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化人的名句 以人德教化这句名言怎么说?

生活常识2024-01-23 14:08:19佚名

古代教化人的名句 以人德教化这句名言怎么说?

名言内容: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名言解释:

宋·欧阳修《三皇设言民不违论》。

渐(jian坚):逐渐感染。这两句大意是:要以高尚的道德使人民顺服,用教育感化的手段使人民逐渐受到感染。

对人民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以淳厚的风习、高尚的节操去影响人民,在潜移默化中使人民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言外之意,任何急功近利的教育,任何粗暴野蛮的硬性限制,都收不到好的效果。即使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这种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也是少不了的。可借以说明加强正面教育的重要。

名言出自: 宋朝·北宋 欧阳修 《三皇设言民不违论》

名言作者:欧阳修

欧阳修档案资料: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求孔子的名言,关于:德行、志向、情义、善施教化的。只有关于以上类容的都行,两句。

一、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二、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三、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四、为政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

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

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希望可以帮到你!

完全看不懂,不明白这些跟德行、志向、情义、善施教化有什么关系?

做人格言 里包括德行、志向、情义、善施教化

古代教化人的名句 以人德教化这句名言怎么说?

一些古代的名言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老子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褚葛亮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

中国名人名言大全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W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名人名言大全(短句)

难道是字数短一点的名人名言吗?

我找了几个,你看看吧:

读书是好的,但必须记住,书不过是书,要自己动脑筋才行。——高尔基《在人间》,意思是我们不要盲目地去读,要动脑筋地去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收知识。

批评是一门科学。——《普希金全集》第七卷,意思是我们要接受批评,不要逃避,因为有了批评,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不会落后的。

学问是光明。——高尔基《沦落的人们》,意思是我们要学知识,再穷再累我们也要学,知识会给我们带来光明的!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意思是金子宝贵,可金子却买不来时间,说明了时间是最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还要文言文的!!!

好,给你几个吧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

君子庄正自重而不与人争夺,与人友善,团结友爱却不相互偏袒。

【注】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朱注》:庄以持己曰矜。然无乖戾之心,故不争。和以处众曰群。然无阿比之意,故不党。

《正义》:矜易于争,群易于党,故君子绝之。

党;偏私,偏袒。

群;与人和善相处,而团结众人。

【解】

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儒家的处事态度和哲学。君子尊重自己而不侵犯别人,所以他们的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斗;君子团结友爱而不互相偏袒,所以他们能够合群而不与人勾结。

《八佾》:“君子无所争。”

《述而》:“陈司败曰:‘吾闻君子不党。’”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以上这些说的是相近的意思。

在今天我们可以将之看作是一种社会应该提倡的高尚人格的体现。作为一个正直而有操守的人,其在思想上是应该做到如上所说的——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并且这里强调的不是说个人的行为上的固持,而思想上的“矜”。这也是我们一向强调的,“慎”的一个具体的表现。更是中华民族,追寻“淳善”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而这个过程,就是被我们称之为“教化”的了。

关于耐心的名人名言

1、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尽不至于蛮横得有可教化。——贺拉斯

2、人的勇气能承当一切重负;人的耐心能忍受尽大部份痛苦。——塞缪尔·约翰逊

3、人类所有的气力,只是耐心加上时间的混合。所谓强者既故意义,又有等待时机。——巴尔扎克

4、忍耐是痛的,但是它的结果是甜蜜的。——卢梭

5、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受和最使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巨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史美尔斯

6、我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最主要的缘由是:对科学的爱好;思考题目的无穷耐心;在视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恳;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达尔文

7、我有两个忠实的助手,一个是我的耐心,另一个就是我的双手。——蒙田

8、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柏拉图

9、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塞·约翰生

10、不管何人,若是失往了耐心,就失往了灵魂。——培根

11、耐心是高尚的秉性,坚韧是伟大的气质。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便失去了灵魂——培根

名人名言和他的故事

 10个名人名言的故事·名言

  1.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 足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 ——书摘

  3. 学知不足,业精于勤。 ——(唐)韩愈

  4.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张载

  6.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8. 谁游乐无度,谁就没有功夫学习。 ——(法国)谚语

  9.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0.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唐)杜甫

  10个名人名言的故事·故事

  1、孟母断布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着名的大思想家。

  2、映雪囊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3、司马光读书

  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很差,别人背一篇文章,读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点的读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读几十遍才行。为了背文章,司马光看书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为白天也在看书,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睁不开眼睛,有时竟会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儿睡着了。

  后来,他拿了一段圆木头来当枕头。半夜,他一翻身,圆木头就滚走了,头部跌下来就马上会清醒,又可以起来继续看书了。他把圆木头叫“警枕”。

  4、苏步青刻苦学习的故事

  苏步青,1901年生,我国着名数学家、学者,曾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地里劳动:放牛、割草、犁田,什么都干。那时他想,这辈子肯定没有读书的机会了。

  恰好,村里一户有钱人请了家庭教师,教他的公子读书。苏步青有空,就在窗外听听,随手写写画画。想不到,那位公子没学好,苏步青却因此学到不少知识。他的叔叔见他这么想学习,便拿出钱,说服苏步青的爸爸,把他送到百里之外的一所小学去读书。

  在小学的第一个学期,苏步青考了个倒数第一名,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热忱地鼓励他。这使苏步青大受感动,决心发愤图强。真下了决心,情况就不一样了,从第二学期起一直到大学毕业,他每学期都考第一。

  苏步青是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典范。他从小学起,就抓紧时间读了好多好书。进初中后,他的第一篇作文交上去,教师一看,那写作方法,很像是古代着名的《左传》的写法,便怀疑这是不是苏步青自己写的。上课时,老师要考考他,随便点了《左传》上的一篇文章,要他说说写的是什么。不料,他立即一字不错地把那篇文章背给老师听。这使老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原来,他读《左传》读得能够背出来了!

