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历史书写与谍战悬疑的结合体,多面立体的社会角色及其处境下,是彼时哈尔滨在伪满洲国统治下的种种扭曲乱象。
作者 | 陆娜(北京)
张黎,被誉为「中国最好的历史正剧导演」,其作品偏爱探讨国将不国的动荡时代下,人性的光辉与挣扎。转拍谍战剧,《哈尔滨一九四四》也融入了历史正剧的深度和复杂性,为观众带来了一部非典型类型剧。
和其代表作《大明王朝1566》一样,这个发生在哈尔滨的谍战故事,沿用了以特殊历史节点为切口的方法,全景式还原了一个时代沉浮中的芸芸众生和不同势力的斗争。
这一特殊时期下,战争的结局虽尚未明朗,但历史的走向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所有人共同面临着生存挑战,看似掌握权力的特务机构也人心惶恐。剧中在叙事层面表现出了伪满政权的不堪一击,而腐朽落后制度淘汰的历史进程,也是奸佞人格摧毁、人生毁灭的过程。
在极端环境下依然坚持做实事的革命战士,则继续着充满勇气的斗争与生活状态。这样的历史情境更贴近现实意义,因为它逼迫人们去思考如何在充满挑战的世界中生存和抗争。
《哈尔滨一九四四》打造出了一部历史书写与谍战悬疑的结合体,观众能够通过多面立体的社会角色及其处境,感知到彼时哈尔滨在伪满洲国统治下的种种扭曲乱象。此外,该剧风格化的影像处理、超长的剧情钩子,也为观众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剧情体验。
1.建造新世界和逃避的人
在突破传统谍战剧框架、点化历史背景的努力中,《哈尔滨一九四四》第一步的解题思路是塑造一系列具体而复杂的人物形象,包括小人物群像也更加细致立体。
剧中的反派主角特务科科长关雪,其形象从剧情伊始就通过中共地下党老钱同志与即将潜入特务科的宋卓文之间的对话被巧妙勾勒出来。除了心狠手辣的行事做派,关雪的身世背景,苏完瓜尔佳的姓氏,揭示了她曾经贵族的身份。
这个谍战类型中罕见的主角身世设定,为观众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那些新旧世界交替中挣扎求生的人,以及个体在巨大社会变革中的无奈。
因为关雪的贵族生活在侵略与变革中付之一炬,预示了她无所谓「效忠」谁,在生存斗争中只会为自身利益考量。关雪和课长关于「哪个帝国」的谈话、告诉弟弟「什么政权都是暂时的」,都在强调这一点。
在剧情行进到中段,宋卓文想策反关雪时,主创借老钱的一番话再次向观众点明了她为何是永远的敌人,「她的世界被毁灭了,这是一切苦难的源头。她心里装的是满满的恨,恨的不只是国民党也不只是共产党,而是这个在封建皇权和包衣制度腐败的尸体之上,建立起来的新世界。」
相反,在《哈尔滨一九四四》中,宋卓文作为中共地下党成员,他的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群体,是对新世界追求「自由、平等、正义」理念的有力体现。一个典型的例证是,关雪发现宋卓文的破绽之一,是因为他不顾自己性命救了不相干的人,「没有信仰的人不会这么做」。
宋卓文、宋卓武双生谍战的设定,也是该剧的亮点之一。以往谍战类型中,双胞胎的设定大多用了取巧的设计,无论是互换身份还是冒充顶替,往往是主人公独闯龙潭的模式。但《哈尔滨一九四四》将以往集齐武力值和智慧的主人公特质分散在兄弟俩身上,通过彼此间的默契配合,使得剧情更加丰富和真实,也让革命之路不再孤独。
剧中小人物群像的塑造也十分出彩,即便出场不多,也有自己的故事、性格,不是脸谱化推动剧情发展的配角。比如开场出现的石明法,不仅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医生,也是谍战中关键的情报传递者,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丈夫和父亲。在后来剧情涉及731部队的暗线时,石医生也再次作为亲历者出现,成为观众理解历史事件的窗口。
短暂出场的邮局小魏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为了保护同志和革命事业的安全,他选择吞下可能对同志不利的信件,并当场被一刀破开喉咙。而随后镜头转向了他钱夹中的一张少年欢颜,让观众意识到这些充满理想和热情的年轻革命者,明明才刚开始书写自己的人生。
以近乎残暴的方式获取情报,是特务科的日常。在伪满洲国,特务组织在国人面前虽握有权力,实则是日本侵略者手中的工具,处于一种扭曲的上下位关系中,既非正统也缺乏真正的威望。理性的人都知道自己存在的脆弱性和短暂性,这使得他们在冷血狡猾之外还有多疑恐惧的复杂面向。
潘越暗含的权力野心、哨兵崔安平发现双胞胎秘密后逞强贪财两头通吃、田小江几近癫狂的内卷,都是不顾他人利益为保全自己的必然结果。而关雪即使位至特务科长也要被人管辖被算计,她的「每日破防」、潘越思虑过载后的精神问题,表现出了个体身处其中的恐慌和不安,以及这一群体的脆弱性。
没有真正的信仰,也就没有真正的忠诚。剧中在叙事层面表现出了这种体制的不堪一击,反之也解释了为何那么多人向往新世界、有动力建造新世界。
2.历史夹角下的哈尔滨
日伪时期,哈尔滨作为当时的远东「国际谍都」,盘踞着交错复杂的各种势力。《哈尔滨一九四四》对历史的考究,也体现在描绘了不同位置和阶级视角下的哈尔滨。
区别于传统哈尔滨谍战的冷冽、肃杀画风,该剧花了不少篇幅呈现哈尔滨摩登多彩、充满欧式风情的一面。这是因为早年间中俄铁路的修筑带动了哈尔滨对外贸易的繁荣,令其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亚洲第二国际大都市。
剧中多次有关雪等人参加舞会的展现,穿礼服、跳交际舞,这都是欧洲人带来的生活习惯。当时大量海外商品输入到中国,剧中关雪也有数不清的华服美酒,闻不得烟味,手中也要拿着精致的翡翠烟嘴。这些生活做派和社交场所等细节,能够看出他们所代表的权力阶层,享受的是光鲜亮丽、奢华洋气的哈尔滨。
为了还原那个时代,《哈尔滨一九四四》以实景搭建,增强空间真实的代入感与年代实感。张黎曾谈到,主创中对历史最了解的就是美术团队,连旗袍、笔墨印章等道具都是一个个定制而成的。
与之对比的,在视觉风格上形成强烈反差和讽刺效果的,是从开篇就展现出的底层百姓狭小的生存空间。
日本为了能让国际社会尽快承认伪满政权,急于建立法律体系,先后发布了多款条例,到后来越发为所欲为。剧中揭示了当时伪满政府对粮食分配的严格控制,「战时谷物法」颁布后,中国人吃大米都要分等级,而连日本军队的马都可以吃到普通百姓没有资格购入的新鲜高粱。这一不平等的细节体现在剧中每一顿饭的餐桌上,最振聋发聩的是老段面对特务科严刑拷打时的那个灵魂发问,「有钱又怎么样,能吃到大米吗」?
