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驰一夜、天光放亮,众人才发觉,六匹马上只剩了五人。弃暗投明的路上,那个冒牌王毛、真名狗剩的年轻人又跑了。对他而言,理想信念暂时抵不过攒钱、盖房、娶杏儿的人生目标。
没有大规模宣传,也没有大场面叙事,拿着网络剧发行许可证的《狗剩快跑》在央视八套和视频平台播出了。假如说,它的初始看点不外乎主演里包含一批从喜剧网综里为观众熟识的面孔,那么助力这部抗战剧出圈、决定其口碑的关键恰也在"喜剧"二字。
中国人民14年抗战艰苦卓绝。长久以来,相关题材是国产剧创作的重要一支,也是经受观众挑剔最多的一类。清历史本源、正文艺视听,同时还能以精工的制作、广泛的共情引导人们勿忘历史——对于沉重严肃的大题材,观众的若干品评标准里,"幽默"从来不是必选项。正因此,当剧中又一次旭日东升,小人物狗剩第一个在新四军某连的操场上站得笔直,弹幕里飘过"革命的种子开始发芽",那一刻,观众可以确认:民族大义正一点一滴渗透进诙谐的表层,这部抗战剧审慎地守住了"喜剧"边界。
平民悲喜剧的手法刻画小人物成长
《狗剩快跑》改编自小成本抗战电影《我不是王毛》。剧版由原片的编剧李海江执笔、王新军执导,讲述抗战时期豫东农村的青年狗剩三次参军两当逃兵,但最终在真正的革命队伍中觉醒、找到人生志向的故事。与传统抗战剧不同,新作里很少有炮火连天的场面,也不见典型的英雄叙事,而是从内容到风格悉数"贴地"而行。主创尝试用平民悲喜剧的手法刻画小人物成长,以平常又朴素的人生追求去解答民族危难之际普通人的家国大义何以点燃。
故事的主角有多不起眼,名字"狗剩"已透出底牌。他是王家捡来的孩子,人生理想就是赚大洋、盖房子、娶王家的闺女杏儿。那天,当王家傻儿子王毛被写到了国民军的征兵名单上,狗剩为报养母恩情、也为赚那入伍的几块大洋,自告奋勇冒名王毛当了兵。有点小聪明的狗剩发现了当兵挣钱这桩"生意"的漏洞,于是,他稀里糊涂又接二连三开启了"当兵体验卡"。
从军的狗剩依然是那个望着月亮思念姑娘的青年。《狗剩快跑》不急于塑造改变,而是慢慢铺陈他在军营的见闻。一进军营,狗剩为保命仓皇逃离战场。跑回家后阴差阳错领到的身故抚恤金虽然荒唐,但亲见战友倒在面前,亲身体会顷刻间身边血流成河,让他对战争、对侵略第一次有了直感。二进军营,队伍一夜之间改制成"和平建国军",狗剩虽没勇气对天降汉奸身份说"不",可在战场上听到新四军喊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时,悄然把枪口压低一寸。一心一意攒钱娶妻的狗剩没有因为当了兵就精神升华、格局打开,是他亲身经历的生死和他遇见的人、听过的话,在不经意间唤醒青年内心深处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
第三次却也是头一回,狗剩以自己的本名入了伍,没领到他预想的大洋。但正是在"自愿报名、保家卫国"的新四军,他知道了何为纪律、何为军人、何为家国。观众便也从朴实无华的"攒钱娶妻"人之常情开始,以己度人地一步步认同狗剩的觉醒。
由窄向的视野层层探入历史肌理
跟随狗剩的步履,主创从乡村到军营、从国民党军队到共产党的新四军,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用或诙谐或热血或悲壮的笔触一一勾勒。
狗剩有个待他视如己出的干娘,也有个不怎么待见他的干爹,小心翼翼活着的机灵劲和老实耿直和谐地交织在他身上。同样是捡来的孤儿,宋玉桃在德高望重、铁骨铮铮的"辫子爷"呵护下长大,姑娘满腔热血爱国情但行事鲁莽且任性。"情敌"杨三为人自私霸道,可危难之际,他留存了人心深处本真的正义感……这是狗剩和他的乡亲们,一个个面目清晰,有可亲可爱也有可笑可恨之处。
但与清晰的人的塑造相比,《狗剩快跑》的宏大背景却显得模糊不少。故事里的狗剩和他的乡亲们,更无法从宏观的历史和地理中觉知,自己正遭遇的日军侵华,是一段何等沉重的民族记忆。就像狗剩二次参军,当中共地下党、潜伏在国民党部队中的唐玉龙郑重其事想跟年轻人讲讲什么是"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时,狗剩若无其事地回,"行,给你个机会"。也像日军在"伪军"协助下堂而皇之进村后,小翠、王毛等人半梦半醒、半推半就间和侵略者合了影……直到至亲莫名倒在血泊中,直到先觉醒的"辫子爷"慷慨赴死,底层的苦难大众方才明白国破山河在。
捡来的孤儿狗剩也好,世代安居一隅的老王集村民也罢,在那个民生凋敝的岁月,他们中的许多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剧集前半部分的荒诞、夸张、黑色幽默,既是由方言与喜剧缔造的节奏感、对生活细节鞭辟入里的观察制造,也由一众喜剧演员松弛自如的表演实现,但对视野之狭隘、民智之未开的陈述,创作者是审慎、克制的。
过往难计其数的抗战影视作品里,电影《三毛从军记》《举起手来!》、电视剧《地下交通站》《民兵葛二蛋》等算是抗战大主题下的风格少数派。小人物叠加喜剧元素的抗战故事之所以不多,喜剧类型和沉重题材的天然相悖,是极大难题。喜头悲尾固然是种解决方案,但真正避免沉痛的故事娱乐化、严肃的历史被消解,还取决于创作者能否穿透荒诞的表层,拍出对家与国、战争与和平充满悲悯的洞察。
从这一层面讲,《狗剩快跑》的底线就在于对这群命运如浮萍如草芥的底层人物描摹上。创作者从他们窄向的视野开始,一层层探入历史的肌理,让今天的年轻人看到,那漫长的14年抗战中,我们的同胞曾是怎样从一盘散沙到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抗战到底,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抵御外侮的篇章。
作者:王彦
文:王彦 图:剧照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