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被鼓励追求自我,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还经常陷入意义感危机?

时事新闻2024-05-17 16:23:06无忧百科

总是被鼓励追求自我,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还经常陷入意义感危机?


看点当下,孩子们面对的迫切挑战是什么?不同于成年人视角下的种种能力培养,孩子们眼中的挑战是找到人生的意义感。不过,让孩子们感到困惑的是,明明被鼓励着去追求兴趣,却又在学习上被推着向前。意义和价值,真的没有办法统一吗?今天的孩子又该怎样找到一条自洽的成长之路呢?

文丨Luna 编丨Lulu

为了孩子的未来,培养他们什么品质最重要?

这是一个老问题,但是在AI浪潮之下,这个问题需要一个新的答案。

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肯定是不够的,也很难有单一的某项能力能够胜任。让孩子们成为适应能力出众、富有创造力的“通才”或许是一个新的思路。

这也是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总校长万玮在今年惠灵顿教育节(中国站)主旨演讲上的回答。在他之后,当天还有50多位国内外各界的思想领袖,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的见解。


万玮在惠灵顿教育节(中国站)上的主旨演讲

从语言学习、文化碰撞,到AI浪潮、心理健康,外滩君听到了很多切中时下痛点的教育话题。

不过,有意思的是,如果转换视角到孩子的立场,“当下的挑战和困扰是什么?”又会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意义感,这个听起来不太有实感的词,却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危机的真实挑战。

“今天的孩子们面对的生活真的跟我们,还有上一辈人太不一样了”。当外滩君提起意义感这个话题时,上海惠立学校校长周淑群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如今的物质条件已然很好,孩子们也被鼓励去追求自己的兴趣。但与此同时,家长和社会却仍然把成功局限在高薪工作、社会地位等传统的标准里。“我们发出了两种矛盾的声音,孩子们当然会感到迷茫。”


上海惠立学校校长周淑群

“现在的孩子们正在把‘抛光’过的社媒消息当作真实日常,觉得生活就该只有光鲜亮丽。当他们面对真实的挑战,困惑、压力随之而来。”南通惠立学校校长Simon Kenworthy也深有同感。

“家长对学业的高期待要求自不必说,当孩子们面对全球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甚至还可能产生文化认同、价值观碰撞、身份定位的困扰。”


南通惠立学校校长Simon Kenworthy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仍旧把教育局限在分数、大学申请这些事上,未免显得有些太过单薄。

意义感,早已不是孩子们的“矫情”,而是他们找到自己价值的迫切需求,甚至是实现成功的重要前提。

不过,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想要帮助孩子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感,又能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被听见与被看见,

当下的意义尤为重要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谈论“意义感”的时候,“价值”这个词也频繁出现。但二者又有着微妙的区别。

上海惠立学校校长周淑群和南通惠立学校校长Simon Kenworthy再次达成了共识——评判一件事的意义,往往比较主观,而评判一件事的价值,往往是从实际成效的角度。因此,一个人觉得有意义的事,其他人不一定会认为其有价值。

那么,意义感和价值无法调和吗?很多时候,家长和孩子的分歧就此产生。

一些场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时孩子话还没说完,家长就打断了,开始了自己的观点输出。这看似是让孩子少走了弯路,可实际上却夺走了孩子表达自我的机会。

在周淑群看来,尽管当下物质条件等资源已经非常丰富,但孩子成长中的留白却越来越少,这也是“效率至上”观念的影响之一。


上海惠立的课堂

而Simon Kenworthy则引用了加拿大金融作家安德鲁·哈勒姆(Andrew Hallam)在《平衡》(Balance: How to Invest and Spend for Happiness, Health, and Wealth)一书中的观点:

想要生活幸福,有四样东西非常重要——健康(Health)、财富(Wealth)、友谊(Friendships)和目标(Purpose)

特别是最后一点,目标。这就是我们想做的,我们想给孩子们一个每天起床的理由。如果他们不知道自己该为了什么努力,那生活和学习都将变得没有意义。

所以,“被听见与被看见”的意义在今天尤甚。这不仅是孩子对意义感的需求,实际上,也可以和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息息相关。但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这一点?

