身能力有限,不爱表现等因素,原本是有望继任皇太孙的人选,却因多重缘故失之交臂。


吕氏深得朱标偏爱

吕氏出身名门望族,吕氏家族更是辈出人才,只不过走得是文人路线,多半居于庙堂搅弄风云,却不能涉及半分沙场。

朱元璋个人是喜欢武将多于文人的皇帝,而朱标却正好相反,自小深受儒学浸染,虽没有半分战功,但凭借朱元璋的喜欢和其治国的能力,成了大明拥有实权的第二人。

朱标对武将虽有敬畏之心,却也保持了对文人的推崇态度。吕氏的三分聪慧和善于察言观色就正好对上朱标的“胃口”。


尤其是在男人无法插手的后宫和内宅事情上,吕氏就很好地填补了朱标的不便之处。

从海别公主的安置问题,朱标就对吕氏赞誉有加。海别公主作为大元悍将王保保之女,对朱元璋的招降之策有益,却不能明说。同时又是敌国之女,不能随意处置,吕氏劝皇后安排海别公主做个后宫典言就正好解决了问题。

又因吕氏替常氏安抚了秦王妃,主持过徐妙云的婚事,桩桩件件都办得不错,而且还不抢功,即便提的要求也只不过是在关心儿子的学业上,这都让朱标很高兴。


其实,吕氏的招数并没有多高明,只不过是文人常用的欲擒故纵而已,但这要想有效,也少不了同行衬托。

不过,也就朱标把吕氏当宝,觉得是自己的贤内助,但吕氏也只能长袖善舞在东宫之内。出了东宫就水土不服,不仅朱元璋不认可,还两次点名提点过朱标“长幼有序,嫡庶有别”;徐妙云也曾两次拒绝过吕氏的示好。

说白了,吕氏的野心人人都看得懂,只不过不拆穿而已,也只有朱标一个人看不清。


尤其是在朱允炆的教育上,曾在朱棣带领的锦衣卫得罪百官被申斥时,朱允炆就发表过强烈的谴责。但其实一个不到十岁的奶娃子知道什么是政治,不还是听身边的人议论。

在说错一句话就能掉脑袋的封建王朝,朱允炆如此的言论也难免不被惩罚,但吕氏却鼓励地摸了摸脸,颇像个以儿子为自豪的老母亲,实则根本就是人云亦云。

吕氏更多仰仗的还是朱标的偏爱,而且她生儿子能力也厉害,四年间连续生了三个,还都是儿子,不得不说运气不是一般的好。


为朱允炆上位铺路

比起朱雄英这个嫡长子,朱标更喜欢朱允炆,尤其觉得朱允炆的好学、谦逊和重情更是一个好皇帝该拥有的品质。

自常氏薨世后,朱标便有扶持吕氏为正妃的念头,为的就是给朱允炆一个册封为皇太孙的身份。

吕氏的父亲吕本原本没有大才干,最出风头的无非就是因为吕氏的请求,才被封为朱标儿子们的老师。


但随着吕氏举荐蓝玉为征北大将军,又“熬”走了正妃及嫡长子,她就成了一箭三雕的最大获益者。

又加上朱允炆好读书、重情义打动到了朱标,便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常氏薨世后,吕氏本应该第一个悼念,更应该为其守灵以示恭谨,但却被朱标拦了下来。其实,这个时候便是为朱允炆的上位铺路了。


常氏难产一尸两命,而吕氏顺利产子,原本各生各的互不影响,但如果把两件事放在一起对比,问题就来了。

因为对于死者来说,吕氏的顺利就是原罪,难免会被人诟病,那她多年来努力营造的形象,就会瞬间倒塌,很有可能成为“转正”的绊脚石。

吕氏也刚生产完,需要休养,还有照顾幼儿的职责,太过悲伤对身体不好,太过平淡对死者不尊重。干脆朱标就做主不让她去,免得节外生枝。


徐妙云出面主持常氏后事就刚刚好,既不会有人说闲话,而且徐妙云于太子及吕氏各自的算盘,也是个局外人。既不会站出来指责,更不会起到妨碍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他们各自计划的踏板石。

自古都是“母凭子贵,子凭母强”,朱标要想扶持朱允炆上位就得解决身份问题,吕氏就必须为正妃。

要说上位这件事,必须得扶持者用心筹谋,上位者努力向上爬才行,总而言之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


吕氏对朱允炆教养的严苛,以及用心程度,无不昭示着她的不安于命。也真的是时也命也,吕氏还真的等来机会,一应障碍竟然相继死去,就连蓝玉也会因为感念她的举荐而不与其做对,彻底打开了吕氏携子奔赴在康庄大道上的道路。

朱标的死,应该是朱允炆上位的最后助攻。因为在朱元璋内心里,是绝对看不上吕氏的,尤其看不上吕氏那满脸写着的“不甘于命、逆天改命”的欲望。

但朱元璋却不得不参照朱标的意见,就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又展开了新一轮的“大屠杀”。为的就是趁自己还活着,就尽最大可能把朱允炆推上皇位。


而原本留给朱标的班底就不得不重新洗牌,以朱允炆为主心再建新的心腹。而原本还指望蓝玉是个辅臣,却在朱允炆长大的过程就迫不及待地赐死了。

只不过,却也为朱允炆独断专制埋下了走向灭亡的深水炸弹,皇位的传承又过渡到朱棣的手里,从辈分上讲,也算回归正确顺序。而掌握实权的吕氏也从高高在上的太后,重新变回了太子妃。

吕氏的一生算是圆梦了,又算是黄粱一梦,来来回回,又回到了起点。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