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中的“黄河路”,餐桌上的“生意场”,“饭”很重要,“局”也很重要

热门影视2024-01-10 07:11:58无忧百科

《繁花》中的“黄河路”,餐桌上的“生意场”,“饭”很重要,“局”也很重要


作者 | Talk君

K

“黄河路上那么多人

忙来忙去嘛都是在等人

女人等男人,乙方等甲方, 销售等客户

没人等人来,有人等下次再来

明面上等,暗搓搓等

不是做生意,就是劈情操。”

——《繁花》阿宝


《繁花》马上迎来大结局,剧中重要地点——黄河路,那通天塔一般的灯光,极其夸张地营造了灯红酒绿的梦幻气氛,让人看到了曾经霓虹养眼,万花如海的老上海。

生活在上海的朋友们都知道,这里有3条著名的美食街,黄河路美食一条街、乍浦路美食一条街、云南路美食一条街,那导演王家卫为何选择黄河路为《繁花》主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曾经的黄河路以及当时的饭局文化。

黄河路,作为老上海那都是相当的熟悉,可以说,这里是上海最经典的一条美食街。黄河路不算长,满打满算不到800米,走个来回撑死一刻钟,但它却和90年代的上海美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先说说这里的地段,黄河路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黄浦区的西北部、人民广场北隅,在最繁华的商业街南京路附近,背靠闻名于世的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著名的长江公寓,也就是张爱玲曾经居住的“卡尔登公寓”、“卡尔登大戏院”都在这条700来米的马路上


曾经的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

图源:网络

黄河路是如何兴起的呢?那要说回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彼时上海的餐饮企业大多是国有经营,在餐位、菜式和服务上已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一天,黄浦区人民政府收到一封来信,反映南京路附近饭店太少,排队的人还多,根本没地方用餐。


张爱玲曾经居住的“卡尔登公寓”

图源:网络

也恰逢此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风吹来了,于是1993年“黄河路美食街”成立,原本国营餐饮店垄断的上海,逐渐出现了大量的私营餐饮店,加上政府对打造黄河路美食街颇为上心,所以开张之初,黄河路就吸引了不少老板来这里开餐厅。

到了90年代中后期,黄河路已然换了一副面孔,这里饭店酒楼鳞次栉比,高低错落、泛着七彩颜色的霓虹灯广告牌成为黄河路的特色,大小饭店生意火爆,24小时人声鼎沸。特别是节假日,到了凌晨仍旧人声鼎沸,车流如织。


影视剧中的”黄河路“

图源:网络

用金宇澄老师的话说:

“大年初五接财神,路两旁每个饭店的老板都大量的放鞭炮烟火,就像比赛,有店家抬出单人床那么大的烟火,现在简直难以想象这种场面,这一晚上放下来,第二天整条马路堆起小山,清扫地工最忙活的一个早晨……”

而这番热闹的景象和整个90年代生机勃勃、一切奔“钱”看的劲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移动通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不发达的年代,很多人的生意是在餐桌上谈成的。虽说黄河路上餐馆云集,珍馐佳宴数不胜数,但这些消费背后更是是生意和交际,各路商人大佬来到这里,不仅打着牙祭,心里的小算盘是一点没少拨

“饭”很重要,“局”也不能少

筵席请客的背后就是人情世故,而去黄河路吃饭,则成了气派、值得吹嘘的一件事,也难怪老上海人都讲,“到了黄河路身价就上去了“。


90年代真实的”黄河路“

图源:网络

直到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黄河路也迎来了“寒冬”,客流量大幅减少,上街拉客的现象也愈演愈烈,只要有人走入美食街,便会被拉客者一路盯着,而饭店门口相互间拉客,也使人避之不及。


再加上后来的“非典疫情”,黄河路的生意急转直下,颓势难改。实际营业餐馆的只有二三十家。早先名噪一时的酒楼、饭店,不少已几度易主,变身服装店甚至是旅店。

进入21世纪,上海的餐饮业迅猛发展,黄河路的菜品、服务更新速度则更加落伍。2021年,《上海市志·服务业分志·商务和居民服务业卷(1978-2010)》将黄河路的现状总结为四点:特色菜品不再鲜明、硬件设施老旧、功能过于单一、房租和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简单的四句话,标示着黄河路的辉煌已成为过去式。

曾经黄河路霓虹养眼,万花如海的场景只能在剧中一窥究竟,而那些生意场上的你来我往,也永远留在了那个热血沸腾的九十年代。

赶紧关注视频号@一刻talks吧!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