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击浪》燃青春之火,击时代巨浪

热门影视2024-01-05 15:08:08无忧百科

《鲲鹏击浪》燃青春之火,击时代巨浪

1918年春天,25岁的毛泽东在长沙送别挚友罗章龙时,写下了“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的诗句,意气风发,直抒胸臆,似已预见了后来长风破浪直挂云帆的豪情岁月。

2023年末,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由马继红担任总编剧,刘飚执导,刘承林、米卓清领衔主演的电视剧《鲲鹏击浪》火爆热播。剧情聚焦1918年至1921年间,刚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毛泽东,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燃青春之火,击时代巨浪,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教书、办报、斗军阀,从热血书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成长历程。



青春视角提升审美诗意化

革命题材剧的魅力从来都不是事无巨细,而是透过岁月的光影,去捕捉并呈现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让观众的心绪能够随之穿越时空,呼吸到彼时的空气,共情到人物的命运。

毛泽东的伟岸人生曾多次被搬上荧屏,《鲲鹏击浪》胜在立意巧妙,笔锋鲜活,没有刻意追求宏大叙事,而是从细节出发,以青春视角为切入点,浮现出革命往事的冰山一角。

剧中,青年毛泽东为了扳倒武力镇压学生的张敬尧,率领“驱张团”来到北京,四处碰壁却绝不妥协,仍然积极奔走、呼吁,在街头高呼“不驱张贼,誓不还湘”,面庞上写满了青春的热切和坚毅;他与恩师杨昌济对话,想表明与杨开慧的爱情,却没找到机会开口,惹恼了门外偷听的“当事人”。

还有他与杨开慧在路边摊吃馄饨的情景,冷风萧萧,灯孤影凄,可是相爱的人心是热的。当冒着热气的馄饨送到对方嘴边,浪漫氛围溢出了荧屏。正是通过这样有温度、有诗情的情景,剧集展现了青年毛泽东的切身处境与精神世界,做到了历史文本与影视语言、严肃题材与通俗叙事的无缝对接,给革命题材剧做出了一次成功的诗意化尝试。



生活质感推动剧情多元化

青春、成长、理想、爱情,《鲲鹏击浪》作为一部重大革命题材剧,题材如此厚重,竟然能够容纳如此丰富多元的剧情元素,使年轻观众能够喜闻乐见,并通过扎实凝练且富有灵气的叙事手法,展现出一幅活力满满的成长画卷。

实现剧情多元化的基础,正是扎实凝练的生活质感。一直在追《鲲鹏击浪》的网友都有同样的感受,就是每一处场景都很真实。北京的三眼井胡同里,学生们初到北方不适应,洗衣、做饭都做不好,后来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办工人夜校,毛泽东一边咬着馒头,一边给工人讲“口、日、田”的区别。烟火气十足的情节与画面,让观众和剧中的工人一起融入其中,喜欢上了这位高大帅气又随和的毛先生。

像这样富有生活质感的场景在剧中数不胜数,一身地道农民打扮的毛爸爸在临行前和儿子开玩笑,一句“送爹千里,终有一别”,把湘农的质朴、达观、诙谐,诠释得入木三分;董勇饰演的张敬尧在报纸上看到“驱张团”的信息,急得直跳脚,生怕孙猴子大闹天宫,不惜花钱组织“保张团”,军阀的老练、贪婪、狂妄溢于言表。这些生动的语言和情节,配合精良的服化道,让剧集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产生了真实可信的戏剧效果。

新颖叙事实现观众年轻化

《鲲鹏击浪》陪伴观众一起告别了2023年,迎来2024年,随着剧情不断展开,不仅收视率居高不下,口碑也是持续坚挺,不仅得到了很多历史迷、正剧迷的喜爱,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也加入到追剧行列中,为旧时代的内忧外患而切齿,为毛泽东在逆流中的抗争而振奋,也会为他与杨开慧的浪漫爱情而感动。



年轻人能够喜欢上这部剧,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剧中的主角青春力十足,湘江三友、杨开慧、罗章龙、邓中夏、向警予、陶斯咏,其实就是大家一个世纪前的同龄人,有着相通的个性与爱好,都向往美好、心怀理想,只不过他们被时代赋予了更艰巨的使命,通过他们的成长,年轻观众可以汲取到许多放在当下依然适用的精神营养。正直的信念,理想和爱情,成长与担当,都尽在其中。另一个原因则是剧集从演员表演到剧本叙事都极为新颖,张驰有度,简洁明快,特别是新人刘承林饰演的毛泽东,既有诗书意气和灵性,又有革命者独有的坚毅韧性,所以一登场就令人耳目一新。

现在《鲲鹏击浪》播出已经接近尾声,毛泽东从意气风发的一介书生,已逐步找到奋斗方向,走向共产主义道路,也必将面对更加残酷而惊险的考验,把青春的豪情与热血全部点燃。相信后续剧情会更加精彩也更加鼓舞人心,也相信这部剧在创作方面做出的尝试和探索,会为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留下宝贵的经验。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