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2023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整体表现先扬后抑。受行业下行影响,房企品牌价值持续缩水。一方面,全国品牌企业品牌价值均值为378.5亿元,同比下降12.1%。另一方面,虹吸效应进一步增强,加剧了品牌企业的内部竞争和行业的分化。
与此同时,伴随着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品牌企业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拓展代建、住房租赁和商业轻资产运营等,掌握市场主导权,不断夯实品牌价值。
房企品牌价值连续两年下降
近两年,受房地产行业下行影响,房企的品牌价值继续缩水。9月14日,中指研究院发布《2023年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报告显示,2023全国品牌企业品牌价值均值为378.5亿元,同比下降12.1%,连续第二年下降。其中,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价值均值为57.3亿元,同比下降15.3%。综合开发专业领先品牌企业品牌价值均值为107.1亿元,同比降低18.9%。
不同性质企业品牌价值变动差异显著。央国企品牌价值保持相对稳健的增长。部分民营房企品牌价值受损比较大,由于出现较大经营波动,品牌受到较大影响。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称:“企业受行业下行、业绩承压等影响导致品牌价值有所下降。部分企业债务违约、延迟交付等现象使得行业失去部分信任和公信力,行业整体品牌形象受损;房地产市场波动等导致多数企业业绩出现下滑。”
其中,受制于市场深度调整、需求换挡等因素,城市布局偏三四线、产品偏刚需类的部分企业品牌价值受损相对较多;布局偏重点一二线城市、产品结构多元、业务链条完善的企业品牌价值受损较少或有小幅提升。
刘水同时指出,房企品牌价值和销售额呈正相关。一方面,企业业绩的增长奠定了品牌价值的增长,推动品牌价值的持续积累。另一方面,品牌企业利用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撬动客户购买力,有效推动销售业绩的稳步提升。
据测算,房企品牌价值与销售业绩呈正相关且联动效应存在边际递增。具体来看,销售额处于2000亿以上、1000-2000亿、500亿以下阵营的品牌企业,单位品牌价值增长带动业绩增长3亿元、2亿元、1.5亿元。销售规模越大的品牌企业,品牌价值的边际效应越大。
《2023年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报告指出,虹吸效应进一步增强,加剧了品牌企业的内部竞争和行业的分化。在行业下行阶段,客户、资金、资源等向优质的品牌企业聚拢,品牌价值增加的或者下降较小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优势。
由开发商向运营服务商转型成趋势
目前,房地产行业调整阶段仍未结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6900亿元,同比下降8.8%,降幅略有扩大;商品房销售面积7394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1%;商品房销售额78158亿元,下降3.2%。
销售下滑调整、回款压力较大,企业现金流面临更大挑战。这也意味着,此前房地产“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增长逻辑不可维持,房企转型是必然趋势。
对于房企转型趋势,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认为,房企将向开发商和运营服务商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提供纵向和横向一体化的综合房地产服务。
在他看来,“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阶段,增量建设规模有限,房企业务重心自然需要转向存量服务。并且房企业务重心从前端开发向后端服务和资产管理转移,也是海外成熟房地产市场发展经验。”
就业务模式来看,房地产企业正在尝试房地产代建、资产管理、REITS等新发展模式。具体可包括开发、开发+运营服务、开发+运营服务+资产管理;代建、代建+代销 (城投拿地+代建开发)、代建+代运营、资管+建管+运管;商品住宅、租赁住房、经营性不动产;IDM、PM、FM、CRE等。
比如,近两年,紧跟趋势变化,创新业务模式,代建品牌输出加速。如中原建业建立“城市合伙人”机制,旨在通过信用和融资手段,整合双方资源,实现利益共享。龙湖龙智造、腾云筑科等企业以数字化科技手段为代建赋能。招商蛇口代建业务覆盖公园景观、道路桥梁、会展中心等业态。
资产管理也是房地产企业转型的方向。比如,今年新城控股宣布对标国际知名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枫”,正式吹响转型大资管的号角。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资产管理正在成为物业企业新的发展趋势。保利物业副总经理邹福顺称,“近几年在与客户调研过程中发现国有企业迫切需要资产盘活。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装修改造、招商运营等资产运营手段,进行资产盘活和价值提升。”
总体来看,房地产企业要结合市场需求、企业的特点去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新模式。北京联动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段朝晖表示,市场需求是推动企业发展、转型重要力量。“联动深耕产业园区领域20年,这两年基于市场需求开始做管理输出,向有建设产业园需求但缺少经验的政府、企业等提供策划定位、设计施工到招商运营的全产业链服务。”
《2023年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报告认为,中国房地产已经迈入精细化、专业化运营阶段,品牌竞争力推动优质资源加速向品牌企业聚集,促进地产价值链条不断完善。品牌企业应乘势积极推进产品、服务、运营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品牌传播的优化调整,坚持稳健运营,积极履行交付义务,重塑更具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品牌生态系统,加速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逆势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