  5、不耻下问

  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

  6、手不释卷

  发音 shǒu bù shì juàn

  解释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出处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示例 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清〃王晫《今世说〃德行》)

  7、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我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可就很心满意足了。‛富翁听了,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史书上说,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丰富的藏书,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奋努力,终于把他造就成为一位知识学问渊博的学者。当时的读书人中甚至流传着这么几句口碑:‚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没有人能解说《诗经》,匡衡恰好来了;匡衡给大家解说了《诗经》的疑

  义,大家开心得都笑起来)。‛可见他声誉很高。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拜他为师,跟他学习。

  汉元帝的时候,张衡受推荐被朝廷任命为郎中,再升为博士,给事中。这时先后发生了日蚀和地震,汉元帝心中惶恐,怕是上天降下的灾殃警兆,就向大臣们咨询政治的得失。匡衡上奏,列举历史事实说明天象只是一种大然的阴阳变化,祸福全在于人的作为,人类社会的风气,更在于朝廷的教化倡导和影响。因而皇上应当裁减宫廷的费用,亲近忠臣正人,疏远佞臣小人,选拔贤材,开放方路接纳忠谏,等等。汉远帝很赞赏匡衡的见识,提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汉元帝庞爱傅昭仪和她的儿子定陶王超过了皇后和太子。匡衡对此提出了恳切的规劝,透彻地剖析‚正家而天下定‛的道理,要防止招致国家的祸乱。匡衡在朝廷中参议大政,引经据典,阐明法理道义,很受赞赏,由此升任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后来又升来丞相,封为乐安侯。

  汉元帝时,宦官中书令石显专权,排挤陷害贤良。匡衡也害怕他,不敢指摘。汉元帝去世之后,汉成帝即位,匡衡和御史大夫甄谭联手弹劾石显,揭露他和党羽的种种罪恶。石显和爪牙都受到应有的惩办。但朝中大臣也有人认为,匡衡身为辅政大臣,早年不及时参奏揭发,却阿谀曲从,没有尽到责任,对他提出弹劾。匡衡也自感惭愧,一再请求辞职,后来终于因多占封地的事被罢了官。

  后人根据匡衡的故事,概括出一句成语‚凿壁偷光‛,形容勤奋好学。

  8、国外故事一

  曾经有人问爱迪生:“成功的首要要素是什么?”

  爱迪生答道:“每个人整天都在做事。倘若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做事就整整做了16个小时。其中大部分人一定一直都在做一些事,不同的是,在于他们做很多很多的事,而我却只做一件。如果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件事情、一个方向上,一样会取得成功。”

古代关于惩治犯罪的名言有哪些?

  1.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 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

  3. 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

  4.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5. 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犹不能以化天下

  1.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摘自春秋·老聃《老子》七十三章。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形容非常广大。疏:指网眼稀疏。这句话大意是:主宰宇宙万物的天道之网广大无边,虽然它的网眼稀疏,但任何罪恶它都一点不会漏失。

  2. 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摘自汉·荀悦《申鉴·政体》。劝:奖励。纵:放纵。这两句大意是:应该受到奖赏,却不给予奖励,这叫禁止好人做好事;应该受到刑罚,却不给予惩处,那叫放纵坏人行邪恶。此二句说明奖善惩恶的道理。奖善,能够伸张正义,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走正道,为国为民多效力;惩恶,可以铲除邪恶,使坏人歹徒慑于刑罚,不敢为非作歹,走邪道,这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治理。刘向《说苑·政理》说“有功而不赏,则善不劝;有过而不诛则恶不惧”,也是这个意思。

  3. 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摘自战国·荀况《荀子·正论》。称:相称。这两句大意是:犯的罪和所受的刑罚相称,社会就太平;量刑与所犯的罪过不相称,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刑罚的关键是合于法。量刑合法,可以使罪犯低头伏罪,使其他人知法畏法,社会秩序就易于治理,量刑过重,会使罪犯不服气,产生抵制行为;量刑过轻,等于放纵罪犯,达不到惩罚的目的,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可见,刑罚必须相称,才能达到制乱治安的目的。

  4.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摘自宋·欧阳修《剑州司理参军董寿可大理寺丞制》。迁:向。远:离开,这两句大意是:法令,是用来禁止人民做违法的事,让人民趋向善良,远商罪恶的。法,就是国家制定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规则。它禁止人民作统治者认为不该作的事,鼓励人民作统治者认为应该作的事,以法律的形式将人民的行动限制在统浩阶级的道德规范之中,若有越轨,就要绳之以法。

  5. 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犹不能以化天下。汉·宣帝《赐王成爵秩诏》。化:教化。这几句太意是:有功劳不奖赏,有罪恶不惩治,就是唐尧、虞舜也不能教化天下,使天下安定。实行法治,必须奖惩分明。有功就应得到奖赏,有罪就应受到惩罚,这样人们才能争着去立功,不敢以身试法。否则,立功不见赏,有罪不见罚,谁还去立功?谁不敢去犯罪?出现这种情况,社会将出现大倒退,太混乱,再有才能的人,也无法清理这样的国家。可以此二句说明只有奖惩分明,才能治国安邦。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