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1
气温 地温
1
气温
气温: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主要受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天气系统、人类活动等影响。
2
地温
地温:地面和地中不同深度的温度。地面温度指下垫面的表面温度。夏季或白天地球表面一定深度内,离地表越近的区域升温快地温高,向下温度降低;冬季或夜晚,地表散热快,距离地面一定深度内,向下温度升高。地面温度变化大,地下温度变化小,更接近恒温状态。
No.2
海陆分布-海陆位置
1
海陆分布
海陆分布:海陆分布强调的是位于陆地上还是海洋上,以及陆地的大小从而导致的海洋性及大陆性的强弱。
2
海陆位置
海陆位置:海陆位置强调的是位于沿海还是内陆(距离海洋的远近),及位于大陆的哪一侧(东岸或西岸),从而导致海洋性及大陆性的强弱及受大气环流影响的差异。
No.3
含沙量-输沙量
1
含沙量
含沙量:指每立方米水中所含悬沙的重量,以kg/m³计。注意沉积在河床、湖床、海床重点沙不能称为含沙量。注意受植被覆盖率、土质、坡度、降水强度等影响。
2
输沙量
输沙量:在某一段时间内经过河渠或管道等某一制定断面的输沙总量。河流的输沙量决定于河流的流量与含沙量。比如亚马孙和含沙量小,但由于流量大,输沙量也大。
No.4
流量-径流量
1
流量
流量: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水断面的水量,计m³/s。
2
径流量
径流量:在一特定时段内流过河流测断流面的总水量,称为m³或k m³。
No.5
地面反射-地面辐射
1
地面反射
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被地面之间反射回大气中。地面反射的强弱取决于地物的颜色及光滑度,比如新雪、冰川反射率高。
2
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中的部分能量以辐射的方式传送给大气。地面辐射强弱主要取决于地温高低,主要与到达的太阳辐射及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有关。
No.6
平原-平地
1
平原
平原:一般指海拔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一个较大区域
2
平地
平地: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区域,对海拔不作要求。比如黄土塬内部是平地,但不能叫平原。
No.7
河流汇入-河流分汊
1
河流汇入
河流汇入:指支流汇入干流的现象。
2
河流分汊
河流分汊:指河床中因沙洲或河间岛使水流分成两股或多股的河床。两者在形态上很相似,但水流方向相反的。
No.8
海水倒灌-海水入侵
1
海水倒灌
海水倒灌:海水倒灌指的是海水经地表到达陆地。
2
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指的是海水经地下到达陆地。
No.9
草甸-草原
1
草甸
草甸:发育在中度湿润条件下的多年生中生草本植被类型。按生境条件的不同可分为:
(1)高山草甸:由寒冷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在我国以嵩草属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为主。具有草层低矮,结构简单、草群生长密集、生长季节短、生物生产量低等特点。多数植物具有丛生、莲蓬状、株矮等抗寒特性,花一般大而美丽。
(2)典型草甸:包括森林草甸和亚高山草甸。群落种类丰富,以宽叶中生杂草为主,间有禾草,草丛高大密茂,外貌华丽。
(3)低地草甸:分布在沟谷、河漫滩等低湿地段,以跟茎禾草与疏丛禾草为主,草地比较简单,外貌不够华丽。
2
草原
草原:指以草原是种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形态,分布于各大洲。属于土地类型的一种,是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然综合体,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多种类型。草原的形成原因是土壤层薄或降水量少,草本植物受影响小,而木本植物无法广泛生长。旱生环境为主。
No.10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
1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常见原因有构造运动下降,或者一般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区,导致地面沉降,比如我国华北平原城市所在区域地面沉降明显。
2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一般由于开采地下水、地下施工导致局部塌陷。
No.11
风化作用-风力作用
1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崩解和破坏作用。
2
风力作用
风力作用:指在风力的作用下发生的侵蚀或沉积作用。
No.12
地势高低-地势起伏-地势倾斜
1
地势高低
地势高低:指总体海拔的高低,比如青藏高原地势高,华北平原地势低。
2
地势起伏
2.地势起伏:指垂直高差的变化,比如高原内部起伏小,山区起伏大。
3
地势倾斜
地势倾斜:指不同部位的高低差异,比如西高东低,中高周低。
No.13
天体-天体系统
1
天体
天体——宇宙中各种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云等都属于天体。
2
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所构成不同等级,构成天体系统至少要有两个天体,如地月系、太阳系等。
区别——天体是独立的个体,天体系统是多个天体的集合。
No.14
光照-热量
1
光照
光照——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2
热量
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No.15
积温-无霜期
1
积温
积温——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 ℃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 ℃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活跃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积温的多少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期的长短,能直接影响作物长势和生长季节。根据≥10 ℃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积温越来越多,农作物的生长期也是越来越长。
2
无霜期
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无霜期直接影响育苗移栽的时间,决定了播种的时节。在实际生产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冻,因此应该叫无霜冻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终霜冻)至秋季第一次霜冻(初霜冻)之间的天数。
No.16
生长期-生长周期
1
生长期
生长期(气候生长期)是指植物能够生长的时期(候均温度大于等于10摄氏度):如南岭以一年的南生长期多达320天。
2
生长周期
生长周期(作物生长期)则指某一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所需的时间(即一熟),如南岭以南一年可三熟。
No.17
恒星日-太阳日
1
恒星日
恒星日——指地球以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上的某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连续两次对准恒星的时间间隔,是地球真正的周期,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2
太阳日
太阳日——指地球以太阳作为参照物,地球上的某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连续两次对准恒星的时间间隔,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为24小时。
No.18
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1
昼夜现象
昼夜现象——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它是由地球本身的性质造成的。
2
