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为谋警句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反话

生活常识2024-03-02 13:51:25未知

道不同不相为谋警句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反话

1. 道不同不相为谋句

道不同不相为谋

出自 孔子《论语·卫灵公》(15.40):“道,不同,不相为谋。”

释义:

正确的断句应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

通常的理解之所以出问题,关键是把“相”字当平声, 当副词了,而这只是“相”的后生义。“相”,去声,本义是“观察”,引申为“根据外貌判断人的命运”, 然后就有了 “选择”的意思。这里的“相”就是“选择”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选择”。“谋”, 就是“征求解决疑难的意见或办法”,引申为“谋划、商量办法”等,《论语》后面还有所谓“谋道”、

“谋食”的说法,和这里的“谋”是一致的。

道,圣人之道,就如同大河,大河是不会去“选择”的、也不会去强迫“一致”,是“不相”、“不 同”的。“圣人之道”之“谋”,就是“不同”、“不相”。“不同”,就是“异”,就像“攻乎 异端,斯害也己”所说,对“异”不能攻击,不能去谋求消灭“异”,否则就不能“不同”,就和“圣人 之道”相违了;

正确的意思应该是孔子对于君子的行为举止的一种认知:大道,不同,君子不会刻意的选择去谋了。这是一种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豁达浩然君子之气。

而现代对这句话多用引申义:道不同,指人生价值观不同。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2. “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什么意思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读解】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 。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 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 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长齐列传》)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 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

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贾谊的《鹏鸟赋》写得好: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

孔子自己也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从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卡尔·马克思引用过诗人但丁的一句名言,叫做——“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

不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吗?

参考资料:

3. 关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辩词

我方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在说这个辩题前我认为该先说一下什么是“道”和“谋”,“道”意为:志向,和目标。“谋”意为:共事。那么我们可以把有共同目标的人们看为是同道,一起共事的的人们看为是相谋。解释完了这个我想问一下对方辨友,管宁割席的说明了什么?

什么也说明不了```请问一人志向是拿长跑冠军一人志向是强身健体按对方辩友的逻辑两人就不能一起跑步了?```是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志向``志向是多变的千奇百怪的 但是实现志向的路子却是有选择性的``人生之路不同于我们走的路 也许你去不同的地方得选择不同的路 但是人生不是 相同的路子上每个人性格上办事方法上出现的差异 到达的目的地既也不一样 按对方辩友的意思 你我一正一反``道不同 何以再此相为谋呢?```

正方:碎羽 发言时间:2006-10-15 18:17:13

反方:bijl 发言时间:2006-10-16 18:08:41

对方辩友,我认为你的回答是错误的,管宁的做法正说明了道不同不相为谋,正因为他看出了华歆是惟利是图的人,所以与他绝交。同时也证明了管宁是那淡薄的人,而华歆则是俗人一个,如此,管宁这种清高的人又怎能和华歆这样的人在一起共事呢?还有你说你我一正一反``道不同 何以再此相为谋呢?我申明一点,这里面的谋字的意思不是向你所说咱们正反彼此的辩驳,谋字的意思是共事,意思是为共同的一个目标而共事的。试想,如果俩个人的志向不同,又何已在一起共事、一起为目标而努力呢?举个例子,我想往东边走,你想往西边走,咱们又如何能同路而行呢?

国共合作,两种意识,道不同亦相为谋

4.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出自《史记·伯夷传》,从《论语·卫灵公》中的:“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引申而来。

1、释义

译文:志向不同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共事,各人都按照各人的意志行事。

道不同,指的是志向不同。

亦各从其志也,指各人按照各人的意志行事。

从:听任。

志:志向。

2、示例

文人论书,屠夫道猪,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非不知银行之可以发财也,其如“~”何。(鲁迅《两地书·六六》)

他们俩,道不同不相为谋。

3、典故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欲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 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

5. 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是什么

“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是“亦各从其志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意思是: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伯夷列传》。

节选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译文:孔子说:“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

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现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扩展资料《伯夷列传》是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

“道不同,不相为谋”在论语中最初这句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是孔子对于君子的行为举止的一种认知:大道,不同,君子不会刻意的选择去谋了。

这是一种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豁达浩然君子之气。是说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而现代对这句话的意思多指人生价值观不同,不能走同一条道路。典故1、管宁与华歆割席断交《世说新语·德行篇》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管宁、华歆曾一起在陈球门下学习,所以两个人是同学关系。

管宁之所以割席,表面上只是因为两件小事:华歆拾金及观看高官车马。但管宁从这两件事中看出了华歆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思,这与管宁自己淡泊名利的价值观相冲突,所以管宁才毅然割席。

无论是管宁的淡泊名利,还是华歆的追求名利,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任何一个社会,既要有恬淡的君子来树立道德典范,也要有上进的士人来建立世功。

管、华的断交,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彼此的道不同。2、嵇康与山涛绝交书嵇康和山涛都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他们之所以绝交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两人的思想倾向不同,二是两人在政治上的立场不同。

嵇康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山涛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心中仍有入世建功之心。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所以对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十分不满。

山涛则先在魏做官,后又成为司马政权中的重要一员。两人虽然有这些不同,但基本都秉持着“君子和而不同”的态度,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彼此也相安无事。

等到后来山涛想举荐嵇康来代替自己的职务时,一下子就刺激到了嵇康。作为魏室宗亲,嵇康是不可能投奔司马氏政权的,作为朋友,山涛应该明白并且理解这一点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嵇康给山涛写了这封绝交信。在绝交书中,嵇康列举了自己不能出来做官的理由,所谓“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概括起来,其实就是说自己不想失去本心,希望山涛能够理解他,不要强人所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夷列传。

6.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事例

1、管宁割席:

管宁和华歆(xin)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

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劳动,在菜地里锄草。两个人努力干着活,顾不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锄好了一大片。

只见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当”一下,碰到了一个硬东西。管宁好生奇怪,将锄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过来。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管宁定睛一看,是块黄金,他就自言自语地说了句:“我当是什么硬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他不再理会了,继续锄他的草。

“什么?金子!”不远处的华歆听到这话,不由得心里一动,赶紧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块捧在手里仔细端详。

管宁见状,一边挥舞着手里的锄头干活,一边责备华歆说:“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的。”

华歆听了,口里说:“这个道理我也懂。”手里却还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来,他实在被管宁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可是他心里还在惦记金子,干活也没有先前努力,还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腾起来,一片鼓乐之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于是管宁和华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一大队随从佩带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再看那车饰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车上蒙着的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

管宁对于这些很不以为然,又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喧闹完全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华歆却不是这样,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看。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2、伯夷、叔齐与周武王"道不同不相为谋",义不食周粟,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上。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