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长达30多年的好莱坞生涯中,
大卫芬奇创作了不少令人毛骨悚然的科幻电影、传记片和感人的奇幻浪漫电影。
但他的拿手招牌仍是阴沉、充满黑暗的动作惊悚片,
也正是这种作品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导演。
而他的最新作品《杀手》回归这样的根源,
在阴暗的色调、扣人心弦的紧张感和风格化的暴力方面,
让人联想到他过去执导的经典电影《七宗罪》、《搏击俱乐部》。
不少影迷感叹:以前的那个大卫·芬奇回来了!
大卫芬奇的《杀手》改编自1998年出版,
由法国作家Alexis Nolent编写,
搭配Luc Jacamon绘制的同名图像小说Le Tueur。
法斯宾德在片中是多重化名身份的职业刺客,
他仍然瘦削精实、棱角分明、不苟言笑、目光凝视,
与《刺客信条》中帅气冷峻、干脆利落的形象并无二致,
令观者毛骨悚然。
《杀手》从头到尾采取第三人称、也就是从主角「杀手」的视角出发,
同时搭配他大量且漫长的独白。
尽管如此,这部电影并不会让人感到沉闷,
反而是让人更期待即将发生的事。
这可以归功于大卫芬奇对于电影节奏和镜头语言的把控,
他不是用紧凑的情节去填满整部电影,
而是在层层堆迭之后引领观众进入杀手的内心世界。
杀手的独白不只在塑造角色,也在塑造电影的视角。
我们随杀手从窗户看向对面,感受耐心等待的过程;
在狙击镜中锁定目标,体会执行任务的紧张与焦虑。
在略为冗长的暗杀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被带入杀手的视角。
「我什么都不在乎」,杀手如是说。
在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世界中,
他必须极为努力、极为自律才能成为少数人。
为此他必须专注在目标,并且放弃其他事物。
于是,我们看着他处理每一个细节,
并极力克制自己的同情心,杀人不眨眼。
相较于执行任务时的冷血,
回家后的杀手显然充满了感情:
他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在乎。
也许是为了复仇,也许是为了未来可以有安稳的生活,
他再度展开漫长的追杀行动。
此处「有情」和「无情」的对比创造出了冲突感,
也使得杀手这个角色更为立体。
此刻的他和观众同样困惑:
我究竟想过怎样的生活?
电影开头是杀手从高楼窗户俯瞰城市,
令人想到《搏击俱乐部》最后炸毁城市的场景。
征服纸醉金迷的城市,
电影仅用一幕就传达了这个意象。
不同于二十世纪的杀手,
这部电影中的杀手在现代都市中行凶,
在都市的角落丢弃证物,
也运用资本主义的种种机制在各座城市间穿梭,
变换不同身份,获取各种武器。
暗杀的过程也展现出了资本主义下的安保系统如何漏洞百出。
我们活在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中,
门窗和安保只能用来防小偷,
防不了真正的专家,
遑论人们经常过度信任系统而露出天真的破绽。
相较于《搏击俱乐部》的炸毁城市,
杀手的选择是与资本主义共存,
并成为其中的精英,少数人中的少数人。
从黑道的会计师,到坐在高楼操盘的投资人,
都是他暗杀的目标。
但与此同时他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真的是他想要的吗?
随着任务的进行,这个问题愈加困扰着他。
在上映前的访问中,大卫芬奇强调杀手的冷血:
「他不需要让人感到恐惧,你知道吗?
就是平庸的邪恶。
我希望当人们看完这部片之后,
在特力屋结帐时会对后面排队的人感到不安。」
对照电影,这段话有点令人费解。
在这部电影中,
几乎没有角色展现出真正意义的邪恶,
他们不是因为仇恨而下杀手,而是在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巨大的资本体系中完成自己的任务。
某方面而言,杀手绝非平庸的职业,
严格的自我要求使其成为世界上最不平庸的职业之一。
然而,另一方面而言,
成为杀手,成为不平庸者的心态其实很平庸,
在过程中舍弃珍贵事物的行为又更为平庸。
为了达成目标而有所牺牲,
甚至有点不择手段,
谁敢说自己没有过这种时刻?
我们只是没有去杀人而已,
但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的我们,
在大卫芬奇的眼中,可能也非常邪恶。
《杀手》2023
导演: 大卫·芬奇
编剧:安德鲁·凯文·沃克 / 亚历克西斯·诺伦特
主演:迈克尔·法斯宾德 / 蒂尔达·斯文顿
豆瓣8.1IMDb7.5
▼处处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