昼夜更替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极昼、极夜地区除外)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3
昼夜长短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以外的地区昼夜长短产生周期变化的现象。
No.19
地方时、区时、时区、
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
1
地方时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2
时区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3
区时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4
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即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1
国际标准时间
国际标准时间——即0度经线的地方时也称格林尼治时间或中时区的区时。
No.20
日界线-180°经线
1
区别
区别——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时刻为0∶00的经线,经度不定,一条是与180°经线不完全重合的线,由于180°经线跨过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为了使岛屿保持一致的日期,日界线在太平洋有三折,因此越过180°经线日期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
No.21
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
1
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昼半球,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之上,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之下,太阳高度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光线在地平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一天随着时间变化,太阳高度也在变化。
2
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它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能直射地区,阳光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可达最大值90°,无直射地区最大值不能达到90°。
No.22
地壳-岩石圈
1
地壳
地壳——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分层中的最外层,它位于莫霍面以上的部分,平均厚度约为17 km,随着海拔的不同地壳厚度会发生变化,总体来讲,陆壳厚,洋壳薄。
2
岩石圈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它包含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区别——岩石圈的范围比地壳层大。
No.23
海岭-海沟
1
海岭
海岭——是板块张裂形成,形成在生长边界,由于洋壳张裂,岩浆涌出地表,遇到冰冷海水,向两侧迅速冷凝,形成海岭。
2
海沟
海沟——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形成在消亡边界,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在交界处形成岛弧,在海岸上形成海岸山脉,在洋壳物质流失区域,形成海沟。
No.24
流水侵蚀作用-水的溶蚀作用
1
流水侵蚀
流水侵蚀——是物理侵蚀,可分为风化、溶解、磨蚀、浪蚀、腐蚀和搬运作用。被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2
流水溶蚀
流水溶蚀——是化学侵蚀,是指溶解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等产生的溶解侵蚀作用。主要形成喀斯特地貌,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林、溶洞等景观。
No.25
冲积扇-冲积平原
1
冲积扇
冲积扇——冲积扇系指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山地溪、河,流出谷口到山麓地带后,由于比降减小,失去约束,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沟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水沉积规律的制约,堆积物的颗粒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由粗变细。
2
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指大面积的河漫滩、三角洲平原以及山前冲积扇和山间盆地冲积平原。它可由一条或几条河流形成。冲积平原多发生在地壳下沉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有深厚的沉积层。密西西比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恒河平原等都是世界有名的大冲积平原。
No.26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1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3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4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No.27
气候-天气
1
气候
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它反映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例如,昆明四季如春;华北地区,春、秋温和,盛夏炎热,冬季寒冷,我们就称这里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
2
天气
天气——是指某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的冷暖、干湿、晴阴、风雨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它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例如:我们可以说:“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昨天天气很差,风雨交加”等等。
区别——从时间尺度看,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天气则是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天气瞬息多变,具有不稳定性,而气候在一定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No.28
温和、寒冷、低温、凉爽
1
温和
温和——是指0 ℃以上的温度,一般在0 ℃~15 ℃,很少结冰,给人的感觉很温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的特征、地中海气候冬季的特征我们一般用“温和”来描述,不能说“低温”或“寒冷”。
2
寒冷
寒冷——是指气温在0 ℃以下的温度,给人感觉很冷,有结冰期,例如极地气候全年的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冬季时的特征可以用“寒冷”,来描述,不能说“低温”或“温和”。
3
低温
低温——是指较低的温度,包括0 ℃以上或0 ℃以下数值不大的温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时的特征可以用“温和”或“低温”来描述,不能说“寒冷”。
4
凉爽
凉爽——是指给人感觉很温凉,如十几摄氏度到二十多摄氏度;我们只能说“气候凉爽”,不能说“气温凉爽”。
判断某地气候特征夏季是高温还是凉爽?
一般根据夏季的月均温来判定:如果夏季月均温超过20 ℃称为高温,低于20 ℃时称温和或凉爽。如我国气候特征是“夏季普遍高温”,这里所说的高温是指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均温在20 ℃以上。昆明“夏季凉爽”是指夏季月均温在20 ℃以下。
判断某地冬季气候特征是寒冷还是温和?
