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4年第二十九期(总第799期)
学生快期中考试了。上周全年级做了一个统测练习,统一阅卷,刚好我被分配到批阅基础运用部分,主要涉及背诵默写,还有简单的诗文理解。
阅卷过程中,发现一些字词发生错误的频率非常高。于是,一边阅卷,一边想学生为什么会出差错,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下面,我就结合这些易错字词,记录一下我日常会如何讲解。
一、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小石潭记》的默写,考查了“蒙络摇缀”这句,结果几乎每个字都有同学写错,尤其是后三个字。“络”误写为“落”,“摇”误写为“遥”,“缀”误写为“掇”“辍”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同音致误的情况呢?主要是对文意把握不清。所以先要弄清楚这几个字的描述对象是“青树翠蔓”,然后才能更准确理解这几个字的意思。“蒙络摇缀”在教材上的注释是“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弄明白了这几个字的意思才能少出差错,不至于乱写。
但只有这些还不够,还要逐字地去琢磨一下。
蒙,最初写作“冡”,后来才加了草字头,变为“蒙”。“冡”的最初意思就是“覆盖”,“豕”的上面的秃宝盖“冖”像“一”字两头下垂,像布巾蒙覆形,当是最原始的帽子,借以表示覆盖。注意秃宝盖下面的一短横不要丢掉。
“络”,形声字,从糸( mì),各声,本意是缠绕。从绞丝旁的字大多与丝线有关。比如,纺织、缠绕、丝纶、绒线、终结、经纬、细纱、纨绔、纲纪、绝续、绵绸等等。
“络”字常见的组词有“缠络”。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有“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笼络”,最初的意思是围绕缠络,后来引申为拉拢,控制等意思。“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这些词,一旦清楚知道“络”与丝线有关,再读起来其意思在头脑中就更形象,更生动了。
“摇”,形声字。左边提手是形旁,凡从提手旁的字,都与手有关,右边的是声旁。所以,“摇”本身就有摇动,摆动之意。而由右边的声旁构成的常见字还有遥、谣、瑶、徭、鹞、鳐等字,这些字都是形声字,明白了它们的形旁,也就能把这些字的意思猜得八九不离十了。
“缀”,形声字,左半部分是绞丝旁,与丝有关,其本义是缝补,又由缝补引申为连结等意思。而“辍”字,则与车有关,最初的意思是停止。所谓“辍学”,就是停止上学。“掇”字则与手有关,最初的意思是拾取,也就是用手拿,现在常用的词语是“拾掇”。
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其中的“坻”字,有同学误写为“字平如砥”之“砥”,而实际上这个字是《小石潭记》中的“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的“坻”,意思是“水中的小块陆地”。不过两者相同点是都是形声字,一个是土字旁,一个是石字旁。
但接着的问题来了。之前刚刚学过“在河之洲”,再早之前还学过“移舟泊烟渚”,在《蒹葭》中还有“宛在水中沚”,其中的“洲”“渚”“沚”都是水中的陆地,那它们和“坻”有什么区别呢?
《尔雅》中的解释是:“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原来都是水中的陆地,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从大到小依次是洲、渚、沚、坻。其中“洲”最大,“坻”最小。
“洲”现在最熟悉的是地球上有七大洲,虽然“大洲”很大,但实际上不过是相对而言,从地球来说,“洲”自然是很大的大陆,但从整个宇宙看,则“洲”又不过是小块儿陆地而已。大约古人很早就想明白了这件事。就像“天涯若比邻”一样,虽然“比邻”是紧挨着的邻居,但也有一个相对性的问题。比如,“比邻星”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有4.25光年之远,如果以地球的常见距离为尺度,那4.25光年确实极远,但以宇宙为尺度,则又是极近的,因此,称之为比邻一点儿没毛病。
“洲”的本字是“州”。“州”最初是个会意字,“川”是河流,而中间的几个点正是对水中陆地的描述。只不过后来“州”借用为表示行政区划。比如古中国被分为九州,所以古代中国又称之为“九州”,有很多诗词中有“九州”,比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等等。后来,因为“州”被借走了,于是又在“州”的旁边加了一个三点水,来表示小块陆地这个意思。
三、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其中“蒹葭”之“蒹”字,很容易有学生把上面的两个点弄丢。之所以弄丢,实际上是他不理解这个字的本义。
“蒹”是形声字,草字头是形旁,“兼”是声旁。而要想弄明白“兼”字,则要从“秉”字说起。
