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M2(广义货币)余额突破300万亿元?一季度社融、信贷数据下降是否体现需求过弱?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会否掣肘货币政策?
4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央行有关负责人对上述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3%,较2023年四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表示,总的看,前期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开局良好。未来货币政策还有空间,将密切观察政策效果及经济恢复、目标实现情况,择机用好储备工具。
盘活超300万亿存量货币
3月末,中国M2余额已升至304.8万亿元,有观点认为这是货币超发的结果,另有观点认为这反映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充分有力。
“这是过去多年来金融持续不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反映。”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就此回应称,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体量持续增大,企业资本和居民资产累积加快,这些都会带来货币需求的上升。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我国货币信贷也长期保持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尤其疫情三年,为着力稳住经济大盘,金融又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总体看,当前存量货币确实已经不低了。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也表示,中国始终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这些年整体的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和实体经济的需求还是相匹配的。
而如何盘活这300万亿存量货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支撑,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将成为政策发力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当前政策面的重点是盘活存量贷款,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做好“五篇大文章”。因此,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可适度淡化对信贷、社融总量的关注,重点观察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对重点领域有效需求的满足程度,其中包括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绿色贷款等的增速。这是今年货币政策“精准有效”的具体体现。
邹澜还表示,相关部门将加强对资金空转的监测,完善管理考核机制。未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有效需求恢复、社会预期改善,资金沉淀空转的现象也会缓解。
“一些银行在经营模式和内部考核上仍有规模情结,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有效融资需求。部分企业借助自身优势地位,用低成本贷款融到的钱买理财、存定期,或转贷给别的企业,主业不赚钱,金融反而成了主要盈利来源,这就容易形成空转和资金沉淀,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为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适时提出,要‘避免资金沉淀空转’。”邹澜称。
信贷投向结构持续优化
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09万亿元,同比少增8000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48725亿元,同比少增5142亿元。开年信贷、社融数据下降也引发不少分析师对需求过弱的担忧。
“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与今年的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基本匹配,特别是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8.7%左右的增长,实际上是不低的。”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张文红说。
先看社融,张文红表示,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加12.93万亿元,同比少1.61万亿元,主要是受上年高基数的影响。从历史同期看,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的增加量仍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
再看社融规模中的新增信贷,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11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低1.59万亿元。但拉长时间来看,比2022年同期高7730亿元。从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口径来看也是如此,今年一季度新增贷款比2022年同期高出1.13万亿元。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加强,经济更为轻型化,信贷需求较前些年有所转弱,信贷结构也在优化升级。
这意味着,在贷款总量稳定增长、均衡投放的同时,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关注其投向与价格。
价格上,3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5%,比上月低1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22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71%,比上月低15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46个基点,均处于历史低位。
投向上,张文红对第一财经表示,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房地产业贷款增速也有所回升。贷款行业投向结构持续优化。
比如,不含房地产业的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3月末,不含房地产业的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长13.1%,一季度累计增加2.87万亿元,占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的一半。
央行于4月18日发文指出,从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宗旨出发,信贷投放归根结底应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适配,关键是把握好度,而非越多越好。特别是随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货币信贷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更需要改变片面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树立质量和效率优先的观念。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正是持续优化信贷结构的具体体现。
朱鹤新表示,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人民银行将加强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协同,全面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不断增强金融支持“五篇大文章”的实效。
保持汇率基本稳定,货币政策还有空间
虽然一季度中国经济实现了良好开局,但人民币汇率仍然处在贬值压力之下,汇率依然是国内货币政策的紧约束。
今年以来,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预期出现反复,美元指数近期最高时已超过106,是近6个月以来的高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日元、欧元、英镑等主要货币以及一些其他新兴市场货币波动有所加大。受外部冲击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出现了波动。
4月1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7.1028,较前一交易日调贬49个基点,自3月22日以来中间价再次处于7.1关口下方。
18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02,上调5个基点;截至16:30,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收盘报7.2390,较上一交易日跌41个基点。
“人民币汇率抗冲击能力总体较强。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仍保持稳中有升。”市场专家表示。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9.78,较上年末上涨2.42%。4月12日,该指数报100.50,较3月末又上涨0.27%。
朱鹤新表示,人民币汇率有基础、有条件保持基本稳定。短期看,一季度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多个领域边际得到改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这将有力对冲外部扰动因素,对人民币汇率是有支撑的。同时,我国外汇市场成熟度也在持续提升,韧性在不断增强,所以人民币汇率走势会双向波动、相对均衡。
从宏观政策视角看,决策层一再传递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目标和决心不会变,稳健的货币政策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持续关注外汇市场形势变化。
朱鹤新强调,前期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开局良好。未来货币政策还有空间,我们将密切观察政策效果及经济恢复、目标实现情况,择机用好储备工具。
温彬表示,要稳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还需保持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政策方面,在前期50个基点的全面降准、支农支小领域的定向降息,以及5年期以上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单独大幅下调基础上,需根据经济运行态势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等工具,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值班编辑:高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