一般是以最冷月月均温高于还是低于0 ℃为标准:如果高于0 ℃称为温和,反之为寒冷。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用“温和”描述,是由于最冷月月均温在0 ℃以上;而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则是由于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下。
No.29
降水-降雨
1
降水
降水——包括雨、雪、淞、雾、露、霜、霰、雹等多种形式。
2
降雨
降雨——是降水中的主要类型。因为各地降雨量一般总是远大于降雪(南北两极和一些高山地区除外)、雾量,所以经常用降雨量来代替降水量。
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在气象上常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我们把降水常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No.30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
都是大气的热力作用;
削弱作用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保温作用指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削弱作用指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保温作用有两层含义。
No.31
热力环流与三圈环流
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三圈环流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组成,它是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在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大气环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大气环流)。
No.32
热力原因与动力原因
三圈环流中气压带的形成原因。
极地高气压与赤道低气压是由于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称为热力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是由于空气聚集下沉或辐合抬升而形成的称为动力原因。
No.33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两者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但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强弱程度不同。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所以夏季气温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另一个区别是他们的分布位置不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欧大陆东岸,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同纬度北美、南美、大洋洲的大陆东岸。
No.34
季风环流与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一种环流,近地面空气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则由海洋吹向陆地。它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No.35
焚风与干热风
焚风: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叫焚风。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降温,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就按湿绝热直减率(即0.5-0.6℃/100米)下降,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过山顶后,空气沿山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上升,导致山地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因而形成焚风。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干燥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
No.36
低压与气旋、高压与反气旋
低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区域,叫做低压。
气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压的气流从四面八方流向中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即气旋。
高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区域,叫做高压。
反气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外流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这种旋涡与气旋正好相反,所以叫反气旋。
区别——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而气旋、反气旋则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它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
No.37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是一种气候类型,它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此种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且分配较均匀。
热带雨林——是一种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带中的典型植被代表,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
热带雨林带——是一种自然带类型,它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终年高温多雨的地区或南北回归线之间迎风坡地区,具有纬向地带性规律。
No.38
台风与飓风
两者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风力在12级以上。台风和飓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只不过是因为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国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称谓而已。一般我们把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绘图:李双福 ☝
No.39
寒潮与冷锋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人们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它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 ℃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 ℃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在冷暖气团交界处形成大风、降雨、降雪、沙尘暴等天气现象。
区别——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冷锋都称为寒潮。
No.40
波浪、潮汐与洋流
均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由风、海底火山或地震等引起,海水质点作圆周运动。海啸是由海底火山、地震海底、风暴或海底滑坡引起的巨浪。
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用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依据其成因可以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No.41
硫酸型酸雨、硝酸型酸雨
硫酸型酸雨主要由于含硫煤燃烧而引起(有色金属冶炼时也会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硝酸型酸雨主要因汽车尾气排放而引起,发达国家的酸雨多是硝酸型酸雨。
No.42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拉尼娜: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两者都会引起世界各地的气候异常,如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太平洋东岸降水偏多,西岸降水偏少。
No.43
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板块边界的类型。
生长边界位于板块张裂处,有海岭、断层等;
消亡边界分布于板块挤压处,有海沟、造山带等。
No.44
向斜与背斜
岩层受力向上拱起,形成背斜;
岩层受力向下弯曲,形成向斜。
背斜与向斜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岩层的新老关系,地面上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反之为向斜。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No.45
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
水系:水系又称“河网”、“河系”,指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水体所构成的脉络相通的系统,它由干流、支流及流域内的湖泊、沼泽等组成。水系的划分,有的以流入的海洋划分,如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有的以河流的干流命名,如长江水系、黄河水系;也有的以归宿的湖泊而定名,如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等。水系特征通常从干支流的分布,河道的曲直等方面去描述。
水文:一般包含水位、流量、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的内容。水位是河流某处在某一时刻,相对基准面的水面高程。水位的变化,主要受水量大小的影响。流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横截(断)面的水量,一般用米3/秒表示。河流中出现一年中最小流量的时期,称为枯水期。汛期是指流域内季节性降水或冰雪融化,引起定时性的水位上涨时期。含沙量指单位水体中所含泥沙量,通常以千克/米3计算。结冰期指水体开始结冰至冰面破裂,冰块随水开始移动的这一段时期。
No.46
潜水与承压水
潜水:埋藏在第一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承压水: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中间的地下水。潜水有自由水面,埋藏较浅,水质较差,易受气候影响;
承压水承受一定的静水压力,埋藏较深,水质较好,不易受污染,但污染后难以恢复。
No.47
自然资源与能源
能源指凡是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
自然资源人类从自然界直接取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中,有一部分可以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被称为能源资源。
No.48
冰川融水与冰雪融水
冰川融水——指冰川由于气温升高,融化成水补给河流,该补给一般比较稳定,补给量在夏季达到最大。
冰雪融水——冰雪融水补给主要指在流域内的高山地区,永久积雪或冰川融水的补给。该补给的最大量往往在夏季。
冰雪融水一般是高山地区的(冰川+积雪),季节性积雪融水是高纬地区的,两者不是一样的!