老师对学生的关怀自然算是的。不过,Simon分享的一个细节更让人惊叹:

在和南通惠立学生会的定期会面中,他总能听到学生们对学校的新想法。

上一次,学生们通过减少校内水果的塑料包装,预计每年能节省30公斤塑料。

这还不够,学生们认为,还应该要求食堂不再使用棕榈油,因为棕榈油产业往往伴随着毁坏雨林;另外,还应该为住宿生丰富一下晚间点心的种类和活动区设施。

这些环保的想法都是学生自发提出的;至于改善住宿的要求,宿舍活动区也很快就安排上了新设施。

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声音真的带来了改变,这一点很重要。除了学生会,导师、宿管、级长等都会倾听他们的想法。”


南通惠立的孩子在食堂相互交流

周淑群则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发,提到了上海惠立的 “娄塘外来务工子女支持项目”。从建校之初,公益就一直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这不仅是孩子们发声的平台,也让社会责任感真正落地。

娄塘古镇在远离市中心的嘉定工业区,居住着许多外来沪务工家庭。当父母为生计奔忙时,这里的孩子们正独自面对许多困境,除了学业挑战和视野封闭,缺乏陪伴的问题最为突出。

捐款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但上海惠立的学生们看得更远,他们琢磨出了“娄塘一日营”的公益产品。通过和当地公益机构合作,在惠立社区招募家庭,来娄塘体验特色文化,既让惠立的小朋友开拓视野,又给娄塘的孩子带来了同龄陪伴。


娄塘项目负责人之一的Nini继去年带领团队获得青少年远见者新星奖团队奖项后,今年再次摘得远见者新星奖个人奖项

周淑群和公益团队的老师最初也有担忧,项目取得成效的难度很大。但她一直坚信,孩子需要这个机会从自己的视角去探索、去成长,去亲手创造价值。

细看娄塘项目,就会发现很多细节藏着孩子们自己的思考:

比如项目总控Nini和团队坚持把可持续性作为重点,如果第一年做得新鲜、第二年募资困难就放弃,这是风险投资,而不是公益;

项目经理Abby则挖掘到了娄塘独特的非遗手工艺,把颇有艺术性的草编等项目作为“一日营”的核心亮点;

教练Jessica更是注意到,娄塘的小朋友不太愿意主动和外来者交流,为了照顾小朋友的心理,她一直反复打磨互动设计……


“一日营”落地前,

项目组成员进行多轮实地调研

最终,悬了几个月的心,在“一日营”当天落地了:看到娄塘和上海惠立的小朋友们一起笑着搭土灶、炒大锅饭,相互协作做草头饼、搭榫卯积木,还像老朋友一般谈论学习、作业、老师和动画片,人与人的联系在无形中建立了起来。而这些也都被当天的直播摄影师九年级的Kelvin记录在了镜头中。


Jessica作为一日营教练,

让娄塘孩子和惠立学生渐渐熟络起来

去年,娄塘项目还在全国163所学校的457份有效个人及社团申请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23青少年远见者新星奖的“杰出公益社团”称号。

除此以外,

上海惠立的孩子还为上海“梦工坊咖啡吧”设计过经营方案,这家店的咖啡师大部分都是唐氏综合症患者、自闭症患者;

在“认知症好朋友”中,他们去了解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真实需求……

尽管只是改变身边的小环境,但被帮助的人们也真实感受到了温暖,意义和价值在这里调和。

去年公益论坛上一个孩子的发言也让周淑群深深触动:“他们没有觉得公益是负担,是施舍,而是把它当作一种使命,感谢它带来的成长和收获。”


定位自我价值,

是一段漫长的旅程

说到孩子的迷茫,也逃不开学业和自我价值这个话题。兴趣、热爱与成绩、大学录取,到底什么才是标准?追求意义感和价值,在这个话题下,还能兼顾吗?

