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板凳的文化意义

生活常识2024-01-08 14:01:09无忧百科

说说板凳的文化意义

板凳比较普通,有其自身的文化意义。



李白的《静夜思》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其中的“床”是指胡床,也就是小马扎。倘若指的是真正的床,那么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解释不通了。胡床从胡人地区传过来,相传是胡人上马用的东西,瞪着小马扎,可以轻松骑到马背上,脚也容易蹬到马镫上。没有小马扎,似乎上马非常不方便。古代大户人家门前有“上马石”和“下马石”,起到了小马扎的作用。

中原地区的人做木匠活,喜欢做板凳。有大板凳,有小板凳。有四条腿的,有三条腿的,都比较轻便,灵巧,甚至可以并排坐好几个人。小板凳在人们吃饭的时候用,聊天的时候用,串门的时候用,到地里干活的时候用。携带方便,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坐下。坐的姿势比起站立的姿势要省劲儿,而且可以长时间保持。要是站着,不借助任何工具,保持很长时间,人就会感觉疲劳,甚至不能忍受。要是坐在小板凳上,就会感觉比较舒服。在小板凳传入中原之前,人们都是跪着谈事情的。跪下之后,臀部蹲在脚后跟上,要是遇到尊敬的人,就要“长跪而谢之”————下半身跪着,上半身保持正直,表示尊敬,敬重。有了板凳之后,就不同了,小马扎用来招待一般的客人,椅子用来招待贵客,一般的板凳自家人坐着吃饭,或者招待来人,不看身份地位,只要坐下就可以聊天。

小板凳容易携带,应用范围比较广。人们在家可以坐着烧火做饭,坐着吃饭,坐着聊天,坐着剥玉米棒子,坐着喂鸡喂鸭,坐着看书写字等等。孩子在家喜欢坐小板凳,坐下和起来都比较方便,适合孩子身高的特点,也适合孩子易动的特点。要是坐了高高的板凳,就只能让大人抱着坐上去,还不敢自己下来,摇晃起来,就有可能摔倒。而坐了小板凳,不用大人看管,即便孩子不老实,坐着玩,摔倒了,也不会摔坏。于是,小板凳和大板凳就形成了一种身高的对比,也形成了一定的应用人群。除了孩子坐小板凳,大人临时坐一下,也会坐小板凳,要是长久坐着,还要显示身份,就要坐大板凳。



坐大板凳的时候,身体可以前仰后合,不像坐小板凳的时候身体憋屈。胖人不喜欢坐小板凳,甚至因为肚子大根本坐不了小板凳,要坐就坐大板凳,图个舒坦自在。瘦人无所谓,坐大板凳可以,坐小板凳也没什么憋屈的感觉。可以说,板凳本身已经区分了应用人群,还区分了便携性与实用性,甚至区分了阶级。官老爷们一定要坐大板凳,甚至只是坐椅子,不会坐板凳,平民百姓要坐一般的板凳,还要坐小板凳。外出聊天的时候,带着小板凳,或者到人家串门,人家递过一个小板凳,就相当于让出了座位,给来人一个优待。要是请来人到屋里坐,就相当于让出了大板凳的空间,算是一种优待了。就好比小吃和大餐的区别,小板凳相当于小吃,大板凳相当于大餐,看招待规格,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农村的人们都知道板凳的作用,出门看电影,带着小板凳,携带方便,随时随地都能坐下来看;到地里劳动,也会带上小板凳,休息的时候坐一坐;打谷场上,也有小板凳,坐着挑拣谷穗,坐着用簸箕筛选好的谷粒。当然,也有用大板凳招待人的,只是长条的大板凳就能做三四个人。坐上去的三四个人自然就会成了“一条船上的人”,说话活络,显得气氛热烈。或许,大板凳是一种最为民主的坐具,起码可以让几个人同坐一个凳子,都要规规矩矩,也可以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在革命时期,开会的会场上都摆满了长条板凳。干部们来开会,都坐在长条板凳上,但并不会众声喧哗,而是会静静地聆听,认真做笔记。那时候,没有权贵们坐的沙发,也没有装修豪华的会议室,有的只是朴素的会场,长条凳子,木纹斑驳的桌子,就算是开会的陈设了。开会主要传达精神,而不是贪图享受。于是,长条凳子就成了那个时期会议的必备。倘若现在开会,干部们还坐长条板凳,就会被人笑话,或者被说成没有面子。

时代变了,凳子的文化意义也变了。但凳子似乎不会消亡,而是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沙发取代了凳子,似乎代表欧风美雨的侵袭,代表西化的风气,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凳子。即便是城里人,家里也常备小凳子,小孩和老人喜欢坐。老人手脚不便,需要坐小凳子,以免坐大凳子摔坏了身体,要是长时间坐沙发也不行,对腰椎不是很好。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坐大凳子,却早就淘汰了长条板凳。功夫明星演的一部电影中有用长条板凳做武器的,打得对手落荒而逃。其实,少林功夫里面还真有“板凳功”。武僧们在板凳上睡觉,用板凳做武器,玩得不亦乐乎,当然也具备很大的杀伤力。可见,板凳本身比较结实,尤其是几条腿和厚厚的面,完全具备杀伤力。



板凳虽然淳朴,甚至有些不好看,但实用性非常强,其文化意义已经深入人们的意识深层,不可磨灭了。但愿人们都能坐上板凳,想想以前革命的岁月,想想以前人们纯洁的思想,也就提升了精神境界。

本文标签: 凳子  椅子  沙发  桌子  板凳  马扎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