No.49
水资源、水能资源、水利资源、水力资源
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资源。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总量达15亿立方千米,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等。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陆地上的淡水。
水能资源——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
水利资源——泛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是从综合效益的角度上说的。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是指天然河流、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是从发电的角度上说的。
No.50
土壤、土地、土地资源统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的风化物。
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No.51
草原、草地、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草原是世界所有植被类型中分布最广的。
草地——指被覆盖着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场——指用于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No.52
滑坡与泥石流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No.53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增长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 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自然增长量——不是自然增长率越大,自然增长量就越大,它还与区域的人口基数相关,如我国自然增长率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量仍很大。
No.54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旅游、度假、购物、出差等。
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No.55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城市往郊区外缘移动,人口规模相对较大,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加速阶段。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城市向周边小城镇和农村迁移的过程,它不是城市化的倒退,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多发生在发达国家城市化成熟阶段。
No.56
全球变暖与热岛效应
全球变暖——是指由于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的排放,使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年平均气温升高的现象,发生范围是全球。
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工业和人类生活废热的排放,使得城市比周边郊区气温相对较高的现象,发生范围在城市。
No.57
地铁、轻轨与高铁
地铁——修建在城市地下,以客运为主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
轻轨——修建在地面,连接城市与周边区域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通常不跨省。
高铁——修建在地面,连接不同省区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跨省。
No.58
水分与水源
水分——对大气中的水汽的一种表达,如2012年高考描述冰冻葡萄区位条件时,强调了水分充足。
水源——对区域中河流的一种表达,如描述宁夏灌溉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时,为水源,因为靠近黄河。
No.59
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
密集农业是与粗放农业相对而言的,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在单位面积上投入的多少和单位面积产量高低。
商品农业是与自给农业相对的,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农业的产出是供自己消费还是为市场而生产。
密集农业不一定是商品农业,如亚洲的水稻种植业是密集农业,但不是商品农业。商品农业一定是密集农业。
No.60
春小麦与冬小麦
春小麦——往往春天播种,秋季收割,分布在纬度较高地区,如我国东北平原、美国北部小麦带。
冬小麦——往往前一年秋天播种,第二年春末夏初收割,分布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我国华北平原、美国中部的小麦带等。
No.61
乳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往往靠近市场分布,如我国北京、广州城郊的乳畜业,土地集约度非常高,主要产品是牛奶及其奶制品。
大牧场放牧业——往往分布在地广人稀的草原,对交通条件要求较高,临近港口等,主要产品是牛肉及肉制品。
No.62
生态农业与立体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经济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如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等。
立体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在单位面积上,利用生物的特性及其对外界条件的不同要求,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有机结合,建立多个物种共栖、质能多级利用的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稻田养鱼、农田播种食用菌等。
No.63
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工业的集聚和分散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从表面上看是相反的两个过程,实质上是工业联系产生的两个结果。
集聚表现在小区域内有联系的工厂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
分散表现为大范围内有联系的工厂远距离的协作关系。
No.64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如生物、土壤的破坏,造成土地沙化、土地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No.65
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和三大自然地理区域
四大地理分区——以综合指标划分,按经济与自然差异,分成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三大自然地理区域——分别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强调各区自然地理特征。
80%学生不明白!高中地理实用概念梳理50条!
1、气温:大气距离地面1.5处的温度。
2、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统计学数据:低纬地区12度,中纬地区8-9度,高纬地区3-4度。
3、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气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统计学数据:赤道1度,中纬地区20度,高纬地区30度。
4、气温垂直递减率:湿热递减率为每100米0.6度,干热递减率为每100米1度。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5、大气稳定度:大气静力稳定度取决于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垂直递减率越大大气越不稳定。
6、大气湿度:最高值在日出前,最低值在午后。
7、地形雨:一般来讲湿空气迎风坡多降水。但背风坡会出现比迎风坡降水多的情况。原因是罗斯贝波和重力波影响在背风坡形成气旋状结构。
8、气压:单位面积上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9、两个影响巨大的气压系统:暖性高压(副高)冷性低压(副极地低压)均为深厚系统
10、地转偏向力:2V*(物体速度)*W(自转角速度)*SINφ(地理纬度).