为了维持正常生活的普通人,即使在日本人的店面前摆摊也要被驱逐甚至拘留。这些历史背景的点画都是主创的良苦用心,对于历史的回望和反思。而共产党的艰苦斗争环境,山上的条件,医疗物资的缺乏等,更是让人深感那个混乱的时代下,表面光鲜亮丽的城市早已满目疮痍。
另外还有一组暗线,是日军在东北秘密进行的人体实验,这是他们在所有中国人背后制造的哈尔滨这座城市的阴影。而剧中这部分内容在表现手法上,也是通过对话、局部情节逐步拼凑出来的。
例如剧中对于731部队的描写,是以浅野大吾、关雪、金科长的台词提到「平房那边」、「白桦寮」、「捕鼠行动」、「人口失踪」等掩人耳目的字眼构成的。最新剧情中,宋卓武被抓捕到防疫给水部队后,看到了宋卓文的老相识,曾经以反社会型人格出现在观众面前的田小江,现在一副奄奄一息、失去斗志的颓丧模样。看到他身上各处内脏的手术伤口,观众便能体会到绝望从何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为宋卓文提供线索的731军队画师,在历史上也真实可考。日本著名作家森村诚一的纪实文学《恶魔的饱食》,系统地揭露了日本细菌部队在中国等地建立大规模细菌战研究基地。书中就提到当时因为只有黑白胶卷,一位原本描绘和服底图的画师,被731军队命令前往驻地临摹「实验品」的伤情细节,用作彩色胶卷的代用品。
3.时代血色下的散文诗
在真实历史和传统谍战剧的叙事模式之上,《哈尔滨一九四四》还采用了一系列艺术手法,将生活化场景与风格化视听语言相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细腻而深刻的历史画卷。
编剧王小枪曾表示他眼中的张黎导演是「氛围大师」,作品有着很强的文学属性。观众最能直观感受到的氛围感之一,是该剧采用了很多的黑白闪回表现手法。开始时用在了关雪姐弟经历大屠杀后流亡的回忆上,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那段阴冷肃杀的历史氛围。之后又常在推理复现时出现,起到区别时空的作用。
结合非线性叙事、黑白画面的对比和光影效果,突出了谍战环境下的紧张和危险,同时也强化了剧中人物的复杂情感。它将观众带入那个动荡的年代,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思考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剧中也巧妙构建了多处情节反转,展现了人物间复杂的心理博弈和深刻的人性探讨。例如宋卓文的很多伪装和试探,只是在判断评估关雪的底牌和红线,最终加以利用,甚至一度考虑过策反的可能。
最开始让很多人以为是「恋爱脑」的关雪,也早就发现了宋卓文的身份是共产党、发现了双胞胎的秘密。无论是赌桌上扑克牌的暗示、舞会上的追问、「松鼠密电」这条线的故意暴露,还是崔安平老婆说「双胞胎」之后的无动于衷,都说明了她洞悉真相,忍而不发是因为宋卓文对自己还有价值,为自己留后路。
在紧张的情报工作之中,该剧的长对白戏码却少有两个人定点对话、手上全无动作的时刻。以厨师身份做掩护的老钱,与宋卓文的信息交流经常发生在他的餐馆中,手上的活从没停下过,该端上的菜品不会落下。正是看似日常的状态才不会引起敌人怀疑,冒着的热腾腾锅气也让观众增添了更多实感。
带来与快节奏谍战类型不同剧情体验的,还有《哈尔滨一九四四》中超长的剧情钩子。比如,从宋卓文一开始进入特务科的那顿鸿门宴时,就埋下了他长得像浦克的钩子,直到第13集双胞胎兄弟再次被如此形容后,观众恍然大悟剧中没有一个无效信息。类似的,还有此前漏洞百出的「渡边凶杀案」,直到第18集才揭开了关雪没有深究的别有用心。
这些设计观众不仅需要细细品,甚至需要细细查,才能对剧集想要表达的全貌有更清晰的认知。在追求短平快的市场当下,这样的尝试无疑是有风险的,但也是充满了野心的,是主创对观众的信任,以及对历史表达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