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开播13年了,终于轮到他火

热门影视2024-05-11 03:05:17无忧百科

《甄嬛传》开播13年了,终于轮到他火


有句名言怎么说来着,“知道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


就比如随着网友玩梗的花样百出,人们才发现,人类对《甄嬛传》的挖掘不到0.1%。


在国产影视剧中,要说长尾效应,恐怕没有一部能超过《甄嬛传》。


单说对角色的挖掘,从甄嬛到华妃,从皇后到安陵容,每一个角色都那么有血有肉,可怜可悯。


但我们今天要讲的,则是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角色。


陈建斌饰演的皇帝。





甚至,从导演的角度,这个角色才是这部剧成功的最大原因。





关于《甄嬛传》一直有一个很津津乐道的幕后故事。

饰演皇上的陈建斌问饰演华妃的蒋欣:“你的妆怎么这么老。”

蒋欣回说,“因为要配你啊”。

委屈的陈建斌去找导演郑晓龙诉苦,结果竟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事实上,导演不仅让化妆师把蒋欣化老了,甚至把陈建斌也化老了。

拍《甄嬛传》时陈建斌才38岁,但电视剧里像是4、50了。





但只要了解过原著都知道,里面的皇帝玄凌不过25岁,且长相清俊不凡,是最标准的古偶男主。

所以当时网友热议的选角大多都是钟汉良、陈坤等年轻小生,我们也能想到若真的选了他们,收视率绝对有所保障。

然而当知道是陈建斌演玄凌后,全网哀嚎,对导演也是恶评遍地。



那导演为何明明有捷径不走,偏要逆天下之大不韪选择与原著形象相差甚远,且十分显老的陈建斌呢?‍

这背后,其实就是他对这部剧最用心之处。

原著《甄嬛传》说得再好看,也不过是一本宫斗小说。

但导演郑晓龙看中这本书的点却是想挖掘其中“反封建”的主旨。

他说:“我想拍一个带有批判意识的古装剧,近些年的古装剧多半是歌颂,大量的是在吹捧。”





何为封建?

简单来说,就是阶级。

如何批判?

简单来说,展现这种阶级意识对人的伤害。

过去的宫斗剧中,皇上大多就如《甄嬛传》原著一样,年轻帅气又专情,因此无数女性观众在看的时候,都将自己代入进去,希望能穿越到那个年代,成为妃子。





而郑晓龙就是要把这层虚假的滤镜掀开,让观众看到真实的封建社会。

所以,他将原著架空的朝代放在了清朝的雍正时代。

这样一来有两个好处。

一个是明面上的,雍正登基时已然45岁,比饰演他的陈建斌还大了4岁。



这样的年纪本身就能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对古偶一般的后宫剧情祛魅。

一个则是内里的,雍正是经历了九子夺嫡才获得皇位的,因此十分在乎手中的权力,并且雍正朝还是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到达顶峰,对底层人压迫最严重的时期。

妃子陪伴在这样的皇帝身边,可以想见有多小心翼翼。





所以,在《甄嬛传》中,我们随处可见权力的存在。

最常见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行礼。

无论是嫔妃见到皇上,还是他们彼此见面,低位者都必须向高位者行礼。

这是他们生长在血液里的阶级认知。

而哪怕只是作为背景的宫人,也始终保持着毕恭毕敬的姿态。





很显然,这就是导演的安排。

他就是想让观众在看剧的过程中感受到这个故事和我们如今的不一样。

他们生活在一个阶级分化明确的时代,底层人永远不可能超过上层人,在这个时代,不会出现那些冒着粉红泡泡的偶像剧情,破除观众对后宫的浪漫想象。

而除了这些无处不在的气氛烘托,《甄嬛传》展现阶级意识的方式还有许多伴君如伴虎式的剧情。

作为封建社会最高权利的拥有者,皇帝,随便一句话就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生死存亡。