11、近地面:地面以上1.5-2千米高度
12、海风:最大风速5-6米每秒,最大厚度700米。深入陆地在热带最大,100千米。最强14-15点
13、陆风:最大风速2-3米每秒,最大厚度300米,深入海洋最远30千米。最强2-3点
14、谷风:最大风速10米每秒,最大厚度1000米。
15、山风:最大风速4米每秒,最大厚度300米。
16、焚风:每100米1度
17、狭管:风速可增大3倍左右
18、冷盆:比迎风坡降温快近乎2倍
19、喇叭:最大降雨效应结构
20、大湖:降水概率增加6倍
21、冷锋:第一型冷锋在槽中,第二型冷锋在高压前端。(第二型冷锋为急性冷锋)
22、暖锋: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多见
23、锢囚锋:东北多冷式,华北多暖式
24、等压线:以每2.5HPA为间距绘制
25、气旋:中心极端低值887
26、温带气旋:主要活动在北美,东亚,地中海地区。我国有两支,北纬25到北纬35为江淮气旋,北纬35以北为蒙古气旋。
27、反气旋:极值1080
28、冷性反气旋:春季最多,3-5天一次
29、暖性反气旋:夏季最多
30、气候:某地长时间大气的平均状态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最短30年)
31、大陆度:气温年较差÷SINφ(φ为地理纬度)大陆度大于50定位大陆性或大陆性强的气候
32、变质岩:可以高温高压重新结晶形成;也可以强烈碰撞变形碎裂重新结晶形成。
33、冲积扇:湿润半湿润地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
34、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
35、河流侵蚀岸或沉积岸几乎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主要受横面涡流,环流,跃移,河床结构,地形地势影响
36、干旱地区也可出现丹霞地貌,如新疆阿勒泰布尔津地区
37、沙丘沙垄:分布于干旱地区沙漠及其边缘或湿润地区有沙源或历史时期有沙源沟谷两侧。
38、雅丹地貌走向与风向一致
39、冲击洪积扇:边缘颗粒小,顶部颗粒大,底部颗粒小,表层颗粒大。
40、河流搬运:搬运中滚动形式可是砾岩碰磨为球形
41、风化:紫色页岩,花岗岩最易被风化
42、侵蚀:侵蚀轮回中下蚀最严重为瀑布,河流侵蚀谷中上游为V型,下游或有U型
43、断块山: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秦岭,华山,泰山,大兴安岭,庐山,黄山
44、断层湖:贝加尔湖,青海湖,洞庭湖,鄱阳湖,洱海,滇池,坦葛尼喀湖,马拉维湖,的的喀喀湖。
45、岩溶湖:草海
46、海成湖:西湖,里海,咸海
47、陨石湖:太湖
48、冰川湖:五大湖,日内瓦湖,天山天池
49、水位:自由水面高于绝对基面的高程。(我国的绝对基面为黄海基面,之前部分省区使用吴淞基面)
50、降水变率:降水多的地区变率小,降水小的地区变率大。
1.(2010·广东·高考真题)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图示意,其成因是( )
A.侵蚀一搬运作用 B.搬运一堆积作用
C.风化一侵蚀作用 D.沉积一固结成岩作用
【答案】A
【详解】注意题干中“三峡大坝下游附近”,由于大坝的建设,水流落差加大,大坝下游附近水流速度加快,侵蚀搬运能力增强,将原来河床的沉积物中细小颗粒重新侵蚀搬运到下游,较大颗粒留在原地,A正确。
(2011·全国·高考真题)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m B.55m C.60m D.65m
3.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 13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15m B.40m C.65m D.90m
【答案】2.C 3.C 4.B
【解析】2.读图,图示等高距是5米,区域内海拔最高处在右上角,海拔80-85米。最低处在右下角,20-25米,最大高差范围是55-65米之间,可能为60米,C对。A、B、D错。故选C。
3.图中①②③④四段等高线最密集的是③处,说明坡度陡,附近河水流速最快,C对。图中①、②、④处的等高线较稀疏,说明坡度缓,水流速度较慢,A、B、D错。故选C。
4.图中等高距是5米,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在①盆地的峡谷出口处,河流两侧连接三条等高线。坝顶长度图上距离约0.5-1厘米,实际长度范围25-50米,约为40米,B对。A、C、D错。故选B。
(2023·浙江温州·统考二模)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与仅打坝淤地相比,该工程保持水土效果更好,主要原因是( )
A.淤地面积增加 B.流域降水增多
C.地表径流减少 D.蒸腾作用增强
6.地理信息技术在该工程中可利用的方式是( )
A.利用RS监测河流径流量 B.利用BDS进行滑坡预警
C.运用GNSS模拟流域降水量 D.运用GIS测量河流含沙量
【答案】5.C 6.B
【解析】5.读图可知,该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除了传统打坝淤地工程,还有海绵城市系统、护坡工程、生态林等,该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能够大幅减少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流速变慢,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减弱,水土保持效果好,C正确。淤地面积增加、流域降水增多、蒸腾作用增强是该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带来的结果,而不是该工程保持水土效果好的原因,ABD错误。故选C。
6.RS为遥感,RS无法监测河流径流量,A错误。BDS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通过对山体进行精准定位监测,可以预警滑坡等地质灾害,B正确。GNSS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无法模拟流域降水量,C错误。GIS无法测量河流含沙量,河流含沙量需要专业的仪器测量与计算,D错误。故选B。
