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鉴赏:把一年四季描绘得很有一种令人向往的美好,情不自禁想象到春的生机,夏的繁华,秋的萧瑟,冬的苍茫。
这样可以吗?
2. 大自然的语言赏析《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根据竺可桢发表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的。
全文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
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还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3. 大自然的语言赏析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分析集锦
1.关于标题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许伯明《〈大自然的语言〉分析》)
2.关于一、二两段的讲析
①文章开头从“立春”写起,以文学语言、拟人的手法叙述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的生育成长和鸟虫的活动出没,这些就是物候现象。文章写春天,“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这里按时序选取了一些具有特征的自然现象,说明了问题。接着写夏天,强调气候是“炎热的”,又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季,主要选取“果实成熟”,树叶黄落,“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等特征来写。而写冬天,则是从深秋“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过渡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一句话就成了。可以看出,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一些成语,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在普及科学的读物里,这种写法很重要。在这一段末了,总结了一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句话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这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4. 《大自然的语言》品析句子1.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①写秋季,作者主要选取“果实成熟”、“树叶黄落”、“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等特征来写。
而写冬天,则是从深秋“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过渡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一句话就将逼真的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②它在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我想了想,品析如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些都是拟人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5. 大自然的语言的诗歌赏析学生分析:本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诗歌并没有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于朗读背诵,利用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把握住课文,在生活中运用。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能背诵课文;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接的科学知识。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科学的兴趣。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课文。
1、灯会说话,它能说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2、复习单元学习提示。
说说阅读儿童科普文章达到方法。触摸文本。
自由学课文,课文主要写什么?感知文本。1、分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提出并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读—轮读—齐读。3、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体味文本。
1、学习第1、7小节。a自由读第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到处”。
b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光仔细观察行不行?c读第7小节,讨论:为什么不行?(还要观察思考。)d指导朗读。
小结:要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还要动脑筋思考。小作者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2、再读探究。
a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分组学习讨论。出示学习方法:想想你准备研究什么?(1)读好这首诗歌。
(2)品味这节诗歌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歌中的科学知识。
b分组合作探究、活动。3、汇报交流。
A大雁组B蝌蚪组C蚂蚁组D大树组E白云组4、质疑问难。赏析文本。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朗读课文最喜欢的小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练习背诵。
内化文本。1、刚才我们学了5种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
你能说说其他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吗?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一节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吗?3、学生习作,赏析习作。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14大自然的语言(发现)(理解)(观察)白云、蚂蚁——天气(思考)蝌蚪、大雁——季节大树、年轮——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