这也是家长和孩子的观念差异的重要来源之一。想要让孩子在感受到意义感的同时,准确定位自我价值,也意味着打破固有认知的一段漫长旅程。

不可否认,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但就像周淑群提到的,让孩子在不同领域探索兴趣、展现自我,同样是全人教育理念的“刚需”。

“如果一个孩子很擅长音乐,我们提供的音乐教育资源和平台,能不能让他对自己的水平感到自豪?

当他需要进阶的指导,学校能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甚至是劳动、德育等各种领域,我们能给孩子一个清晰可感的自我价值评估吗?


Simon则强烈感受到不少家长对榜单的痴迷。藤校和牛剑是公认的好学校,很多家长便不假思索地把它们作为孩子的奋斗目标。

“但是,大学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我们该问,‘这所大学能让我的孩子毕业后准备好面对未来几十年的工作和人生吗?’或许这才是评估一所大学价值的维度之一。”


南通惠立的寄宿生活

既满足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热爱,也能让他们具备寻求人生成功的实力,这就是意义感和价值自洽的模样。

因此,惠立学校一直在坚持做两件事——

就拿上海惠立的“惠、贤、立、德"四个学院来说,学院之间以积分竞争,分享学习方法,或是在学校比赛活动中表现优异等途径,都可以帮学院赢得积分。

有曾担任过学院长的学生分享过,尽管自己不擅长舞蹈,但面对舞蹈比赛,她觉得自己还是有必要以身作则,突击参加了几次培训后,不仅自己报名参赛,还动员了学院其他同学参赛。


惠立学生在学院活动中

找到兴趣对很多孩子来说是个艰巨的任务,甚至连一些成年人也想不明白,周淑群如此感慨。只有真正体验过,孩子才会明白“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特别愿意为什么事付出时间和精力”,找到意义感和价值的交汇点。

在南通惠立,学院制同样精彩,不过Simon提到了评估自我价值的另一个维度,即如何面对失败。老师们希望能够帮助孩子们克服对失败的恐惧,学会从错误中学习,从而认识到自己是可以不断成长的。

他兴奋地说起最近转到南通惠立十年级的巴西男孩Philippe。

以往的课堂提问,如果不知道答案,很多中国孩子就不想回答,怕说错答案会被批评。但Philippe却总是兴致勃勃地举手,哪怕他的答案是错的。

这样的坦率也引起了同学的好奇,这确实和Philippe之前的上学经历有关。不过细心的同学们也注意到了,老师虽然会指出Philippe回答错误,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是引导他思考正确答案。

“原来答错了也没关系啊。”“原来从错误中学习就是说这个啊。” Philippe的勇敢也逐渐让身边的同学开始了大胆的尝试。


曾经,还有孩子在哲学问题的探讨后,追着老师问,答案究竟是什么?当得知没有唯一正确答案时,孩子的焦虑肉眼可见地增长。但现在已然是另一种场面了,孩子们反而特别喜欢讨论这种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享受没有限制的思考和学习。

在很多人迷失在找寻意义的当下,惠立学校已经在追寻让孩子们实现意义感和价值的自知与自洽。


多元文化与AI的未来,

如何实现“1+1>2”?

除了当下的学习生活,意义感和价值的问题也将伴随孩子的未来人生。特别对如今选择双语学校的孩子来说,有两个议题不容忽视:

对于第一个问题,这次惠灵顿教育节(中国站)上,英印混血演员Jassa Ahluwalia就分享了自己在两种文化中的身份困惑,也反思了该如何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包容和理解。


Jassa Ahluwalia

在惠灵顿教育节(中国站)上的主旨演讲

周淑群的态度也鲜明且坚定:“不论是双语教育,还是培养世界公民,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要有清晰的个人身份认同,这是前提。我们一定是首先做好一个中国人,在此基础上还有开放的视野去了解世界文化,才能以公正的角度看待问题。”