【点睛】打坝淤地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蓄水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保塬:1,工程措施:平整土地,增加水流下渗,削减地表径流。2,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网,造林以用材林,果林为主,形成林粮,果粮间作生态农业体系。3,农业技术措施: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和科学田间管理,选育良种,地膜覆盖等。(2)固沟:1,工程措施:主要沟道,打坝於地,拦泥蓄水。2,生物措施:在各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3)护坡:1,生物措施: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工程措施:陡坡地段封坡育林,育草,拦截坡面径流。
(2023春·重庆江北·高二重庆十八中校考阶段练习)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在长期水土保持实践中独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下图示意淤地坝结构,完成下面小题。
7.淤地坝的作用是( )
A.沿等高线修筑,可以截流蓄水 B.在沟道中修建,用于淤泥造地
C.成品字形排列,利于树木成活 D.在沟道中修建,用于稳定沟坡
8.治黄先治沙,治沙先治水,说明( )
A.要对全流域进行统筹调度 B.放水冲沙是解决黄河水害的根本措施
C.水土保持利于调沙减淤 D.黄河含沙量大是水量不足的主要原因
9.淤地坝造成的影响是( )
A.蓄水使水库发电能力增强 B.河口三角洲面积增速变快
C.流域生物多样性减少 D.减少下游的洪涝灾害
【答案】7.B 8.C 9.D
【解析】7.由图示信息可知,修建淤地坝可以拦水拦沙,拦截的水分经泄水涵洞排出,不能截留蓄水,且图中未显示沿等高线修建,A错误;淤地坝在沟道中修建,用于淤泥造地,后期淤泥处可变成耕地,增加耕地面积,还有利于减少下游河道含沙量,减轻洪涝灾害,B正确;材料中信息并没有体现出淤地坝成品字形排列,C错误;淤地坝不属于坡面措施,较难稳定沟坡,D错误。故选B。
8.由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由于在中游流经了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导致河流含沙量大增,到了下游,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所以治黄先治沙,治沙先治水,说明了水土保持有利于调节河流的含沙量,减少泥沙的淤积,不能说明要对全流域进行统筹调度,C正确,A错误。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是治理黄河水害的根本措施,B说法错误。黄河含沙量大小不是影响水量大小的因素,D说法错误。故选C。
9.由所学知识可知,修建淤地坝可以拦截泥沙,导致河流中的含沙量减小,有利于缓解下游地上河进一步抬升,也使得河口三角洲泥沙淤积量减少,三角洲的增速变慢,下游洪涝灾害得到减轻,D正确,B错误。淤地坝可以拦水拦沙,拦截的水分后来再经泄水涵洞排出,因此河流水量变化不大,所以对水库发电能力影响不大,A错误。淤地坝对流域生物多样性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
【点睛】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基本措施有:压缩农业用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露天采矿,及时回填复垦。
(2023春·吉林长春·高二长春外国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汾河是山西第一长河,其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利用程度高,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等现象时有发生。山西多次对汾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在中下游干流布置了15座液压坝蓄水闸(注:液压坝即运用液压对闸门进行升降的活动坝)。为维持液压坝可持续运行,有时需自下游向上游依次降下闸门,图左是液压坝纵坡面示意图,图右是液压坝实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河干流布置有多座液压坝的目的是( )
A.防范凌汛 B.改善环境
C.渔业养殖 D.保持水土
11.选择自下游向上游依次降下液压坝闸门的主要目的是( )
①利于冲淤 ②防止洪水叠加 ③减少河道冲蚀 ④减少设备损伤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冬季将闸门放低(闸门打开角度调小)的目的是( )
A.增加积蓄水量 B.避免流冰损坏闸门
C.便于鱼类洄游 D.增加库容
【答案】10.B 11.D 12.B
【解析】10.通过在河道内设置液压坝蓄水,抬高河道水位,拦蓄洪水,为堤外蓄水湿地提供水源,同时河道内形成蓄水水面,增补地下水,改善周边生态环境,B正确;凌汛的形成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河流要有结冰期,二是河流需要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汾河的流向是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不满足形成凌汛的条件,汾河没有形成凌汛现象,A错误;在河道内设置蓄水闸坝,使汾河流域水域面积扩大,可以扩大渔业养殖,但不是其主要目的,C错误;蓄水闸坝,拦蓄洪水,抬高河道水位,水流平缓,对两岸侵蚀作用减弱,能保持水土,但不是其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B。
11.采用自下游向上游依次开闸运行调度方式,这种方式不会引起洪水叠加,会使河道内洪水平稳下泄,减少河道冲蚀,冲淤能力减弱,②③正确,①错误,故D正确。液压坝放坝后,贴近河床,受水流冲击力减弱,设备损伤小,开闸运行调度方式的不同,对设备损伤的影响不是很大,④错误,故ABC错误。故选D。
12.汾河流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河流结冰,会有冰块在河面上漂浮和流动,冬季将闸门放低,可减轻流冰对闸门的冲击力,避免流冰损坏闸门,B正确。冬季放低闸门,可减少积蓄水量,也可为来年汛期腾出库容,但不是其主要目的,AD错误,冬季,鱼类洄游,主要是越冬洄游,是为了寻找适宜生存的温水,而汾河是越往上游,气温越低,鱼类较少洄游,C错误。故选B。
【点睛】液压混凝土升降坝是水利科技比较简易的活动坝技术。它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渔业、船闸、海水挡潮、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和小水电站等建设。液压升降坝力学结构科学、不阻水、不怕泥砂淤积;不受漂浮物影响;放坝快速,不影响防洪安全;抗洪水冲击的能力强。
