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佛寺素斋厂会来招自闭症青年做点心师,这是张瑾没有想到的。
张瑾曾是上海市普陀区甘霖初级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长,同时,也是一位“星星的孩子”的妈妈。她和特殊儿童打过太多交道,“唐宝宝”、脑瘫儿童、有智力障碍的孩子等等,在她看来,在各类残疾儿童中,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某种程度上是最弱的。
张瑾解释,在各种社会融合性活动或实践岗位中,学校会将有不同障碍的孩子都努力推出去,但最后如果有一类人群会被退回,那大概率就是自闭症儿童,“因为自闭症,他的沟通交流和一些怪异的刻板行为,会给人不舒服的感觉。”
刚刚过去的4月2日是第十七个世界自闭症日,十七年前联合国设立世界自闭症日时,当时自闭症发病率还约为500:1,如今却已上升到36:1。
在中国,目前已有超1000万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并且以每年十几万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大龄自闭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却出现严重断层:接纳大龄自闭症患者的康复教育机构只有10%左右,而职业技能教育才刚起步不久,劳动就业近乎空白。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1年3月31日,“点点星意”自闭症人群就业实践公益项目由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正式发起,旨在为成年的自闭症人群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实训和见习岗位,助力自闭症人群实现就业梦和自身价值。
三年过去,项目已为112位大龄自闭症学员提供“明日点心师”“明日咖啡师”“明日工艺师”“明日艺术家”四大就业技能培训课程,已有32位学员踏上了实习岗位,实践超过26000+课时。
自闭症学员施敏杰在学做烘焙。 本文图片均由 受访者 提供
准时准点的“大宝宝”点心师
在玉佛寺素斋厂值班陪伴“大宝宝”工作,是张瑾的治愈时刻。
这些“大宝宝”都是大龄自闭症青年,在素斋厂做烘焙工作。通常,每天的工作班中会有6位自闭症青年参加,当班的家长负责统一看顾。
早晨家长负责到岗点名后,看师傅带领这些自闭症青年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们井然有序地进入更衣室换上工作服、进入消毒间进行手部消毒、喷淋房全身消毒,最后才进入生产操作间正式启动,中午再回休息室吃午饭,午饭后在休息区散步、锻炼身体,到点后关灯,大家齐刷刷趴下睡个午觉,等待师傅再次带领参加下午的工作。
这些特殊的点心师通常还不能一个人做完烘培的全过程,但却能认认真真地、专注做好分配给自己手头的工序,下剂、包捏馅心、压膜成型,摆盘修整等等。遵守规则和时间是这些自闭症青年的长处,由于他们的时间观念较强,因此无论是上下班,还是休息时间,他们都把握得极为准时。
“午休时间我看着他们,自己玩自己的手机,或者哼哼唧唧听音乐唱歌、自己做健身操,都是那么乖巧,就觉得很满足很开心。”张瑾的孩子施敏杰也在其中,是一个21岁的自闭症青年。
施敏杰是两岁半时被确诊出中度自闭症伴随有智力障碍。在张瑾看来,受制于那个时代的观念和技术,那时对孩子病症的发现和干预偏晚,“是有一次他发烧带去医院,才查出来的。但他的刻板行为其实早有体现,比如喜欢斜着眼睛看旋转的东西,会把东西往地上扔等等。”
孩子确诊后,一路上的辛酸不再赘述。开始,张瑾希望带儿子去普通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希望他和社会有更多的融合,遭遇了无数闭门羹后,还是只能放到特教班;孩子读完培智学校的九年义务课程后,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特殊职业学校,由于担心考试,母子俩焦虑万分,一度让孩子的刻板行为加重;成长路上,遭遇的闲言碎语和歧视,更是数不胜数。
陪伴孩子慢慢长大,张瑾自认已经变得更为坚强,但有一事一直困扰包括她在内的几乎所有自闭症家长,就如同她在“点点星意”三周年生日会上分享的那样:“我们家长都已经接近50岁,随着我们渐渐老去,我们是否能挖掘出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潜能,让他们融入社会?在我们家长离开后,是否有人能代替父母来爱他们,让他们仍然有尊严地生活?”