所以,在他身边必须时刻关注着他的喜怒哀乐,以免祸及自身。

《甄嬛传》一开始,皇帝和皇后对坐吃饭时,皇帝觉得鸭子汤入味,想多喝一碗,结果被皇后制止。





但就是这么一句话,就让皇帝不高兴了,直接起身去了华妃宫里。

但这也可能是因为皇后并不受皇帝看重,可即便是甄嬛,皇帝将其作为最爱之人的替身,在皇帝身边也是战战兢兢。

因为曹琴默一句话,皇帝以为甄嬛和他的初遇是因为仰慕果郡王,因此不怒自威。





幸而甄嬛用一大段话为自己解释才勉强过关。

而这还是二人的热恋期,到了后面甄嬛因华妃罚跪等原因流产,皇帝不愿也不忍惩罚华妃,因此冷落甄嬛。

最终,还是甄嬛向皇上低头。





这些陪伴帝王时所需要的机警、委屈、成全,都是阶级施加给下层人的。

这些情节,完全颠覆了过去那些幼稚的,只有爱情存在,帝王专宠一个妃子的后宫剧。

所以,有这样不可撼动的上层,后宫女人之间的斗争倾轧才显得惨烈。

也正是有这样的错误的阶级意识,每位娘娘因“斗”而凄惨的一生才是悲哀的,可怜的。







这样看来,作为这场群芳斗艳的旁观者、审判者,皇帝好像是唯一的获利者。

可郑晓龙却没打算放过他,反而在他身上加注了更多“反封建”的讲述。

表面上看,皇帝是权力的拥有者,所有人见到他都要行礼,在他面前战战兢兢。

事实上他也受困于权力。

经历了九子夺嫡后,雍正的地位依旧不算稳固,即使拥有最高的权力,他要应付的事情也是最多的。





所以我们发现《甄嬛传》中的雍正,最常见的状态就是烦。

永远板着一张脸,垮着身子。





史料记载,雍正在位13年,每天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在数万件奏折上写下批语,多达一千多万字。

而每一张折子,都是一个抉择,雍正必须权衡整个国家的每一个走向。

落到最具体,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年羹尧的剧情。





因为要依靠年羹尧的能力安定西北,所以他必须保证年羹尧地位不倒,以及年羹尧的妹妹始终受宠。

在前朝,哪怕年羹尧在前朝再怎么狂妄,他依旧选择容忍。

胜仗回朝,皇帝叫他到宫里吃饭,年羹尧却根本不在乎君臣礼仪,让苏培盛给他布菜,还自称跟皇帝是一家人。





放在别人身上,雍正估计早就赐死了,但碍于年羹尧还有用,他也只能忍。

此外,年羹尧更是居功自傲,肆意妄为。

不仅大肆翻修府第,拆毁民居,修建花园,使得百姓流离失所。

还把太医院的太医带走给自己的夫人看病,致使皇后头风发作却没有太医医治。

甚至结党营私、买卖官位,左右皇帝对官员的任命。





所以,待年羹尧的价值被利用结束后,雍正迅速将其抄家处死。

而华妃和年羹尧的命运是用血脉绑死的。





从一开始,雍正就为了防止年羹尧利用华妃的孩子谋权篡位,先是利用端妃打掉了华妃和自己的孩子,还用欢宜香防止华妃再度有孕。

但因为喜欢华妃的肆意开朗,雍正与华妃的关系在剧情前期还有一些夫妻情义。





所以哪怕华妃屡屡作恶,无论是杀害福子、指使余氏在甄嬛的汤药中下毒,还是利用温宜陷害甄嬛、设计眉庄有孕,他也都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直到华妃仗着自己贵妃的身份凌辱甄嬛,使甄嬛和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胎死腹中,皇上再也无法容忍,甚至说出了“贱妇”二字。





但即便如此,在听到华妃说出自己也失去过孩子,不会伤害别人的孩子时,皇上想到自己曾经对华妃做过的事情,语气还是弱了下去。





最终只是将其降为妃位,褫夺封号,去协理六宫之权,非诏不得觐见。

而没过多久,他还是恢复了华妃的封号,直到年羹尧被扳倒之后,他才最终赐死华妃。

然而,他还是在华妃死后,怀着对思念和愧疚之情追封华妃为贵妃,谥号敦肃,又在大封后宫时尊为皇贵妃。





在对待年羹尧和华妃的事情上,除了权利的权衡,还有情意的考量,哪怕是帝王,雍正也无法随着自己的心去肆意活着。

这就是作为皇帝生存法则,始终在权衡,因为一旦踏错一步就可能万劫不复,雪塌山倒。

但这只是权力带给他当下的恐慌,事实上,他的一生也被权力碾压。

因为生在权力之中,雍正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

童年就和母亲疏远,不被父亲喜欢,导致他一生都活在自卑和渴求之中。

剧中有段情节是他和果郡王在练习骑射,雍正感慨果郡王的射箭是皇阿玛教的。





果郡王赶紧说:“您的骑射师傅是满洲第一巴图鲁,我虽然是皇阿玛亲手教的,但没得到真传。”

皇帝说:“巴图鲁教的是箭术,皇阿玛给的是舐犊情深,皇阿玛还是偏心你的。”





果郡王赶紧跪下,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正是皇阿玛的偏爱,我成了无用之人。”

这背后,有皇帝对自小没有父爱的苦楚,也有他对果郡王的提防,更因为这层提防导致果郡王在他面前小心翼翼从而又失去了兄弟之情。





但到了后期,他还是因为害怕果郡王造反以及看到了果郡王对甄嬛的觊觎,最终让甄嬛将其毒死。

而更典型的一幕是太后死前说想见一见十四阿哥,并请求皇帝要善待十四阿哥时,但皇帝冷漠地拒绝了。

结果太后诅咒皇上会最终落得个六亲不认,骨肉分离的下场。





但即便如此,皇帝在太后咽气后还是跪在床上哽咽说道:“皇额娘,快睡吧,好长大,长大把弓拉响,这样哄孩子的歌,您从来没有对我唱过,您能再为我唱一遍吗?”