在上海惠立,常常开展辩论的社会研习课(Social Studie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门课不教授具体的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已学习的知识、方法或理论,来分析一些观点。

中英文社会研习课还会针对同一个主题学习,中文社会研习从中国视角切入,英文社会研习则从全球视角进行拓展和补充。

比如拿到“如何解决全球变暖”这个问题后,学生们先是查找到了多家研究机构的报道,确认全球变暖值得关注,然后又顺着“变暖⬅森林砍伐⬅食物短缺⬅……”的思路分析问题的根源;

为了找到解决办法,他们又研读了2015年的《巴黎气候协定》,对比和分析了不同国家的方案后,才最终形成自己的结论,并完成学术写作。

如今,辩论几乎可以说是学校的传统之一。不仅是社会研习课的常用方法,校内辩论社、美辩社、辩论比赛的人气都很高。

“辩论培养了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孩子们也特别喜欢通过辩论讨论问题,不仅不影响友谊,还让不同的思维碰撞出了新的火花。”这就是“1+1>2”的效果了。


由学生自主发起的思明辩论赛走入第二年,

吸引了近百位中学生的参与

对于AI的冲击,Simon Kenworthy的态度更多是激动和开放。南通惠立就有老师曾尝试利用ChatGPT给不同英文水平的孩子创作不同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这样,一个班的孩子也能被照顾到各自的阅读水平和兴趣。

其实就在几个月前,有一位七年级学生提交了一份明显是AI生成的文章作业。Simon意识到,设立AI使用规范已经刻不容缓。现在,南通惠立也正在加紧这一流程

“红灯是禁止使用AI;黄灯表示可以使用,但必须告诉老师生成内容的灵感来源;绿灯则意味着孩子们可以自由使用AI和生成内容。”


南通惠立学校使用AI生成的图片

Simon还很欣赏可汗学院Khanmigo的一个设计:每当学生向它提问,它都会抛出一个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作为回应,不仅避免了学生利用AI偷懒,也给下一步思考指出了方向。这才是用AI打开教育,实现“1+1>2”的正确方式。

抓住了这两点,孩子们再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就有了抓手。

特别是周淑群提到,上海惠立G6就开设了“职业探索日”

“教育最忌讳的就是闭门造车,尤其是AI正在快速改变许多领域的工作。尽管孩子们没必要六年级就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但至少要了解行业前沿正在做什么,特别是科技的发展状况。”


Maggie等惠立学生获得了在金杜律师事务所“实习”的宝贵机会,由资深律师指导,全程参与律所的日常工作

之前,有个小男孩听完律所的介绍后,皱眉说自己以后应该不太会考虑进律所,天天都在解决难题。周淑群听到后笑了:“虽然他没找到自己喜欢的,但知道了自己不喜欢的职业,不也是一个收获吗?不过也许另一个喜欢解决问题的孩子,会最向往去律所工作。”

到了高中,“职业探索日”还会升级成“职业体验日”。孩子们可以走进牙防所、律所、自媒体等单位、企业,真实体会到日常工作是什么感受。

而Simon则希望孩子们能够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找到一份与之相配的工作。“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信奉善良、正直和努力工作的价值观。在中国,它们也一直支持着我的工作。所以,如果孩子们也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观,我相信未来无论他们去哪个国家,都会适应的。”


Simon和家长交流中

回头再看意义感这件事,何尝不是家长和孩子都在为不确定的未来焦虑呢?

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少走弯路,顺着自己的成功之道直通坦途。但转念想想,过往的经验真的就是捷径吗?成长本身就伴随着挫折、挑战。

工作头衔、薪资收入、生活成本等等,这些“数字”是容易计算的,但能达成自洽的意义与价值最终还是要从孩子的内心中来。一个内心丰盈的孩子,能够从自己所行之事、所选之路中感受到强烈的意义感,同样也不会对自身价值感到迷茫。

活动预告


想要了解更多

惠灵顿(中国)旗下学校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本文标签: 人生  价值观  追求自我  意义感危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