特殊职业学校的孩子们在上烘培课
从说出点心名到主动讲“不是我的”
2021年,“点点星意”项目启动,玉佛寺素斋厂和普陀区残联、觉群文创基金会一道来特殊职业学校沟通,请自闭症的孩子来试试点心师的工作。张瑾和家长们反复向他们确认,真的就要自闭症孩子吗?这一次,他们听到了肯定的回答。
在特殊职业学校,职业的课程根据社会是否有特殊岗位提供,而进行动态调整。对于不少自闭症孩子来说,目前的主修课程是烘焙,辅修课程还有餐饮、烹饪、串珠、刺绣等。张瑾坦言,学校也一直在努力对接资源,寻找可持续的自闭症儿童职业发展路径,但效果甚微。
由此,能有这样“专业”对口的实践项目找来,让家长们喜出望外。校内所有的“星青年”都有机会去玉佛寺素斋厂进行为期3天的见习,其中除了不适应工厂环境或不喜欢烘焙的孩子不作勉强外,更多的孩子依托“点点星意”,留下来做了点心师。
每位“点心师”身后,都有“一对一”带教的师傅。觉群文教基金会为带教师傅进行相关专业培训,让他们更了解这一群体,用个性化、一对一辅助模式来进行指导,尽力发挥出他们的长处,鼓励表扬肯定每一次小进步。
比如有的孩子爱唱歌,带教师傅就让他们边唱边做,跟着节拍做;有的孩子突然碰到不开心的事情闹脾气了,素斋厂也付出了极大的耐心,“不要说他们,正常人就没有发脾气的时候吗?”
张瑾和家长们都十分珍惜这样的就业实习机会,也在这中间,看着孩子成长起来。张瑾说,以前问孩子,施敏杰你今天去哪里?做什么?孩子讲不出来;后来慢慢引导,孩子开始能把当天的“点心品名”说出来了,今天做黑麻酥、做椒盐酥,“很小的变化,但是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给了关爱他们的人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惊喜。”
张瑾说了孩子身上的一个故事。一次,一位师傅把手机落在了休息室,其他孩子以为这部手机是施敏杰的,让他放包里带回家,没想到施敏杰主动说了一句“不是我的“——这样的对话让值班的家长意外,也让张瑾激动不已。
“能够主动地说不是他的,这是很大很大的一个进步。以前你给他什么就是什么,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但现在他会有自我分析的意识了。”张瑾激动地又强调一次,“这是日积月累下来,对他来说是太大的进步了。”
3月29日,新一批自闭症青年就业实习岗位发布。
更多力量加入,铺就“就业之路”
张瑾总希望社会各界能有更多的机会给到孩子们,“我们也碰到过很多企业,说想提供工作岗位给自闭症青年,但有些只是做一次性或短期的项目,有些可能没有考虑清楚其中的困难,最后都不了了之。”
在承载自闭症青年实习就业方面,只靠一家玉佛寺素斋厂的体量还是太过有限,一个孩子一周去两天已是极限,加上提供“明日咖啡师”岗位的方坛咖啡吧,能服务到的大龄自闭症的数量仍是不多。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欠缺相关资源,还需要更多有经验的带教老师。
“大龄自闭症的就业是一个很困难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也希望在政策方面,能相应地给到带教这些特殊孩子的师傅、社工或者陪同人员一定的薪资待遇和福利,让更多爱心人士能一起加入这个领域。”张瑾认为,就业实践基地的可持续和服务模式推广,也是重要的问题,“也希望政策能向有意为自闭症青年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提供扶持,我们呼吁更多的企业也能参与进来,自闭症的孩子只是学得慢一点,但他们很多事情也能做得很好。”
记者注意到,“世界孤独症日”前夕,上海市民政局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本市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底,建立健全孤独症儿童筛查、评估、诊治、干预、照料等全链条关爱服务体系。聚焦未成年群体,其中提出“支持就业融合”的工作任务。聚焦16-18岁孤独症群体需求,开发职业体验、岗位实践、就业锻炼等社会适应性公益慈善项目。发挥就业创业见习、残疾人就业见习等基地作用,对16-18岁孤独症群体参加就业创业见习的,按规定予以补贴。探索和挖掘16-18岁孤独症群体与家长同步就业岗位。
还有更多新的力量也在加入进来。在3月29日“点点星意·自闭症人群就业实践公益项目”三周年庆之际,上海新东苑基金会理事长林梦、上海一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鲁建芬、向野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郑郁一起发布了包含咖啡师、中点师、图书管理员等在内的全新就业实习岗位,希望为自闭症人群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其中,上海新东苑基金会慧音蓝屋项目负责人张丽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位于闵行文化公园的“慧音蓝屋”是一个用音乐主题关爱孤独症、阿尔茨海默症、抑郁症等心智障碍群体的服务性平台。此次在“慧音蓝屋”,一楼和三楼都有图书角,有上千册图书,“招聘图书管理员,主要希望他们帮忙做一下归位整理、清洁、消毒等工作。希望在我们老师的带领下,他们能慢慢独立自己做一个区域的整理工作。我们也会根据客流的大小等,弹性地调整自闭症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张丽介绍,“很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样,让他们慢慢融入社会,也让更多人看到、知道、关爱这样一个群体。”