(2023秋·天津河西·高一天津市新华中学校考期末)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以及坝体左右的实体护翼组成的防灾减灾工程(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洪涝 C.地震 D.泥石流
14.遇到该桩林坝防御的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抓住漂浮物漂浮 B.就地寻找掩体躲藏
C.就近寻找低洼地 D.沿沟谷垂直方向往高处跑
【答案】13.D 14.D
【解析】13.读材料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则可以分析出防御的主要自然灾害应该常出现在沟谷中,泥石流多发生于沟谷,D正确;干旱灾害是由于降水变率较大而导致水资源短缺产生的灾害,桩林坝没有积水功能,不能防御干旱,A错误;桩林坝是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坝体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和稳定性,难以防御洪涝,B错误;地震灾害破坏力极强,桩林坝不能防御地震灾害,C错误。故选D。
14.泥石流发生时,在山区沟谷内带来大量的泥沙、石块,突发性强,速度快,破坏力大。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应向与沟谷垂直方向的高处跑,并尽快远离沟谷,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我国的山地面积广,部分山区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且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或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因素的影响,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山区。
15.(2021·山东·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翻坝”运输是指来往的客船、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等船舶或运输紧急物资和鲜活食品的船舶,在候闸船舶过多的情况下,为避免花费较长时间候闸过坝,而采用的“水运→陆运→水运”或“水运→陆运”的转运方式。
作为三峡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翻坝物流系统提高了三峡水利枢纽的通过能力。下图左示意三峡翻坝物流系统,其中秭归三峡翻坝物流图(含茅坪港)属于货运枢纽型的港口物流园区(下图右),是长江南岸三峡翻坝物流转运的空间载体和依托。
(1)从航运角度分析三峡大坝建成后其上游物流量扩大的原因。
(2)说明与候闸过坝运输相比,三峡翻坝物流系统的优势。
【答案】(1)水域面积扩大,水深增加,通航里程增加,通航能力增强(航道条件改善);港口规模扩大,数量增加,港口腹地扩大。
(2)通过与公路、铁路、管道的连接,实现了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联运,运输方式灵活;缩短物流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通过秭归翻坝物流产业园,实现对货物仓储、加工和贸易,延长物流产业链。
【分析】本大题以长江三峡翻坝系统为材料,涉及交通、水利工程等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三峡大坝建成之后,会拦截河流流水,在库区上游蓄水,导致库区上游地区河流水深增加,河道拓宽,河流的通航里程和通航能力都增加,运力提升;三峡大坝建成之后,河道拓宽,原有港口水深增加,停泊能力提升,港口规模扩大;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原来不适宜建设港口的点位,因为河流航运条件改善,适宜建设港口,港口数量增加,覆盖的经济腹地变大。
(2)根据材料“为避免花费较长时间候闸过坝”,可知节省货物运输的时间,提高运输效率;根据材料“翻坝物流系统提高了三峡水利枢纽的通过能力”,缓解船闸压力,提高三峡水利枢纽的通行能力;根据材料信息“采用的“水运→陆运→水运”或“水运→陆运”的转运方式。”可知,三峡翻坝物流系统可以实现水运与公路、铁路、管道等交通运输方式的联运,运输方式变得更加灵活;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三峡翻坝物流系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物流园区仓储,加工和商贸的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收益,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发展。
16.(2021·湖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芦林湖是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内一处著名景点和重要水源地,它是利用原有河谷地形筑坝形成的人工湖,湖水清澈,湖畔浓荫馥郁(下左图)。某研学小组实地调查发现,在该湖东北不远处的谷地里建有一座小型溢流坝,坝体由就地取材的沙、砾石浇筑而成。下右图示意芦林湖及周边地形。
(1)拦沙是该溢流坝的主要功能,请说明理由。
(2)结合右图,分析建设该溢流坝的有利条件。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想保持芦林湖一湖清水永续利用,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河流上游流经山谷,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湖,溢流坝可以拦截泥沙,保证芦林湖清澈的水质;芦林湖为人工湖,拦截泥沙可以防止湖泊面积萎缩。
(2)地形平坦,且跨度小,建设难度小、成本低;坝址位于河流出山口,沙、砾石等原料充足,便于就地取材;靠近公路,便于其他原材料的运输。
(3)严格控制影响水质的泥沙入湖量;预防由于发展旅游带来的水质污染问题;建立健全法规,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增加生物多样性。
【分析】本题组以湖泊为背景材料,考查水坝的作用和选址问题。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溢流坝靠近位于河流入湖的位置,由于河流上游流经山谷,有大量的泥沙,河流携带泥沙入湖,溢流坝可以起到拦截泥沙的作用,以保证芦林湖清澈的水质;从材料中得知,芦林湖为人工湖,面积不大,拦截泥沙可以防止湖泊面积萎缩。
