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朱玥怡)“随着风光占比的提高,电力系统尤其需要4小时以上,甚至跨天、跨周、跨季节的长时储能,以应对风光波动引起的能源供需失衡。”5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赵天寿在国轩高科科技大会上表示。
据赵天寿介绍,目前长时储能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和燃料储能三种类型。机械储能中的抽水蓄能已实现大规模应用,压缩空气储能已产业化,这两种技术在成熟度与成本、寿命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也受到地域限制。流体电池储能体系,例如燃料储能、液流电池储能,能量与功率解耦,具有储能时长灵活、易规模化、无地域限制等优势,是较理想的长时储能技术,有望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对储能的所有要求。
赵天寿表示,多地已开建百兆瓦级液流电池示范项目,技术已处于大规模应用前期。国家能源局2024年1号公告披露了56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其中长时储能占26项,含液流电池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