秉,会意。从又(也就是那个看着像倒山但中间出头的字,在篆书中象一只手),从禾,表示以手持禾。本义:禾把,禾束。后来,“秉”的常见意思就是“持”“执”,很形象,很生动,就是一个人用手拿着禾秆的样子。
兼,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 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今天常说的“兼职”,就是一个人干两份事儿。而古人如何表达“同时占有”这样的意思呢?干脆就在“秉”的基础上改造,从手持一禾,变成了手持两禾了。而那两个点,其实就是“禾”上面的一撇的变形,所以,不能丢掉。
除此之外,还有“隶而从者”的“隶”字,《说文》中的解释是:“及也,从又从尾省,又持尾者从后及之也。”也与“手”有关。就是手里持着个尾巴跟从的状态。所以“隶”和“从”都是跟从,随从的意思。还有诸如“聿”字,会意字。甲骨文为手持笔的象形,是“笔”的初文。秦以后皆作“筆”,后来简化就变成“笔”了,就看不出古人造字的最初想法了。
还有“虐”字,这个字中手的方向与前面几个字正相反,注意这里不是人手,而是虎爪。“虐”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从虍 hǔ, 指虎头,爪人。即虎足反爪伤人。隶变后省略“人”字。本义:凶恶。所以现在常见的词是“暴虐”,至于“虐待”则是引申义了。
“采”字也有同学写错,误写为“釆”字,注意这是两个不同的字,前者“采”上半部分是三个点,而后者则是两个点,其中“木”字那一竖是直接通上去的。那这两个字的差别是什么呢?
采,会意。从爪从木。甲骨文,上象手,下象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本义: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木”字上面的是“爪”的变形,也就是“手”的形状,而“木”则是“树”的意思。
釆,biàn “辨”的古字。像兽爪分别之形,本义为辨别。
带有这个字的常见字有“悉”“释”“番”“审(審)”等字。这几个字也不能误将“釆”写为“采”。分别对这几个字做一点儿简单解释。
悉,会意。从心,从采。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本义:详尽。
释:形声。从采( biàn),睪( yì)声。本义:脱掉,解下。
番,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象野兽的足掌和爪,下面的“田”象兽足踩出的印子。本义:兽足。
审(審),会意。从宀番。宀房屋。番,兽足。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简体字变成了形声字,从宀申声。本义:详究;考察。
细琢磨一下这几个字,还真的与“釆”,也就是与兽爪有关。大约在古代,能够通过脚印区别不同的野兽,是一种必备生存技能。
四、爱慕
还有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填写“《关睢》开篇以关雎和鸣引出抒情主人公___之情 ”,很多学生知道表达的是“对淑女的爱慕”之情。
不过,这个“爱慕”之“慕”,常有同学误写为“暮”或“幕”,或者把“慕”字下面误写为“水”“小”等,这也是他们不理解字源语境的缘故。
“爱慕”是一种心理,其中“慕”是一个形声字,从心,莫声。本义:依恋;向往。慕字的下半部分(⺗)是心字的变形。
心作为造字的部件,主要有三种变形,一个是心字底,一个是竖心旁,这两种情况都比较常见,不一一列举常见汉字了。第三种情况就是“慕”字下面的这个心字的变形,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与之相关的主要有两个字,一个是“恭”,另外一个是“忝”。两个都是形声字,都以心字的变形“⺗”作为其形旁,前者的意思是“恭敬”,而后者的意思则是“愧对”,显然都与心理有关。
至于其他的舔、添等字,则和心的变形无关,而是以“忝” 作为声旁了。
小结,回答几个认真读完这篇文章的朋友可能会提出的几个问题。
1.这么多内容是一次性地都讲完吗?
不会,有的详细一些,有的简略一些,但陆陆续续遇到,就会提及,慢慢学生就串联成一个体系,构成一个有机的网状知识结构了。
2.为什么要这么讲?
虽然这么讲,看似会很消耗时间,但实际上却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是很高效的方法。学生是从根本上把握这些汉字,是一连串地把字拎起来,是一串一串,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地学习汉字,能够发现汉字之美,而不是单摆浮搁地死记硬背。
3.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掌握相应的原则和方法,学习研究一个字要从音(字音)、形(字形)、义(字义)、源(字源)、境(语境)、性(词性)六个方面去把握。具体可以在我的公众号中搜关键词“识字”,了解系列文章。
我的视频号,最近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