(2)从图中可以看出溢流坝靠近湖泊,并且位于地势低平的地区,坝体跨度小,因此有利于建设,造价较低;从材料中可知坝体由就地取材的沙、砾石浇筑而成,可推断出坝址位于河流出山口,沙、砾石等原料充足,便于就地取材;从图中可以看出溢流坝靠近公路,便于其他原材料的运输。
(3)要实现芦林湖的永续利用要从保护水质和湖泊面积以及生物多样性方面分析。要保证湖泊的水质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上游河流含沙量大,带来的泥沙多,水体浑浊,水质差,应控制泥沙入湖量;还要从旅游业带来的影响来分析,即要预防由于发展旅游带来的水质污染问题;还要健全法律法规,保护湖区的生态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增加生物多样性,获得持续发展。
17.(2011·全国·高考真题)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万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中间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1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2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图3为图1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原因: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与海水相混。
水坝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原因: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
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
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分析】考查气候类型分布与气候特点,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详解】(1)该地位于北纬10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缺水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来水少(包括存水能力不足),二需水量大。该地国国土面积小,降水虽多但存水能力不足,城市国家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水坝起阻挡调节作用,没有水坝时该区域水与海水交换频繁,盐度较大,建坝后海水不能流入,河水汇入会使水中盐度降低,闸门调控下海水不能进入,区域内水逐渐流出,逐渐变成淡水。
(3)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有开源和节流二方面,开源主要有从外来和从内来,从外来主要是从别国进口(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内来可以以利用沿海优势海水淡化和重复利用;节流可以是节约用水。
18.(2023·河南郑州·统考二模)[地理一选修3;旅游地理]
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是一种有效的工程措施,小浪底水利极纽工程从2009年竣工至今,每年均将下游上亿吨的泥沙送入大海。小浪底调水调沙时期,水流从坝顶和底部排水排沙洞室群中下泄,场面壮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看。下图为小浪底水利枢纽纵剖面示意和调水调沙实景图。
从观赏时间、景观特点及对黄河防汛的贡献三个方面写一段小浪底调水调沙的简介。
【答案】观赏时间:每年6月-7月(每年黄河汛期前)
景观特点:人造洪峰壮观,洪峰底部浑浊,顶部清澈。
对黄河防汛的贡献:汛期接纳上游来水来沙,削减洪峰,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减少下游泥沙淤积,提高下游行洪输沙能力。
【分析】本题以黄河调水调沙为材料,设置一个小问,涉及调水调沙时间、作用、旅游景观等方面的内容,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
【详解】黄河调水调沙的主要目的是腾出库容为夏季防洪做准备,同时冲刷河道,提升河流的泄洪能力。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雨水补给,因此调水调沙时间多为雨季来临前的6-7月份;此时适合观赏。
据图可看出调水调沙时坝顶放出的是含沙量小的清澈河水,坝底放出的是含有大量泥沙的河水,因此景观特点为顶部清澈,底部浑浊;同时坝顶和坝底同时放水给人视觉上的冲击,犹如雨季洪峰来临,形成人造洪峰。
对黄河防汛的贡献,可从腾出库容和增加下游泄洪能力,两个方面做简介。调水调沙可降低库区水位,同时讲库区底部淤积的泥沙冲走,利于增加库区容量,增强削减洪峰的作用,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同时,调水调沙可以冲刷下游河道,让下游河道达到减淤、去淤甚至不淤的目的,在洪峰来临时增强下游的泄洪输沙能力。
19.(2023春·广东揭阳·高二校考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5月31日,白鹤滩大坝完成浇筑到顶,为7月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奠定了基础。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落差为3000多米,干流有多级梯级水电开发,并且多建设高坝。白鹤滩大坝地处金沙江下游峡谷地段,由拦水大坝、发电系统、泄洪设施组成,最大坝高289米,底厚63.5米,是世界上较薄的特高拱坝。如图为金沙江上游梯级水电站分布图。
(1)分析金沙江梯级开发过程中多建设高坝的原因。
(2)推测金沙江流域水能资源没有实行一级开发,而是实行梯级开发的目的。
(3)你是否赞成在金沙江上修筑大量大型水利枢纽?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金沙江地区河谷狭窄,流域面积小,整体水量小,建设高坝,可以增加蓄水量;此外建设高坝,可增加储水高差,增加水能,从而增加发电量。
(2)建设梯级电站,通过电站之间的串联,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