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张伟泽 实习生刘雅丽 深圳报道
10月27日,由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罗湖区人民政府指导,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21世纪经济报道、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主办,渣打银行战略支持的“2023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系列活动周”在深圳、香港两地举行。
本次活动将持续至11月3日,获得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共同支持。同日下午,作为本次活动周的重磅首发活动“2023大湾区可持续金融论坛”也在深圳同步开幕。
在我国“双碳”目标下,ESG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要价值理念之一。ESG报告正加速成为企业的“必答题”。作为上市公司“第二财报”,近年来掀起了ESG“信披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超过1700家上市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2022年ESG相关报告,占比34%。较上年的1112家ESG披露企业,净增近600家。
在ESG 报告的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在ESG评分表现差距如何缩短?ESG国际标准如何与各国情况相配适?不同ESG相关指数之间的关系如何?围绕这些问题,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主席特别顾问兼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在活动举办期间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提问。
ISSB是全球ESG披露信息的最大公约数
《21世纪》:当前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在ESG评分的表现上差距较大,您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助力中国企业ESG转型?
张政伟:我们可以从理论、实践和ESG报告等角度看待中国企业或者是整个中国ESG方面的表现。
理论上中国在ESG治理方面非常自信,比如“生态文明思想”、“人与地球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都是超越传统的,在理论指导上优于其他国家。
在ESG实践上,特别是以绿色低碳为主的、企业核心的产品竞争力方面,虽然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有非常多的创新,世界对此都给予了高度认可,但是具体到企业的ESG报告,我们的ESG报告并没有得到国际投资者的认可,在国际ESG评级中得分不高。
如今,ESG已经形成一种联动生态,与ESG相关的有评级机构、行业协会、市场、政府部门监管等参与其中,因此ESG议题也经常与企业的产品市场、资本获取性和评级表现密切相关。如果ESG生态要形成联动,我们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我的评估就是理论上高度自信,实践上开始展露风头,但是在报告上我们还存在短板,并且在ESG生态的形成中,我们还是任重道远。
这个问题与过去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年6月26日ISSB发布了可持续信息披露的两个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
可持续议题始于气候,但超越气候。ISSB也对其他与可持续相关的议题提供了一套参考方案。在自身准则还没有完善的时候,也有一些可以参考的准则协助企业完成可持续报告。
ISSB的准则可以说是全球ESG披露信息方面的最大公约数。我也介绍过这套准则的特征,它是在国际财务报告基金会框架下打造一套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从一开始就定位了高质量,同时也通过规定最低要求来定位高可比性,并为此设定了一些最低要求。其中就包括范围三的信息披露,只要大家都遵循这种底线,即全球基线,就可以保证彼此的信息可比。
它的另外特征包括高兼容性,它给各类企业、各类市场外环境提供了不同的准则。无论是国际准则还是其他市场的准则都可以采用这一套信息披露的原则。这套准则也是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可持续信息报告的可靠性,在制定的时候已经为类似于财务报告的可审计以及监管部门的强制实施预留了基础。
所以这是ESG信息披露的最大公约数。如果企业想对标国际,这套准则就提供了一个最重要的参照系。如果企业想在ISSB可持续准则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或者各个监管部门提高要求,而这套准则本身就提供了一个可以做加法的平台。
该准则是我们企业接轨国际,提高自己的国际表达的重要参考。假如用学生的思路来看,企业如果想“刷题”,那么ISSB准则就提供了重要的题库,按照这套准则做完之后,基本上就达到了国际接轨的标准。
有时候一些国际的评级可能本身评级标准不够透明,ISSB的准则能够让不够透明,或者说是侧重点各不相同的评级机构能有比较统一的考核维度,也就是全球投资者所关注的重要维度的最大公约数。
所以怎么赶上国际水平?就是在良好实践的基础上把报告做好。讲“国际普通话”是最重要的一个方法。而今天讲的“国际普通话”就是ISSB现在已经发布的两套准则,我们希望企业能够抓住这个机遇。过去如果我们想找这样一个参考书、刷题本,可能还不一定好找,但现在ISSB作为一个公共产品提供出来,给我们企业对标国际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南。
我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早学习、早行动,掌握ISSB准则的精髓、用于企业的报告。这样,我们的很多企业既能做得好,也能加强跟投资人之间的沟通,而这个沟通的重要载体就是我们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报告。
企业战略应与气候问题建立联系
《21世纪》:当今全球面临地缘政治环境恶化以及发展下行的挑战,您认为企业在当前的环境中如何保持ESG报告的长期可持续性?
张政伟:其实ESG本身不是纯粹中性的议题,大家的认识情况不一样。比如气候问题,它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但是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充分认识并且清楚地报告气候问题和企业本身的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以及企业自身的行为对气候问题是正贡献还是负贡献,都会影响到对气候问题持有不同看法的投资人对企业的价值判断。而这种表现会进一步反映到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但是总的来说,现在人类对气候问题的认知已经有了非常科学的链条,这个链条通过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代表,梳理前人在这个方面的认知成果,然后IPCC的报告提供科学的建议,人们通过气候缔约方大会讨论之后形成集体共识,最后再推动有关行动。
在这样一个框架下,企业要把企业的自身行为和全球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认知紧密结合起来。因为只有把这个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企业的报告和行为才符合全球投资人对这个问题的主流价值判断,那么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才可以获取更多的机会和机遇。
我们今天也在讨论中说,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我们面临着选择,如果我们所有企业都采取行动,人类还有可能在2100年前把全球升温控制到1.5摄氏度之内;这样,对我们的经济、整个生态的影响还能控制在可持续的范围之内。
但是如果大家采取行动的意愿不足或者行动力度不够,人类就会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全球气温可能会上升3度、4度。世界银行的报告已经表明了人类不能适应升温4度的地球环境。
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该在企业的行为、战略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之间建立联系,而我们很多企业在谈到气候问题的时候,可能关注的就是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其他方面。但是更主要的是——企业总体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它的行为对气候变暖做出了什么正向的或者负面的贡献,而这个过程需要通过企业总体的碳排放核算来判断。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界定气候核算的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以及对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是否采取明确的承诺,什么时候碳达峰、什么时候碳中和,达峰和中和又可以分解到每年的行动目标,而行动目标又是可检查、可符合的。气候问题有全球公共认知的方法论,企业要主动将自身行为和公共认知的方法联系起来,真正变为负责任的企业;同时也能够及早地识别和发现这个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机遇,然后真正让它们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创造。
我希望中国企业只要有机会、有能力,都要向这方面靠拢,这是ESG信息披露的最大公约数,这样才能够形成全球企业行动真正的统一可比性。
ISSB准则以及ISSB北京办公室愿意给大家提供更多的能力建设、教育培训,帮助大家一起把这道必答题答好。
ISSB使命是统一全球可持续信息基准
《21世纪》:现在各个机构非常关注ESG,也提出了自己的指数和标准,您是怎么看待这些标准之间的关系,您觉得未来会有一个国际通用的标准,还是会有多个标准共存?
张政伟:这个问题涉及ISSB的背景,即为什么国际社会呼吁成立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正是因为有很多机构、很多标准,从而导致全球信息不可比的问题。投资的决策是要建立在所有信息都可比的基础上,这种不可比对投资人决策是非常大的障碍。ISSB的重要使命,就是要结束全球可持续信息报告领域规则过多而不可比的现状。
所以ISSB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打造一套高质量的全球基准,保证可持续信息的规范。可持续信息披露能够有一个参考的基线,在基线之上可以保持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