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筛15万化合物——这是深圳湾实验室搭建的超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具有工业水准的超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之一。
深圳湾实验室。
作为广东省、深圳市建设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圳湾实验室围绕国家健康战略需求,面向国际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以肿瘤、代谢与心血管、神经退行性、传染性等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为核心,以 IT+BT 融合及多学科交叉为特色,开展生命信息、创新药物、医学成像等领域研究。
实验室以科学家为中心,以特有的高精尖技术支撑平台集群优势,全球范围高标准引进人才,以88%的全职率居全省实验室首位。
深圳医科院院长助理、深圳湾实验室副主任张欣豪表示,实验室希望年轻人能够不受传统框架的束缚。“我们课题组长的平均年龄集中在三四十岁阶段,此外我们还设立了深圳湾学者的项目,特别是启航学者。我们对人才的要求是博士毕业三年内,早期实验室会给予一定的支持。我们是要找那种胆子特别大的,想法天马行空的,敢去做,而且不怕失败的科学家。”
五年来,深圳湾实验室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140余人,汇聚源头创新型、转化研究型、工程化开发三类国际一流人才,组建了100多支科研团队。
在光明科学城,同样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担任主任(院长)的深圳医科院承担着“与深圳湾实验室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使命,致力建成集前沿科学研究、科技资派管理、教育与交流、临床研究网络、科技成果转化与政策咨询为一体的医学科技战略机构,打通临床医学、基础研究、产业转化等环节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科研机构改革新思路,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创新范式。
走进医科院PI标准层,人性化设计的舒适感扑面而来。从空间布局到采光设置,无一不从细节上体现对科研工作人员的关怀。
楼层可容纳八个PI课题组。据了解,在设计过程中,颜宁全程跟进并提出“四化”的设计目标,包括国际化、人性化、效率化及先进化。“我们在做实验室设计之前也调研对标多个项目,现在落地的成果是我们团队原创的国际化实验室。”深圳医科院基建部设计总工程师宋玥明向调研团介绍。
深圳湾实验室。
记者留意到,为了兼顾BT与IT团队不同的工作性质,医科院设置不同办公室,有相对开放,方便信息传输的公共空间;也有相对密闭的独立工位。现场更有记者打趣道,半包围式的独立工位更符合“I人”科学家的体质。
计算科学IT与生命科学BT的深入融合,能够有效地降低研发成本、提升新药性能、加快研发进程。
2022年11月,深圳启动筹办深圳医学科学院。随后知名生物学家颜宁正式宣布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回到中国参与创立,并出任创始院长。
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湾实验室互补,各自有各自的学科优势。二者共同打造的SMART program(智能化项目),坚持“高起点、国际化、重交叉、破边界”,整合优质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探索教育国际交流和博士生培养的新机制。同时,利用光明科学城的政策优势,锻造成果转化的生态链条,推动可持续、高效率、规模化创新药物研发新模式。
今年2月,颜宁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深圳医学科学院将以探索鼓励源头创新的新机制、引进与培养高水平人才为重要使命,坚持健康优先、专注前沿、共建共享、先行先试的原则,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
在临床转化方面,要打造源头创新的内容,不再急于设立转化中心。目标是如何培养下一代的医学科学家,使他们既懂临床又懂科研。
统筹:陈杰生 吴璇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张婷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