整部剧中,皇帝只有两次称“我”。

一次是“纯元故衣事件”,皇帝隔着纱幔看到甄嬛,以为纯元归来,急忙问道:“菀菀,你怎么不叫我四郎了?”





第二次便是这次太后崩逝,皇帝说出了心中最隐秘的伤痛。

雍正自小就明白权力对自己的伤害,但长大后他又为了获取权力,囚禁自己亲兄弟,杀害自己的孩子,葬送自己的亲人,逐渐被权力反噬,走向他的百年孤寂。

在那个时代中,没有人是幸存者。



有人说,《甄嬛传》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而我们现在知道了,在封建等级分明的社会中,就连皇上也是受害者。

正因导演坚持这样的主旨,选择了一个跟过往古偶宫廷剧完全不同的帝王形象才让《甄嬛传》落地,并且哪怕直到现在,依旧常看常新。

巧的是,最近这段时间,作为《甄嬛传》姊妹篇的《如懿传》却遭受了全网的恶评。

比如裁掉稳婆赏赐,对底层人的漠视。





因炩妃的争宠手段对其进行荡妇羞辱。





明知炩妃一路走来艰难却还是视而不见。







同样是宫斗剧,《甄嬛传》中却很少有这些违背今世价值观的情节。

或许也有人说,这些观念在当时就是存在的,怎么可能规避得掉。

但正如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克罗奇在其专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影视剧也是如此,我们看似拍的是过去的故事,但表达的却都是当代的价值观。

比如《还珠格格》的主题是“让我们红尘做伴活得潇潇洒洒”。





《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主题是:“也知道难得糊涂才是福,却忍不住要为天下苍生登高一呼”。





《大宋提刑官》的主题是“千古悠悠,有多少冤魂嗟叹”。





事实上,《如懿传》如今的恶评也是因为对原著进行修改的缘故。

从某种角度看,《如懿传》原著想表达的主旨其实比《甄嬛传》的立意更高。

跟剧版如懿人淡如菊,全程不参与宫斗的遗世独立相比,原著里的如懿也曾和其他嫔妃一样互相绞杀,但当手染人命,抵达后位时,才发现自己这一路精神被摧毁,自我被扭曲,因此自觉悲哀,下堂求去,断发辞别。

就比如原著断发段落中,如懿就曾向皇上表达过后宫对人性的摧残:

“臣妾在宫里的每一日,都在发疯,都在做着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疯狂的事。高晞月是,金玉妍是,苏绿筠是,白蕊姬是,厄音珠是,蓝曦是,您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发疯,可臣妾分明记得,我们的起初,都不是这样的!”

还有一幕是她目睹永琪去世,自己还被五阿哥的侍妾胡芸角陷害后,拍着长街红墙想要逃离紫禁城的情节:

“她泪流满面,说不出一句话,一掌, 又一掌,重重地拍在墙上。以掌心的刺痛,软弱的力量,来撼动这一切。她想出去,想出去。她这一生,从未如此刻,发疯般地想要出去。”

这一主旨,远比剧版《如懿传》仅因帝后婚姻出了嫌隙就断发来得厚重。





《甄嬛传》正是因为导演郑晓龙坚持对封建社会进行批判,虽千万人吾往矣,选择陈建斌饰演雍正,才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对人性的摧残。

而《如懿传》正因为剧方的短视才导致整部剧偏离原著主旨,最终翻车。

这也是对如今许多影视工作者的启发。

一部影视剧,最重要的是剧本,是主旨表达,并且这种表达需要贴合当代人的三观。

哪怕这种表达会影响市场,比如选一个不受观众喜欢的形象,但最终的质量还是会被观众认可,比如《甄嬛传》。

而即便选择了观众喜欢的演员,但乱改剧本主旨,终究会败北,比如《如懿传》。

毕竟,时间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参考资料:

1. 《该为「甄嬛」最后一个花瓶翻案了》 Sir电影
2. 《如懿传》原著

*部分图片和素材来自网络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