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的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创作于1918年4月。
以下是鲁迅《狂人日记》中发人深省的10个句子。
1、从来如此,便对么?
2、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3、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4、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5、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6、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7、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8、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9、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10、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矛盾是这样评价鲁迅的《狂人日记》的:
这奇文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储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
为什么鲁迅的小说经久不衰
1. 鲁迅先生是中国几千年来,第一个发现国民骨子里的劣根性的人,即他找出了近代中国积弱积贫的根源,这在《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是他最值得称赞的地方,也是其作品经历悠悠岁月后仍熠熠生辉的原因。2.将中国人骨子里的病根找出后并不善罢甘休,还无情地在小说中尽力鞭挞旧礼教、旧制度、旧政府的罪恶与危害,并义无反顾地为唤醒“睡在铁屋子里”的人们以笔作枪,英勇顽强地战斗了一生,《彷徨》与《呐喊》彰显得尤为强烈!
3.鲁迅的文笔犀利而独特,语言精简而生动形象,着墨不多却情深意赅,用血泪凝聚的文字渲染了自己独树一帜,别无分店的风采,让后人如我辈对其塑造的文学典型念念不忘,如《孔乙己》、《故乡》等!
4.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白话文运动”的先驱,小说中闪现的革命性、战斗性与彻底的不妥协性也是先生作品频繁圈粉、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赵家的狗”可能属于什么品种
本来就是小说,何必当真。当然,如果真要认真,鲁迅先生完全可以刻画的很精细,考察属于什么品种按理来说要看体貌特征,但鲁迅先生显然并没有这方面作写实主义的打算。
这篇小说里面提到的“赵家的狗”就是一句话:“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可见赵家的狗很警觉地看着小说的主人公,由此大体上可以判断,这条狗应该是给主人看家的,而且也应该机敏忠诚。(最爱还是田园犬)
狗的品种很多,但看家护院,而且忠诚机敏的应该还是咱们中华田园犬——柴狗,也即是俗称的土狗吧。京巴狗在中国是很早就有有钱人家庭养了,但京巴狗会这么警觉给主人看家么?——当然,不要跟我说小串儿,那没什么意义。藏獒是早就有的,但那个时代绍兴有养藏獒的么?(会觉得古牧这货像是个看家护院的么?)
让牧羊犬看家护院好像也可以,在鲁迅生活的年代,浙江绍兴这块地方,未必没有养叭儿狗的,但牧羊犬就难说了。苏格兰牧羊犬是因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部电影《灵犬莱西》而大受欢迎,成为所谓名犬的。边境牧羊犬时间稍早一点,但也是在二十年代才开始有一个正式的名称。德国牧羊犬在二十年代开始在西方流传。也就是说,鲁迅先生虽然不见得没看到过牧羊犬,比如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也是有可能看到的,但就算是看到了,应该也不会是《狂人日记》所描写的历史氛围中的那个品种,这样也太时尚,太不搭了,不符合小说自身的逻辑。(德国牧羊犬看起来雄风犹在,但可惜在当时应该还不至于传到中国来)
其他品种的狗,也不再一一举例,有喜欢狗,且对世界名犬历史比较熟悉,对清末民初绍兴地区地主家庭养狗习惯有所了解的朋友,可以参与讨论。
鲁迅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人们,这病态社会如何理解
我就拿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来说吧。我们都知道阿Q的一生是非常悲惨的,只是一个被欺负的角色。阿Q的地位不高,总是惹到一些不该惹的人,总是被打,每次都被打得很惨,而阿Q永远都是笑嘻嘻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就走了。这就是阿Q所谓的“精神”?阿Q很穷,更别说娶老婆了,却自吹自己有个儿子多么厉害。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吗?阿Q的这种愚蠢行为都是很可笑的,阿Q还和王胡比丑,可以看得出阿Q的生活是非常无聊的,这一切显得可悲又可怜。所以鲁迅写阿Q是为了唤醒大众,使那些像阿Q那样受压迫的劳动人民改变命运,也正是为了拯救那时病态的中国。鲁迅先生以辛辣讽刺的文笔从阿Q身上揭露了几千年封建社会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难道鲁迅先生仅仅是在写阿Q吗?肯定不仅仅是这样,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想表达中华民族不长进的性质,这种性质就像阿Q一样。鲁迅先生觉得中国就是不进步,就是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就不胜利。
鲁迅的小说作意义都十分的强大,中国的小说,只有到了鲁迅那里,才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这个更广大的题材领域,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所以鲁迅先生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塑造的哪些人物给你印象最深刻
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塑造了两类型人物形象,一类是以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另一类是以阿Q、闰土、祥林嫂、杨二嫂等为代表的农民形象。鲁迅先生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
鲁迅先生小说中塑造的人物,笔者认为印象最深刻的非孔乙己莫属。不知朋友们怎么看?不期苟同,原因往下看!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孔乙己的外形整体描述,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句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着悲剧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性格。在课文中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他自己辩解,竟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个性化的语言鲜明的表现出人物的个性。通过孔乙己穿衣打扮的细节描写,揭示了他懒惰而且又死要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句描述说明孔乙己不但很穷而且还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为什么不肯脱下这件长衫呢?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然而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又显示出了孔乙己心地是善良的。孔乙己教大伙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生动的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心地善良的老书生的形象。既反映了当时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又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这些在鲁迅先生的精巧的艺术构思下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写了那么多小说,他自己最喜欢哪篇
楼上说的很有道理。对于鲁迅先生发表过的小说,鲁迅先生比较喜欢《孔乙己》,理由很充分。
但是,鲁迅先生还有一篇并未发表过得作品。那就是《孤独者》,主人公:魏连殳。
这篇小说看过之后,就会发现,与《在就楼上》相比,有相似之处但是人物的“做法”“行动”不同。
鲁迅先生为什么没有发表呢?我觉得这也是一部压箱底的小说。鲁迅先生是非常喜欢这部小说的。
《孤独者》
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学小巷:wenxuexiao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