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名句及评论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十句名句

生活常识2024-01-23 06:08:31佚名

大学中庸名句及评论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十句名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害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短。”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被迷惑;五十岁时知道了什么是自然规律;六十岁时能够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无论做什么都不会违背规矩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地平坦宽广,没有德行的人却是终日烦恼忧愁。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似的墙壁不能粉刷。宰予这种人也不值得责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会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会促成别人的坏事。没有德行的人恰恰与之相反。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不担忧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忧自己没有能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有错误而不去改正,那么这个错误就是真正的错误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志向,主张不相同的人,不必在一块商量事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人的本性本来是相近的,后天的学习使人与人在很多方面相差很远。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译文:时光匆匆溜走,岁月是不会等待人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一个人不得志的时候应当坚守自己的品德,得志的时候便可以用这种好的品德去影响他人。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人们的通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人有不为者,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一个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译文: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躲逃;自己作下的罪孽,却难以逃脱。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译文:聪明的人喜欢山,仁爱的人喜欢水。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译文:父子这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的分别,老少之间有长幼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译文:不愿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人莫知其子之恶。

  译文: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纪(做儿女的)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年纪大了而有所忧虑。

参考资料:http://www.jixiawh.com/bbs/viewthread.php?tid=12056

《大学》《中庸》各十个名句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中道德篇名句有哪些??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即“灾”)必逮夫身。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论语》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贫而无谄,富贵无骄。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不迁怒,不贰过。

  君子周急不继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孟子》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内心震动,坚韧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庄子》

  1.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2.凡人心险于山川

  3.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4.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5.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7.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8.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0.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1.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12.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13.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

  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

  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

  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大学》中的经典句子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

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

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推极,获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

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

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再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

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

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止:达到。敬:恭敬。慈:慈爱。信:信义,诚信。

【译文】

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

《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

5.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毋:不要。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好:前一个喜欢,后一个美丽。

【译文】

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满足。

【赏析】

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所以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爱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

6.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润:润泽,润饰。广:宽平。胖:安舒。

【译文】

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

【赏析】

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7.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族。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义,后一个喜乐,快乐。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义,后一个利益。

【译文】

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

【赏析】

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一章。不恕:不能推己及人。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译文】

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赏析】

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别人。所以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否则会适得其反。

9.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二章。上:国君。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辈。弟:悌,孝悌。恤:怜惜,救助。孤:没有父亲。倍:即背,违背,背弃。

【译文】

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赏析】

言传不如身教。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这段话就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这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

10.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四章。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

【译文】

就是说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民众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家。

【赏析】

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辙。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11.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注释】

先自《大学》第十四章。

【译文】

财富积聚了,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散了,民众就会集聚。

【赏析】

治理国家,财用之源来自人民的辛勤劳动。国君若能从爱民出发,节约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会人心归向,辛勤耕作,贡献国家。如果国君只求自己聚敛财物,满足奢侈荒淫的享乐,那么,所属臣下就会争财逐利,中饱私囊,造成内乱四起。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当然不会努力耕作,导致人心涣散,人人见利轻义,上下都会陷于祸乱,最后招致国家败亡。所以,《大学》强调为上者要修养道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与民同乐,拥有了人民,才是真正的拥有财富。

12.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六章。拂:违反的意思。菑:古“灾”字。逮:及至。

【译文】

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赏析】

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亦可将舟掀翻沉没。可谓精辟至极。所以说:若为君者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恶有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由此可见,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13.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六章。君子:指为君上者。道:修已治人之术。忠信:尽已之心而不违物。骄恭:骄横放纵。

【译文】

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赏析】

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即为君上者讲信用,人民就会以实情相告。为上者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会得到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政权也因此而得到巩固。所以说,治国的大原则就是必须忠诚守信来争取人民的拥戴,骄横放纵,奢侈荒淫就会失去民心,危害国家。

14.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七章。道:规律。生:生产。食之者:坐食俸禄不干活的人。为:创造。疾:迅速。舒;舒缓。财:物资货财。恒:时常,长久。

【译文】

增殖财富有个大原则,就是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

【赏析】

这段看似论述蓄积财富的道理。实则以蓄积财富的普遍规律说明治国之理和修养个人仁德。在上者有仁德修养,能谨慎持守,不受私欲诱惑,推己及人,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戴而保有土地,拥有土地,人民又乐于耕作,不言而喻,财物必然富足。加之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弃只会坐食俸禄、不会办事的鄙薄小人。这样,有贤德的人大公无私,能造福人民,创造财富迅速,用度节约,财富就会蓄积国库。当然,为了财富于道德廉耻而不顾,那便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来得容易,失得快。

《中庸》中的优美句子有哪些?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隐瞒不好的地方,而宣扬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6、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7、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8、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9、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10、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中庸中有名的句子有哪些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6.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白话解: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的『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强』?还是你所谓的『强』呢?用宽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无理的欺侮而不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安然处之。至于披铠甲,卧枕刀枪,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人之强。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因此君子与人和平相处,而不随流俗移转,这是真正的强啊!

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白话解: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白话解: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做到言行合一呢?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白话解: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大学,中庸,论语,老子

大学 凡是预则立中庸 物有本来,事有终始.知所前后,则进道矣论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 学而不思则罔。

《大学》和《中庸》的区别和联系分别是什么?

区别:

1、《大学》更像教科书(其实就是古时候的教科书),而《中庸》更加注重实际;

2、《大学》里面非常提倡创新,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要更新知识的意思);

3、《中庸》里面对治国之道的论述更加的具体。

联系:是四书之一,是《礼记》中的两篇

四书

拼音:sì shū

解释: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

例句:贾母因问林黛玉念何书。 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红楼梦》

四书五经,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西汉之后学五经,南宋之后学四书。南宋时,作为儒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在一起进行注解,称其为四书。

四书成为自南宋至清末八九百年来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 《大学》的作者据传为曾子及其弟子。 《中庸》的作者据传为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 《论语》的作者据传为孔子的弟子们,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孟子》的作者据传为孟子及其弟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言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中节选的《论语》选段和《孟子》选段,以及中考和高考中常用的选段,多达几十处甚至上百处;取自于这四部经典中的名句和成语也是数量庞大;古人更是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四书中诸多名句及其思想,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思维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习惯。

详细解释:

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南宋 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 元 皇庆 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 朱熹 的《集注》为根据。 明 清 相沿不改。 元 方回 《古斋箴》序:“近世 朱 氏‘四书’,吾服膺焉。”参见“ 四子书 ”。

2、指四部书。 南朝 梁 萧统《谢敕赉制旨大涅盘经疏启》:“四书所总,施命止於域中。” 唐 陆龟蒙《奉和袭美二游诗》:“尝闻四书曰,经史子集焉。”陈建冰《题载敬堂》:“载道兴文,心游六艺;敬天乐遇,德体四书。”参见“ 四部书 ”。

评价

《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原来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由《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合辑在一起的统称,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记载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其在中国思想史上产有深远的影响。在二十一世纪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为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毋庸讳言,《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这些局限已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这无疑是需要加以扬弃的。

地位

《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论语》在汉代即是妇孺必读的书,《四书》自宋代以来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通过口耳相传,蒙学读物与民间文艺,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核心价值,《四书》的主要内容,又通过私塾乡校、教书先生,通过唱戏的、说书的,从各种渠道流向社会,影响世道人心。

《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书》里很多内容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宋代张载(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对儒学精义的概括。按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认为,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中国文化其实是形塑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资源。

影响

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其几与耶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人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它。《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四书》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