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问的名言警句(不懂就问的名言警句300作文)

生活常识2024-03-02 06:01:49佚名

不懂就问的名言警句(不懂就问的名言警句300作文)

1. 表达“不懂就问”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5、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6、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 名

7、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朝散文家 刘开 《孟涂文集·问说》

8、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

扩展资料: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留传。

自由名言警句

1、道德是自由的保卫者。——斯米茨

2、不自由,毋宁死。——帕特里克·亨利

3、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尔

4、自由只有通过友爱才得以保全。——雨果

5、甘心做奴隶的人,不知道自由的力量。——贝克

6、个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穆勒

7、自由一旦扎根,就会像植物一样迅速生长。——华盛顿

8、自由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最大的幸福之一。——塞万提斯

9、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

10、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毕达哥拉斯

11、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孟德斯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名言警句

2. 谁有关于不懂就问的名言警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论语·为政》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孔子《论语·公冶长》释义: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3、不能则学,不知则问。

——荀况《非十二子》释义:有不知道的就要虚心向他人请教,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深入学习。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戴圣《礼记》释义:善于探讨钻研的人,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5、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先秦诸子《尚书·仲虺之诰》释义: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主观武断,就办不成大事。

扩展资料:孔子好问的故事: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

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

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3. 表达“不懂就问”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礼记·学记》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3、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郑燮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5、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6、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 名 7、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朝散文家 刘开 《孟涂文集·问说》8、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9、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仲虺之诰》10、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11、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

——南宋哲学家 陆九渊12、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孔子《论语》13、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清朝散文家 刘开 《孟涂文集·问说》14、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清朝散文家 刘开 《孟涂文集·问说》15、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清朝散文家 刘开 《问说》。

4. 不懂就问的名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2.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 根

3.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浜投痰纳嗤贰?——弗莱格

4.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5.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6.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7.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8.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10.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 克

1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12.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13.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

贝勒斯

1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路

15.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谚语

1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7.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18.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 陶行知

5. 关于“不懂就问”的谚语或俗语有哪些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闻一以知十.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以人为师能进步.不听指点,多绕弯弯.不懂装懂,永世饭桶.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决无长进.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井淘三遍吃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手指有长有短,知识有高有低.边学边问,才有学问.只要是有益的话,小孩的话也要听.要学蜜蜂采百花,问遍百家成行家.讳疾忌医的人找不到良药.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怕问路,要迷路.嘴勤不走冤枉路.若要精,人前听.试试并非受罪,问问并不吃亏.学无前后,达者为师.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丰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谚语) 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好问不须脸红,无知才应羞耻.(日本谚语)。

6. 有关不懂就问的名言警句是这样查吗

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 根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弗莱格

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 名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儿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 克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贝勒斯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战国 子思 《礼记.中庸》)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7. 有关“不懂就问”的成语或名言有哪些

1、【成语】: 勤学好问【拼音】: qín xué hǎo wèn【解释】: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

比喻善于学习。【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它而今是勤学好问,便谥之以文。”

【举例造句】: 他习惯勤学好问,进步很快。2、【成语】: 不耻下问【拼音】: bù chǐ xià wèn【解释】: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举例造句】: 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3、【成语】: 博学审问【拼音】: bó xué shěn wèn【解释】: 博:多;审:详细。

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指求学时的态度和应循的途径。

【出处】: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成语】: 追根问底【拼音】: zhuī gēn wèn dǐ【解释】: 追究底细。

同“追根究底”。【出处】: 康濯《春种秋收·三面宝镜》:“至于后来那水车问题,他也实在说的毫无漏洞,但老来旺一伙竟非要拧住他追根问底!”5、【成语】: 入乡问俗【拼音】: rù xiāng wèn sú【解释】: 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

同“入国问俗”。【出处】: 《解放日报》1944.4.5:“我们要吸收群众的经验,一定要‘入乡问俗’。”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